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录》系列神话架构.写在前面

笔者认为,神话是人们脑中碎片化的记忆。它们尘封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我们可以把它当做前世的记忆,游离在佛家所讲的阿赖耶识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今朝的表象,生发于儒家所说的处世之道中。我们甚至可以把他当做来生的指引,交融着道家所行的“逍遥游”之中。
神话是打破了时间壁障的产物。无论是从两河流域发源的,那美丽神秘的苏美尔神话;还是氏族社会,奇幻瑰丽的希腊神话,亦或是凯尔特神话、北欧神话、印度神话……它们都带着自己的故事从远古而来,给现在的我们无限的启示。
中国神话作为世界神话之中的一份子,传播度却远远不及其他的“兄妹”。苏美尔神话有《吉尔伽美什的史诗》,希腊神话有《荷马史诗》,凯尔特神话有“亚瑟王的传说”,北欧神话有《新埃达》……这些诗歌把他们的神话做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供给后世人阅读、再创作。回望中国神话,我们也有自己的文学宝库比如《山海经》、《淮南子》、《楚辞》。虽说成书年代不及国外神话久远,但仍是囊括了中国式的浪漫。当然中国神话文学的再创作作品,也不在少数,比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甚至是带有道教色彩的《太平广记》、《搜神记》等等,都属于中国神话“再创作”的范畴。神话的研究与评论也不在少数,如晋朝郭璞注解的山海经,明朝的蒋应镐,清朝的吴任臣等人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可惜的是,无论少多少的神话“再创作”作品,都没能讲中国神话,这个庞大的体系贯穿起来。
近代中国,学者们也看到了中国神话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1922年梁启超的“洪水考”,慢慢引起了关注。后来1923年鲁迅的“神话与传说”问世,又做了一把神话研究的推动力。再后来,1929年以茅盾为主导,现代中国神话研究渐渐开展起来,茅盾编著的《中国神话研究ABC》到现在仍具有一定意义的学术价值。再后来,神话学的研究研究渐渐多了起来,1939年吕思勉的“女娲与共工”,1948年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等文章,这些都是十分经典的神话学研究作品。
1984年新一代神话体系思想“广义神话”开始建立,这一思想的发起者正是被人们誉为“第三代中国神话学大师”的袁珂老师。袁珂老师一生不仅普及了神话,他还是将中国神话整理、收集的先驱者,他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国神话通论》、《古神话选释》等书籍现在仍在再版小手。袁珂老师的一系列神话观点已被引入教科书,到现在已被潜移默化的刻入了大家的脑海中。如今神话学界百家争鸣,各式新观点层出不穷。马昌仪老师、叶舒宪老师、萧兵老师、杨利惠老师、刘宗迪老师等都是学界巨挚。
神话学的研究者与创作者们,从古至今用他们的热情与知识,为现在的我们铺平了道路。现今的中国恰好需要把自己的文化推广出去,从而给伟大又富强的祖国锦上添花,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从更现实的角度来说,文创行业也在逐步回暖,需要年轻人们为这个行业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神话作为“中国人浪漫”的最原始体现,恰好上了迎合时代的潮流,何不跟上时代的脚步,做出一部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神话”呢?
细细品读中国神话的小故事,大家都会发现每一个故事都有着他们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不是常规的逻辑,而是无限的可能性。正如“薛定谔的猫”一样,在不同人的眼中,每一个中国神话故事的走向都将不同。所以,笔者不敢妄言“理顺中国神话的脉络”,笔者只是想在不影响“中式神话”美感的同时,在这片没有被开垦过的土地上种上几棵大树,然后让每个喜爱神话的人都参与进来,让你们内心中碎片化的记忆生根发芽,在这片土地上种上自己的那一片林子。
经过数年的沉淀,笔者将审中国神话的“大事件”与“大人物”,运用简单的小说化艺术手法穿插起来,其中的一些故事或者人物,可能会颠覆大家对于固有的中国神话的一些认知。原因是,因为有些事件或人物是出自古今神话学术研究成果,并没有被大众接受,笔者本着推广文化的目的,将其编入小说之中,希望能给大家不一样的感觉。
这个系列命名为《入世录》,意义为“以凡人之躯入世,讲述着远古时期‘神’的故事。”
大致架构分为:“第一纪元——创世纪”,与大多神话相同,讲述着这个整个世界(宇宙)的创立。“第二纪元——开天纪”,也就是小说发生的世界创立。“第三纪元——上古纪”,也就是人从蒙昧期的逐步进化。“第四纪元——洪水纪”,讲述着进化完的人类渐渐有了纷争,这是一个战争与英雄的纪元。“第五纪元——枯灵纪”,讲述着人与神的分开后的世界,人类自治后有了时代,开启了新时代的篇章。
在这些大框架中,大事件与大人物的简单故事已经串联写好,如“取火”、“涿鹿之战”、“绝地天通”等,但是这片土地上,那些真正能体现活生生的《入世录》世界的“小树”还在等着被种下,也就是说里面的精编小故事等待着喜欢这个世界的有缘人的去续写。
我们人本就在浊世之中,那入世的不过是一卷书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