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舰载机降落后,为何不立即回收到机库里?

2021-01-03 21:11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我们看一些舰载机起飞前的流程视频,往往可以看到舰载机从机库调动开始,折叠着机翼的舰载机被万向拖车从机库固定位置开始拉动,然后到升降机上,再上升到飞行甲板上。而如果像苏33或者J15这种体量巨大而机库总面积不够大的,还有个在出机库前在2个机库内部的旋转盘上原地转向的程序。掉头以后,巨大的舰载机一般都是尾部向外,后半部半悬在升降机外,被运输到飞行甲板上;而舰载机从甲板下降到机库过程,则基本程序完全反转了过来。由于苏33和J15都过于巨大,而2台升降机相对不大,只能一次上升或者下降1架舰载机。而小鹰级以后的美式航母,基本都可以一次升降2架主力舰载机。小鹰级有4部升降机,而到福特级上又调整到3部,也是综合取舍的结果。但是不论小鹰级还是尼米兹级,


这两者的飞机升降总效率都比苏式翘头航母高数倍是不用怀疑的。不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有个问题非常隐蔽,却又非常重要。这就是不论美式航母还是苏式航母,在本航母的舰载机刚刚完成降落后,似乎都没有立即把这些刚刚拦阻下来的舰载机立即回收到机库中的现象。对现代化的大型航母来说。一般对舰载机有2种回收模式。第一,就是日常的低密度回收状态。此时起飞的舰载机本身不多,可能在4到8架之间,最多不超过12架。一般是4到8架一个战斗编组。此时回收舰载机时,还至少保留前甲板右侧的那个不影响斜角甲板回收的单一弹射线。对翘头航母来说,就是前端最右侧的那条105米的短距离滑跃起飞线,作为在回收期间随时警戒起飞或者紧急伙伴加油起飞的“值班机”。


也就是同时具备非密集起飞和非密集回收的能力。第二种模式,就是最大回收能力模式。此时本航母完全放弃值班紧急起飞的能力,多在有数艘航母编队作战时采用,全体编队的安全由指定的一艘航母负责,随时准备紧急起飞。而编队中的其他航母都放弃起飞能力。全力回收已经放飞的大量舰载机。此时每艘航母放飞量都超过24架。此时会清空斜角甲板回收区。然后把密集回收的舰载机都堆放在除永久停机区之外,特别把前甲板的弹射区作为最大的临时回收停放区。前甲板的2条弹射器之上都堆满了刚刚回收的舰载机。对小鹰级和尼米兹级来说,仅仅前甲板的这个临时停放区,就可以停放接近20架。由此可见,不论是日常回收还是最大能力回收。似乎都没有把刚刚拦阻下来的舰载机立即下沉到机库里面。对最大回收状态来说,大部分舰载机都已经放飞,机库内部应该是比较空闲的。那么不论是小鹰级还是尼米兹级,


为何还要把刚刚回收的20多架舰载机都堆在前甲板而不立即入库呢?狼山个人的分析是:第一刚刚降落的舰载机的发动机虽然已经关机,但是仍然处于“热机”状态。如果此时立即入库,会大大恶化机库内的环境。狼山有一次曾经下飞机后立即走到了发动机的后部,差点被热浪喷一个跟头。才明白刚刚关机的发动机也是热量散发惊人的,必须在甲板上放一段时间,“冷却后”再入库。第二,在于舰载机带回的弹药要卸载,并且有些弹药需要专门处置。也就是有些导弹可能没发射,但是却被加电了,弹上陀螺已经转过了。不论卸载弹药还是处置弹药,都必须在甲板上而绝对不准在机库内进行。在这方面,平甲板航母有先天优势。而翘头航母现在看来,前甲板停机区最多临停6架左右,和尼米兹级的临停20多架差距巨大。这也是为何弹射大平板更受欢迎的一大因素。


舰载机降落后,为何不立即回收到机库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