帝国的爪牙—二战德国反坦克炮小史①

与由故事片、文学作品和《坦克世界》等电脑游戏形成的流行看法相反的是,历史上苏联坦克在战场上面对的主要敌人不是德国人的坦克,而是反坦克炮。坦克之间的决斗当然经常发生,但不是很频繁。坦克之间的大规模战役用手指就能数出来。战后,苏联装甲兵总局对苏联坦克被击毁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反坦克炮约占60% (有 反坦克炮和高射炮),20%是在与敌方坦克的战斗中被击毁,其余火炮占5%,地雷5%,航空和反坦克步兵占10%。
数字当然是四舍五入的,因为不可能准确地说出每辆坦克是被什么摧毁的。战场上的坦克可以被任何能够开火的东西所击毁。例如在库尔斯克附近的战斗中,一门B4型203mm榴弹炮击毁了一辆象式反坦克歼击车。当然是个意外,但意外是很有指示意义的。Pak. 35/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是德国在初期的主要反坦克炮。
绕过了《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这种反坦克炮的研制于1928年在莱茵金属公司的博尔济格厂完成。为了避嫌,第一批被命名为Tak 28(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德国在此之前将反坦克炮写为tankabwehrkanone,缩写为Tak,但在魏玛德国时期为了掩盖他们重整军备的事实,所以将反坦克炮改称为Panzerabwehrkanone,缩写为Pak。)实验型于1930年运抵测试,并于1932年开始交付给部队。德国国防军总共收到了264门这种反坦克炮。Tak28型反坦克炮的炮管为45口径,采用水平楔形炮闩,可以实现相对较高的射速,最高可达20发/分钟。仰角最大为60°,但最初的设计只适用于牲畜运输。到20世纪20年代末,这种反坦克炮可能是同类中最好的,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发展。
它被出口到土耳其、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日本、希腊、爱沙尼亚、苏联甚至阿比西尼亚。苏联收到了12门这种反坦克炮,在1931-32年又获批并生产了499门。该炮以1930型37mm反坦克炮的名称在苏军中服役。苏联著名的1932型反坦克炮就是以Tak29型反坦克炮为基础。但是德军对这种反坦克炮并不满意,因为它的机动性太低。因此,在1934年,它被升级为安装用于牵引的充气轮胎,更牢固的炮架,以及更好的瞄准设备。在改名为Pak35/36型37 mm反坦克炮(Panzerabwehrkanone35/36)后,该反坦克炮成为了德国国防军中对付坦克的主要武器。该炮的水平射击范围为60°,最大仰角为25°。楔形枪栓锁紧装置使其射速达到每分钟12-15发。

该炮使用的是整装弹,弹药类型包括破片弹和穿甲弹。该炮的37毫米穿甲弹在100米范韦内可穿透34毫米的装甲。1940型号的亚口径弹药在这个范围内的装甲穿透力为50毫米,此外,还为Pak35/36型反坦克炮研发了一种特殊的大口径异形弹,装甲穿透力为180毫米,最大射击距离为300米。总共制造了大约16000门Pa k.35/36型反坦克炮。

该反坦克炮主要分配给步兵团的反坦克连和步兵师的坦克歼击营。步兵师总共有75门37毫米反坦克炮。除了牵引型之外,Pak35/36还被安装在SdKfz.250/10和Sd.Kfz.251/10上,包括指挥车、侦察车和摩托化步兵部队。

德国士兵还使用各种型号的牵引车来安装该型反坦克炮,包括克虏伯卡车、缴获的法国雷诺UE牵引车、英国通用装甲运兵车和苏联的共青团履带式拖拉机。它在西班牙接受了战争的洗礼,在那里它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后来在波兰战役中被用来对付装甲薄弱的坦克和轻型地克。然而,事实证明,它对法国、英国,特别是苏联的新型的坦克是无效的。德国士兵给Pak35/36的绰号是敲门砖,因为它的穿透力很低。
到1939年9月1日,德国国防军拥有11.250门Pak35/36炮,到1941年6月22日,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创纪录的15515门,但此后一直在稳步下降。到1945年3月1日,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仍有216门Pak35/36,670门这样的火炮被放在了仓库。大多数步兵师在1943年改用威力更大的火炮,但伞兵师和山地师一直保留到194
4年,占领部队和二线(训练、后备)编队一直用到战争结束。德国国防军还使用37mm的Pak38(t),一种由捷克的斯柯达公司制造的37毫米反坦克炮。在100米的距离上,这种亚口径炮弹的装甲穿透力为64毫米。

该反坦克炮是斯柯达公司根据德国军队的订单生产的,从1939年到1940年,总共生产了513门。1941年,贝勒尔和昆泽公司开发了42mm的PaK41,一种有锥形炮管的反坦克炮。它总体上与Pak36反坦克炮相似,但有更高的炮口速度和装甲穿透力。

炮膛直径从后膛面的42毫米开始递减,到炮口为28毫米。炮弹可以在500m的距离内以90°的方式击穿87mm厚的装甲板。这种反坦克炮在1941-1942年间少量生产。由于缺乏用于炮弹的金属钨,生产成本和复杂性,以及炮管不耐磨损,它只在德国生产。总共也就制造了313门。在所有缴获的轻型反坦克炮中,最有效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1936型47mm反坦克炮,该炮被德国人称为"47mmPak36(t)"。

