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37毫米炮的三号坦克早期型
三号坦克的A-D型都是原型车,设计用途是反装甲,但在三号坦克F型之前依旧使用库存的37毫米坦克炮而非原定的50毫米炮。虽然三号坦克作为反装甲车辆表现不太称职(对手皮太厚),但其相比对手有个不小的闪光点:1.其受英国维克斯Mk I中型坦克的启发使用三人炮塔,让车组战斗效率达到最佳,不仅比当时纸面性能优于自己的单人炮塔的法国坦克拥有更高的射速,甚至比其后来著名的T-34的双人炮塔来得高效;2.车辆配Fu 5无线电,是最早配无线电的坦克之一。这又是其纸面性能外的一大利器。

三号坦克A型
A型是最早的型号,特色是5对大直径负重轮,2对托带轮,螺旋弹簧独立悬挂。该车没有达到军方要求的时速35公里,因此继续改进为B型。
有8台在波兰服役,1940年退役
性能:
长度:5.8米
宽度:2.81米
高度:2.36米
重量:15吨
产量:10


三号坦克B型
B型是三号坦克的早期原型车之一,其由三号坦克A型改进而来, 前装甲略微增厚,增加1吨车重。相比A型最大的区别在于将其5对螺旋弹簧独立悬挂的大直径负重轮改为8对板簧转向架悬挂的小直径负重轮,增加1对托带轮。因为前者达不到军方要求的时速35公里。

三号坦克设计用途是反装甲,虽然后来的表现不太称职,但其相比对手有个不小的闪光点:其受英国维克斯Mk I中型坦克的启发使用三人炮塔,让车组战斗效率达到最佳,不仅比当时纸面性能优于自己的,法国坦克的坑爹单人炮塔拥有更高的射速,甚至比其后来著名的T-34的双人炮塔来得高效。

三号坦克B型在波兰服役至1940年,退役作为训练车使用。
性能:
长度:5.66米
宽度:2.81米
高度:2.38米
重量:16吨
乘员:5人(司机,车长,炮手,装填手,机枪手)
武器:
37毫米KwK36 L46.5坦克炮(备弹121发);
3挺7.92毫米MG34机枪(备弹3600发)
装甲:
车体:
上部14.5毫米(10°);首上10毫米(88°);首下10毫米(15°);首上首下过渡处14.5毫米(50°);
侧面14.5毫米;
后面14.5毫米(1-64°);
顶部10毫米;
底部5毫米;
炮塔:
前16毫米(16°);炮盾16毫米;火炮防护罩16毫米(6-39°);
侧面14.5毫米(16-26°);
后面14.5毫米(18-24°);
顶部10毫米;
车长指挥塔14.5毫米
动力:迈巴赫HL 108 TR V-12汽油机250马力
速度:35公里/时
行程:165公里
产量:15
37毫米KwK36坦克炮
性能:
倍径:46.5
弹药:37 × 249 mm. R
俯仰:-10/+20°
弹重:PzGr.18:0.658千克;
PzGr.40:0.368千克
初速:穿甲弹:
PzGr.18:745米/秒;
PzGr.40:1020米/秒
有效射程:300米
最大射程:5484米
装填速度:4秒
穿深(法线30°):



三号坦克C型
悬挂与B型略有差别,曾在波兰服役
性能:
长度:5.85米
宽度:2.82米
高度:2.41米
重量:16吨
产量:15

三号坦克D型
D型的炮塔无论前/侧/后均强化至30毫米。车体装甲不变,但后部重新设计,并在车体四周开了5条观察缝,悬挂系统也略有修改。D型也曾在波兰服役。
性能:
长度:5.8米
宽度:2.81米
高度:2.36米


