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良渚时课|第四课 南国稻花香

2023-05-30 09:31 作者:良渚博物院  | 我要投稿


南国稻花香

稻米,现代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主食,也是五千年前良渚人最主要的食物来源。

2010~2012年,考古学家们在良渚古城遗址的中心区域——莫角山台地的东坡发现了埋藏有2.6万斤炭化稻谷的良渚文化灰坑;2017年,经过考古勘探和试掘,又在莫角山宫殿区南部的池中寺遗址发现了大量炭化稻谷,经测算,约有39万斤。良渚古城遗址内发现的超过40万斤的炭化稻谷充分说明了居住在良渚古城的贵族们拥有丰富的稻谷储备,同时,也直观地展示了良渚时期水稻的生产能力。

池中寺遗址的炭化稻谷层

良渚古城内出土的炭化稻谷

在距离良渚古城三十公里的浙江临平茅山遗址,是目前已发掘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水稻田遗址,遗址展现了从良渚文化中期到良渚文化晚期直至广富林文化时期的农耕情况。考古发掘显示,良渚文化中期,这里已经形成了大范围的稻田耕作区,只是还都是星罗棋布的小田块,面积从1-2平方米到30-40平方米不等;而到了良渚文化晚期,星罗棋布的小田块发展成了规则的、长方形的大面积田块,每块面积有1000-2000平方米,田块之间有田埂,南北还有配套的灌溉水渠。这些成规模的稻田和灌溉系统基本上保证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为稳定的稻作生产打下了基础。

茅山遗址良渚晚期稻田及相关遗迹

那么良渚人的田间地头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从出土的生产工具来看,水稻从耕种到收获,均利用了石制工具,以提高生产效率:石犁、石破土器用于松土耕种,石镰、石刀则用于丰收收获。另外,茅山稻田遗址里包含有大量炭屑,表明稻田里曾频繁用火。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火耕水耨是一种原始直播的耕种方式,利用水和火的配合减少种植水稻时耕田和除草环节中的人力投入,这种方式可能也为良渚人所用,具体的操作方法唐代张守节曾注曰:“言风草下种,苗生大而草生小,以水灌之,则草死而苗无损也。耨,除草也。”在播种前先用火烧去稻田里的杂草,一方面减少犁耕时的阻力,另一方面,烧成的草灰也可作为肥料;而水稻生长期长出的杂草,由于没有稻苗长的快、长的大,则采用灌水水淹的方式去除。

石犁

石破土器

石镰

石刀

成规模的稻田和灌溉体系、成套的生产工具为良渚时期水稻的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证。考古学家们对茅山遗址良渚文化晚期的稻田土壤进行了植硅体密度的分析,这个时期稻田的平均亩产量大约为141千克;与河姆渡文化晚期亩产量约63千克相比,增加了一倍多;而根据史料记载推算,距离良渚两千多年的汉魏时期南方水田的单位面积折合亩产在150-180千克,可见良渚稻作农业的发达。

水稻的储存方式 禾晾

生产出来的大量水稻,一部分用于自给自足,另一部分则提供给其它不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比如生活在良渚古城内的权贵和手工匠人们。良渚古城范围内并未发现稻田遗迹,却囤积有如此大量的稻谷,而这些稻谷根据植物考古学家们的观察和分析,存在多种不同的形态,可能来自多个聚落。也就是说,在良渚古城外有多个不同的从事农业生产的聚落共同供养着良渚古城内的生产生活。良渚古城与其它聚落之间所承担的不同的生产实践正是良渚社会分工的体现,城乡分野也由此产生。

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剩余产品的出现,一部分社会成员能够脱离农业劳动,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或是处理其他事务,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出现,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文明社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良渚的城市文明就在它发达的稻作农业的基础上建立了起来。


撰稿:王加点

来源: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 


良渚时课|第四课 南国稻花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