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第五章
第五章
在开国大典以前,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让共同纲领成为施政纲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党领导人民奋斗的28年。党的历史揭开新篇章,向社会主义创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的特权,封建专制走向人民民主。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经济上,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生产萎缩、民生困苦的烂摊子。国际上,妄图称霸全球的美国拒接承认并阻扰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阻扰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党自身的队伍也面临全国执政的新考验。随后解放了西南地区,西藏是全国大陆最后一个待解放地区。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外交方针。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后再考虑建交;明确宣布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立场。1950年外国在中国的军事特权和经济特权全部被取消,使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屈辱史彻底结束。
官僚资本是国民党发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垄断国家经济命脉,掠夺人民财富,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之一。为了防止市场混乱,党组织了“银元之战”和“米绵之战”。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工作,是结束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的局面。1950年6月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想要财政经济根本好转,需要三年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土地改革的完成,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经费的节减。还有毛泽东关于肃清国民党,解放台湾等地,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斗争的《要不要四面出击》。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行动纲领。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敢不敢、能不能迎战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对于成立仅一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毛泽东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1953年7月27日,美军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0年到1952年同时开展了废除土地制度和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6月30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了。朝鲜战争爆发后,国民党蠢蠢欲动。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到1951年10月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结束。民主改革开始,在国营工矿交通企业开展民主改革,改革封建婚姻制度1950年5月1日出台《婚姻法》,开展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斗争。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官僚主义的决定》开展“三反”斗争,1952年结束。1952年1月,中央决定在私营工商界开展一场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偷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1953年12月,与印度的谈判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突破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1954年4月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4月万隆会议周恩来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它的任务和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毛泽东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你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我国从1951年开始计划经济建设,1953年到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社会主义类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49年9月的共同纲领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开始划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民族乡。
“三大改造”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建立农业合作社,工商业开始公私合营及赎买政策,手工业存在了合作小组、供销社、生产合作社。从1951年到1956年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