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考点,是他们的一生!高燃民国历史剧《觉醒年代》P1

民初的政党政治
政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是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上最积极的代表,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在阶级斗争中形成的政治组织。
辛亥革命后,为谋求议会席位、参与政权,立宪派、革命派与旧官僚等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建立了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政党,形成了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据统计,民国初年共有300多个政党,其中最著名的是国民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
1.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资产阶级政党,由中国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其前身是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1912年8月,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促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小党合并,在北京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黄兴、宋教仁为理事,宋教仁代理并实际上掌握了国民党。国民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
在第一届国会中,国民党共占有392个议席,在参议院的274席中占123席,在众议院的596个席位中占269席。宋教仁始终坚持民主共和制度,反复宣传国民党的政见,准备组阁,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深感威胁的袁世凯派人于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刺杀了宋教仁。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撤销国民党议员资格。
2.共和党
共和党是民国初年的政党,1912年5月9日成立于上海。共和党是地主买办阶级代表人物袁世凯的御用党。它由清末封建官僚、军阀政客和立宪党人在民国元年所组建的一些小党派,诸如民社、国民协进会、统一党、民国公会、国民党同志会等党派组合而成。其宗旨为“保持全国统一,取国家主义;以国家权力扶持国民进步;应世界大势,以平和实利立国”。共和党本部设在北京前门内。本部以外,上海设有驻沪机关,各省设有支部。选举黎元洪为理事长,张謇、章炳麟、伍廷芳、程德全、那彦因为理事,汤化龙、林长民、刘成禺等50多人为干事。其成员囊括了旧官僚军阀、旧立究党人、同盟会变节分子,以及袁世凯政府中的要员。
1913年4月,国会开幕。慑于国民党的优势,在袁世凯的操纵与立宪派的积极活动下,5月29日,共和党与民主党、统一党,在北京召开合并大会,组成了“进步党”。
3.统一共和党
统一共和党,由共和统一会、国民共进会和政治谈话会联合组成,于1912年4月11日成立于南京。其成员主要是同盟会员和立宪派人士,主要领导人有蔡锷、张凤翙、王芝祥、孙毓筠等。其宗旨为“巩固全国统一,建设完美共和政治,循世界之趋势,发展国力,力图进步”。与同盟会、共和党相比,统一共和党的宗旨具有很强的调和性,宣称要实行“积极的民生主义暨积极的国家主义”。在议会斗争中,统一共和党以“第三党”自居,声称与同盟会、共和两党“无所偏持”,一切“以调和为主”。
统一共和党的本部初设南京,后迁至北京,在一些省份设有支部。1912年8月,统一共和党与中国同盟会等合并组成国民党。
(二)民初的议会政治
第一届国会,又称旧国会,即指1913年4月8日根据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的《国会组织法大纲》和《国会选举法大纲》而召开的参、众两院议会。第一届国会是民国初年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选举产生、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以欧美国家议会为榜样建立起来的立法机构。是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在近代中国进行的唯一一次认真的尝试和实验。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依据《临时约法》的规定,于1912年3月18日通令全国各地选派参议员,组成北京临时参议院,着手第一届国会的绍备工作。1913年4月8日,第一届在北京正式召开。在选举中各个政党积极开展竞选活动,结果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共拼392席位,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大选获胜,使国民党责任内阁实现在望,袁世凯惊恐万分,派人刺杀了宋教仁。国民党议员以国会为阵地,先后就宋案、大借款、中俄协约以及宪法等问题,同袁世凯的独裁专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斗争,袁世凯则极力拉拢、操纵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收买分化国民党议员。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利用国会使自己登上正式大总统宝座后,以非法手段没收国民党议员证书,于11月4日解散了国会。第一届国会虽然仅存在七个多月,但这场民主宪政的实验,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观念的传播,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三)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统治
1.袁世凯窃权
1911年10月14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命其统率北洋军南下镇压革命。但袁世凯想趁机索取更大的权力,遂借口“足疾未痊”,不肯出山。27日,清政府又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袁世凯仍不满意,并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予军事全权等条件。在全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的巨大压力下,清朝统治者被迫屈服,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这样,清政府的军政大权都落入袁氏之手。
1911年11月26日,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和袁世凯密谋后,由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出南北停战议和的建议。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南方各省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和平谈判。
当南北议和代表举行第二次会议时,驻上海的英、美、俄、日、法、德等六国总领事向双方代表提出照会,要求其尽快和解,停止冲突。实际上是迫使南方革命势力向袁世凯妥协。同时,革命阵营内部的立宪派害怕革命继续发展危及自己的利益,希望袁世凯出山维持社会“秩序”和“治安”,稳定动荡的局面。而且,革命派内部主张妥协的思想此时也已占了上风。在这种形势下,南京临时政府被迫同北方达成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答应逼清帝退位并赞同实行“共和”。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接受袁世凯提出的优厚条件,正式退位。清帝退位,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结束。此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2月14日,孙中山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被袁世凯所窃取了。
2.北洋军阀的形成原因
袁世凯北洋军阀是指袁世凯建立的封建买办军事政治集团。
北洋军阀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具体说:(1)从国内看:①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但这并未能完成中国革命的反封建任务。落后的封建主义经济仍居绝对优势,封建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在中国仍有雄厚的根基和强大的生命力。②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从人力、财力各方面为军阀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袁世凯就是及时抓住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建设一直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从国际形势看:列强侵华政策的改变: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一变初衷,开始物色代理人并通过代理人攫取所需权益,袁世凯正是适当的人选,于是列强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的支持。
(3)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袁世凯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通过军阀集团而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终而控制了全国。
3.北洋军阀的性质
性质:北洋军阀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同时带有近代化的特征。北洋军阀及其所有的近代军阀与古代军阀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们都近代化了,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资本主义的色彩。古代军阀的封建性更强,而近代军阀的近代化程度更高。北洋军阀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近代中国的主要统治势力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近代军阀不仅是地主阶级以及由此转化而成的买办阶级的代表,又是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
4.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特点
特点:①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有一支军队,并视其为私产。他们靠着这支军队起家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继而又靠扩充军队去实现更大的政治野心。“有兵则有权,兵多则权大”成为这一时期最鲜明的政治特色。②北洋军阀各派系都各自占据着一块地盘。这期间虽然中央政权被袁世凯、皖、直、奉四派军阀轮番控制,但全国实际上始终都由若干个军阀分别占据着。它的存在是这一时期中国分裂的基础。③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有帝国主义作为靠山。帝国主义为扩大对华侵略,竞相在中国扶植军阀势力。各派军阀为求得帝国主义的支持,都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和各种权益,充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代理人”。④北洋军阀各派系都是封建主义者。军阀们在政治上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在文化上大搞封建复古主义,在思想上表现出浓厚的封建地方主义、宗族主义、皇权主义色彩。⑤北洋军阀的统治方法都极端残暴而且愚昧。各派军阀依靠武力,实行军阀独裁统治。他们也曾借用“民意”喊过“民主”,但都是为专制之所用,实际上实行的是专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