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长期厌学、拒学竟是精神疾患惹的祸?
青春是悸动的,然而青春期的大脑又是敏感和脆弱的。
有研究表明,严重的精神疾患包括思觉失调症、双相情感障碍及重度抑郁症等好发于青春期和年轻成人期,年龄约13岁至25岁之间。
青少年身陷情绪风暴之中常出现厌学、拒学行为,过程中,父母家庭甚至社会安全网该如何接住这群孩子,是时下的重要课题。

正逢青春期的小静(化名)从小就是害羞不擅于社交的人,但上了高中的她,有名要好的朋友肖华(化名),她们总是一起上学、读书、准备考试。然而,在高一下学期时,肖华自杀过世,她的离开使小静感到无比自责,每每想到她,小静总是感到庞大的倦怠无力感,甚至失眠、出现轻生的念头,更因此抗拒去学校,因为校园中的每个场景,都会让小静想到肖华。
父母在了解到情况后,带小静来到荣新奇教授工作室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在经过半年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后,情绪已逐渐平静,也顺利在学校度过了她的高二上学期。今年新学期开始前,小静不再恐惧校园,开始愿意尝试渐进式回校上课,小静告诉老师,她要勇敢继续前进,还要活得充实和快乐,虽然依旧想念肖华,但更要把肖华来不及活的精彩,由自己为她活下去。

有多少孩子受精神疾患所苦?据有关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间,罹患重度抑郁症、重度焦虑症等情绪疾患约占56%。但近年来,自闭症、注意力不足和多动症患者逐渐增加,占比来到28%,并持续增加。
所谓的精神疾患,包含思觉失调症、双相情感障碍及重度抑郁症等,其症状从失眠,焦虑,抑郁,激躁,进而到妄想和幻觉,甚至暴力,自伤和自杀都有,原因和大脑功能和神经传导物质调节功能失调有关。青少年在人生长大的关键时刻,若罹患严重精神疾病,学习和人际关系必然受到冲击。
小静和父母曾辗转于各医院的青少年身心科门诊,不断告诉医生,她想上学也想读书,她希望人生回到原来的样子,但是就是不敢去学校也无力读书。原来,拒学也是精神疾患的表现,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拒(惧)学,有可能是焦虑、抑郁等引起,若情形超过2周且影响日常生活,应就医检查。

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指出,曾有名罹患情绪疾患的高中生,原先在校学习过程皆正常,进入高中后却出现学习倦怠,厌学、惧学等情形,更经常旷课。该名高中生的奶奶高女士透露,孙子自从罹患情绪疾患后,便经常在家睡觉,原以为是孙子偷懒不想学习,但经校内辅导老师评估,之后更被转介至北荣,才确诊为情绪疾患,并接受治疗。
其实,面对孩子有精神疾患和出现的各种行为时,父母、家人无一不是心疼自责,现在谈起过去种种,仍不免哽咽。但这群家长,仍付出自己最大努力去理解并帮助孩子,一名家中曾有拒(惧)学青少年的家长透露,“身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成长,如果我因为自己的疲惫而放弃,那孩子回到正轨的机会将趋近于零。”
因此家人的发现和理解,能及时协助青少年就诊评估及治疗,更能有效避免严重精神疾患产生的诸多后遗症。不只家人支持,医疗体系的协助也相当重要,为了帮助受精神和情绪疾患而苦恼的青少年,不因疾病而耽误学习和成长。
原文原创自荣新奇教授催眠心理工作室,如需转载,请取得许可并标明出处。有任何疑问,可以点击头像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