该炮的一个特点是炮口制动。炮栓是半自动的,制动器是液压的,卷轴是弹簧式的。该炮的设计有些不寻常,因为炮口可以旋转180°,这样就可以卡到底盘上方便运输。为了更紧凑的收放,两个炮管都可以折叠起来。为了缓冲,金属轮子安装有弹簧,外面包有橡胶轮胎。
捷克斯洛伐克在1939年生产了200门47mmP的ak36(t),1940年又生产了73门,之后又生产了1936年的47mmPak(t)(Kzg)的改进型,对于47mm的Pak(t)(Sf)。生产一直持续到1943年。德国还进行了捷克斯洛伐克的47mm反坦克炮的弹药的大规模生产。47mm的Pak36(t)反坦克炮的弹药由捷克制造的破片和穿甲弹组成,1941年才采用了德国生产的R.40次口径弹药。常规口径穿甲弹的炮口初速为775米/秒,有效射程为1.5公里。它可以在50米范围内击中75毫米的装甲,在100米范围内击中60毫米,在500米范围内击中40毫米。
次口径穿甲弹的炮口初速为1080米/秒,有效射程为500米。它能够在500米范围内穿透55毫米的装甲。除了捷克的反坦克外,德军还广泛使用了在其他国家缴获的反坦克炮。在德国吞并奥地利时,奥地利军队拥有的357门博勒公司生产的47毫米M35/36反坦克炮划归到了德军名下(在一些文件中将这种炮称为步兵炮)。在德国,它被称为47mm的Pak35/36(o)。

奥地利军队中该型反坦克炮有330门,由于安舒斯事件而被德国人接管。1940年,又为德国军队生产了150门,它主要由步兵师的反坦克才连队使用。该炮的炮口初速为630米/秒,在500米距离上的穿透力为43毫米,其装甲穿透力极低。1940年,在法国缴获了更多1937年生产的安装有施耐德系统的47毫米反坦克炮。德国人将其命名为47mm的Pak181(f)。

德国人总共使用了823门法国制造的47毫米反坦克炮。该炮的炮管由一整块钢板制成。该炮的螺栓是一个半自动的垂直楔形螺栓。轮子上安装有减震用的弹簧,外侧安装橡胶轮胎。德国人为发往东线的反坦克炮引进了一种次口径的德国R.40穿甲弹弹。缴获的法国生产的Pak181(f)型47mm反坦克炮则配备了法国生产的的平射穿甲弹。为了方便德国士兵使用,随炮带有弹道图谱,该型反坦克炮可以在400米距离上击穿40毫米的装甲。50mm的Pak38型反坦克炮是莱茵金属公司在1938年研发的。但由干一些技术和组织上的问题,第一批(只有两门)在1940年初才进入军队。Pak38的大规模生产在1940年底才开始。总共生产了9568门反坦克炮。

50毫米反坦克炮与37毫米反坦克炮一起,是步兵团反坦克连的一部分。炮口速度为823米/秒,在500米范围内的穿甲弹可以以90°的方式穿透70毫米厚的装甲,而相同距离的亚口径穿甲弹可以穿透100毫米厚的装甲。这些炮可以相当有效地打击T-34和KV系列坦克,但在1943年,它们开始被更强大的75毫米反坦克炮取代。1936年,莱茵金属公司开始设计一种75m m的反坦克炮,公司将其称为75mm的Pak40。但直到1942年2月,国防军才收到第一批(15门)火炮。这些火炮既有相应口径的穿甲弹,也有次口径和异形弹。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反坦克炮,一直生产到战争结束,总共生产了23303门反坦克炮。是所有反坦克炮中生产数量最多的。

穿甲弹的炮口初速为792米/秒,可以在1000米处击穿82mm厚的装甲。次口径穿甲弹速度为933米/秒,从1000米处可以击穿126毫米装甲。在射击角度为60°的情况下,可以击穿大约60mm厚的装甲,该炮被广泛安装在坦克底盘和装甲拖拉机底盘上。截止到1945年3月1日,共有5228门75厘、mmPak40型反地克炮在车队中服役,其中4695门安装在各式轮式底盘上。

1944年,有设计师试图制造一种更轻的75m m反坦克炮,称为75mmPak50。这是在75mm Pak40型的基础上,将炮管缩短了16个口径而制成,原有的炮口制退器被更换。所使用的弹药与原先的Pak40型相同,但弹壳长度和装药量都减小了了。因此,6.71公斤的弹药的炮口初速降到约为600米/秒。轻小的重量和较小的后坐力使其能够使用50mm的Pak38型反坦克炮的托盘。然而,该炮的重量并没有减少太多,但这极大的削弱了穿透力和炮口初速。因此,75mm的Pak50只进行了少量的生产。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德国人缴获了几百门75毫米1897型的师级反坦克炮。波兰人在20世纪初从法国购买了这些反坦克炮。德国人仅在法国就缴获了550万发这种反坦克炮的炮弹。最初,德国人使用它们的原始形式,命名为75mm的FK97(p)型反坦克炮,75mmF.K.231(f)。这些炮被"二线"师使用,也被用于挪威和法国的海岸防御。

这些火炮最初是在1897年建造的,由干炮架的摆动幅度较低(只有6°),所以不能用来对付坦克。由于缺乏底盘,即使在良好的道路上最快速度也无法超过10-12公里/小时。但是德国设计师找到了一条出路:将法国生产的1987型75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的转动部分直接安装在德国生产的50mmPak38型反坦克炮的炮架上。这导致了75mm的Pak97/38型反坦克炮的出现。

由于火炮安装吊环螺栓所以射速较高一-每分钟大约14发。德国人在大炮的弹药中引入了自己生产的的穿甲弹和三种异形弹,而只使用法国的破片弹。穿甲弹的炮口速度为570米/秒,在10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58毫米的装甲,1942年,国防军收到2854门75mmPak97/38型反坦克炮,第二年又收到858门。德国后勤还将75厘米的Pak97/40反坦克炮的转动部分安装在缴获的苏联T-26坦克的底盘上。

翻译自:Немецкая 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ая артиллерия во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е. Часть 1-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