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风了【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民国国父孙中山】(原曲重新填词翻唱)

同盟会改组与二次革命
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袁世凯窃权后,宋教仁积极主张从事民主政治的建设,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国会,制定宪法,并由国会中的多数党组阁,实行“责任内阁制”。1912年8月25日,在征得孙中山、黄兴同意后,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小党派,组成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由于孙中山此时政治上消极,所以宋教仁成为实际的党魁。与同盟会相比,国民党的革命精神已大为减退,但由于吸收了各方面人物的参加,表面上声势颇大,在临时参议院中占据多数,成为第一大党。
二次革命及其失败原因和结局: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宋案”的发生。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身亡。“宋案”暴露了袁世凯的独裁面目。孙中山主张立即兴师讨袁,但许多革命党人对武力讨袁没有信心,而主张以国会的力量“法律倒袁”。1913年6月,袁世凯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革命党被迫应战,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誓师讨袁。黄兴也在南京逼使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讨袁。随后,安徽、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相继独立,上海、重庆等地也举兵讨袁,史称“二次革命”。因主要战场在江西、南京,又称“赣宁之役”。斗争持续了近两个月,革命失败,孙中山、黄兴被迫流亡海外。
失败原因:①袁世凯握有全国政权,拥有强大军队,受到帝国主义支持,实力强大。②国民党内部涣散,没有一个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行动不一致,在袁世凯的进攻面前被迫应战。③没有唤起人民群众参加。
结局:①国民党在南方的势力被摧残殆尽,北洋军阀势力伸展到长江流域。②二次革命的失败,进一步证明了资产阶级已无力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二次革命也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它的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失败了。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因此不能够识别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放过了主要的民族敌人帝国主义。革命党人不仅不敢触动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而且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对于封建势力,革命党人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却没有去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和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结果是袁世凯的反动政权代替了清王朝。②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也不能够充分发动和依靠农民阶级这个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日益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派强调“有秩序的革命”,视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越轨”行为,因此失去了人民群众,孤立了自己。③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组织松懈,内部派系纷杂,在革命胜利发展时已经四分五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部分革命者,力图挽救垂败的革命,未能获得成功。④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装,他们缺乏决心和勇气通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去夺取政权,因此不得不向掌握反动武装的袁世凯迁就和妥协。
(2)历史意义: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赶跑了封建皇帝,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②给了封建主义致命一击,使民主主义思潮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从此以后,任何试图做皇帝的人,都将为人民所唾弃,短命而亡。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再也找不到即使在表面上还能控制全国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了。④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辛亥革命以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有着明显的影响。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但是,历史证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都表明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