三号坦克A-D型的变速箱各不相同;A型的悬挂与B-D型差别很大,B-D型之间也有微小差别:B型是长板簧,C型和D型第一对和最后一对悬挂用短板簧。
A-D型只在战争中服役了较短时间,1938年8月军方给三号坦克增加烟雾弹发射器,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时,共有98台三号坦克参战,相对的,4号中型坦克有211辆参战。
到了1940年2月,三号坦克A-D型全部从一线退出,连挪威战役也不用打了,直接去当训练车吧。这是因为前线部队在使用中发现了许多问题:1.小直径负重轮寿命太短,加大负重轮直径可以解决,但需要更改悬挂设计;2.螺旋弹簧避震经常损坏;3.刹车性能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三号坦克A-C型的装甲厚度为人诟病,只能防御步枪发射的穿甲弹,连二号轻型坦克的20毫米机关炮都防御不了。军方对这种铁皮显然不太满意,经论证认为,要防御二号坦克至少要把厚度增加到30毫米。这就有了炮塔加厚的D型。但事与愿违,最为人诟病的反而是这款响应军队呼声设计的D型,基本继承了B型小直径负重轮+转向架悬挂的浑身毛病,在加厚装甲后体重也水涨船高,压得悬挂更加不堪重负,气得军方不停向厂方投诉(并给出差评)。毕竟,薄皮大馅也比刀枪不入但半路抛锚的货色好一万倍。
新的一年,终于迎来堪用的三号坦克正式版的德军开开心心的批量装备起来。1940年5月10日法国战役打响时,共有349辆三号坦克参战(还是祖传37毫米炮),数量已经反超了同期的前辈四号。
接下来,介绍三号坦克系列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型量产版:E型
三号坦克E型
从E型开始,三号坦克全面加厚装甲至30毫米(而不是D型的只加厚炮塔),重量也增加至18.2吨。炮塔转速更低了,只有3.3°/秒。负重轮厚15毫米,履带厚20毫米。为了保证机动性,发动机更换为迈巴赫HL 120 TRM 300马力发动机,时速达到39公里。更重要的改进是把转向架悬挂和8对小直径负重轮改为扭杆悬挂和6对中直径负重轮,一下子解决了承载力和可靠性问题。
E型最早出现在波兰战役,身影遍及波兰、法国、巴基斯坦、北非和苏联。

性能:
重量:18.2吨
动力:迈巴赫HL 120 TRM 300马力发动机
速度:39公里/时
行程:155公里
装甲:
车体:
前面:30毫米(11°),首上25毫米(85°)/30毫米(53°),首下30毫米(22-72°);
侧面:30毫米;
后面:上部20毫米(33°),下部20毫米(11-66°);
顶部:10毫米;
底部:15毫米
炮塔:
前部:30毫米(11-78°),炮盾:30毫米(12-63°),炮盾与正面装甲叠加部分60毫米,火炮防护罩20毫米;
侧面:30毫米(17-25°);
后部:30毫米(0-23°);
顶部:10毫米;
车长指挥塔:30毫米,顶部10毫米

三号坦克F型
和E型差别不大,改进了进气口,增加了后烟雾弹发射器,发动机稍有改进。外观上最大差别是增加了炮塔后储物箱,这成了区分后期型和早期型的一大特征。
F型1940-41年生产了435台,其中装37毫米炮的300多台,用于西线直到德国战败。


三号坦克G型
它的改进吸收了波兰战役的不少教训,早期型没有炮塔吊篮,炮盾略有加强,驾驶员观察窗增加可掀起式装甲板,后装甲加厚至30毫米。要注意它没有炮塔后储物箱。G型是最后一种使用37毫米炮的三号坦克,装备该炮的共有50台,其余550台是50毫米炮。
G型于1940-41年生产,用于进攻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和希腊。

指挥型:三号坦克D1
该坦克用了D型的底盘和E型的炮塔,炮塔顶有伸缩式天线,车体后部有框架式天线和一条天线馈线。另外车体观察口和活动机枪座也是用E型的。前装甲的刹车维护口盖因影响防护被取消,发动机舱盖重新设计。

该坦克内部被大量通讯设备占用,无法安装火炮,只得用假炮替代。自然,没炮就不需要转动的炮塔,所以炮塔也是假的,但同轴机枪是真的。

指挥型:panzerbefehlswagen III Ausf E
E型底盘,同样是用假炮替代真炮。

指挥型不同编号的电台差别:
Sd Kfz 266:FuG6(超短波)和FuG2
Sd Kfz 267:FuG6(超短波)和FuG8(中波)
Sd Kfz 268:FuG6(超短波)和FuG7(超短波)
指挥型在每个团和旅都有装备,但二战爆发时仅有38辆D1和panzerbefehlswagen III Ausf E。它们在法国战役发挥了巨大作用。
潜水坦克:panzerkampfwagen III als Tauchpanzer/Tauchpanzer III
为了登陆英国(海狮计划)的两栖坦克,设想用船运到英国近岸,然后坦克从海床潜渡过去。该坦克用防水化合物密封车体所有开口,炮塔和车体接缝用橡胶圈密封,车长指挥塔、炮盾缝隙、机枪口和进气口用橡胶密封,橡胶密封件装有炸药可以炸掉;排气口装止回阀,车体内还有排水泵。
该车由通气软管连接水上浮标,浮标上装有高1.5米的进气口。其最大工作深度15米,工作时间20分钟。
该车于1940年8月测试,秋季继续测试,证明方案可行,生产了168辆。
但随后,海狮计划失败,该车无用武之地了。在之后的巴巴罗萨计划中,该车的通气软管+浮标改为3.5米硬通气管来穿越苏联的河流,在侵苏初期过后改为普通坦克。


该系列文章只介绍装备37毫米炮的早期三号坦克A-G型,到此完结。至于之后的H-N型,早有不少人热烈讨论过,不再赘述。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