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简史(下)
六、后三国时期
9世纪时,新罗王朝内部土地兼并与高利货风行,丁田制遭到破坏,进而导致广大农民破产,阶级斗争尖锐化。与此同时,上层大贵族争权斗争激化,地方势力趁机坐大,中央集权制愈益衰落。这使得新罗王朝陷于严重危机之中。
到了9世纪后期,新罗又遭逢各种自然灾害,饥馑频发,农民饥寒交迫,且往往因传染病蔓延而造成全村人口死亡。大批农民沦为流民,走投无路,最终引发了全国人民大起义。在尚州有元宗和哀奴起义,竹州有箕萱起义,北原有梁吉起义,全州有甄萱起义,西南地区有“赤裤军”起义。其中以梁吉和甄萱的势力最为强大。
891年,梁吉在北原起义后,迅速占领周围十余郡县,得到各地农民的拥护,势力日增。892年,新罗戍将甄萱占据武州叛乱,收编周边的起义军,并与当地中小地主相结合,实力逐渐强大。
894 年,梁吉的部下弓裔在何瑟罗聚拢部众,自称将军。次年,弓裔率众攻取了汉州的十余郡县。897年,弓裔据松岳郡而独立。同年,新罗真定女王金曼驾崩,孝恭王金峣即位。899年,梁吉率军攻打弓裔,结果在非恼城下败走。此后,弓裔兼并了梁吉及其他起义军势力,实力渐强。
甄萱起义后,以复兴百济作标榜,并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农民的温和政策,得到了农民的支持。900年,甄萱攻占全州,建立后百济,并自立为王。次年,甄萱进攻大耶城,不克,乃大掠锦城以南而归。904年,弓裔建立摩震国,自立为王。同年迁都铁原。至此,朝鲜半岛又形成了后百济、摩震国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后三国时期。

弓裔建国后,继续对新罗用兵。新罗孝恭王无力讨伐摩震国,乃命诸城主坚壁固守。907年,甄萱攻取一善郡以南十余城。909年,弓裔又发兵攻占珍岛郡,破皐夷岛城。次年,甄萱亲率步骑三千,围攻罗州城。弓裔派水军将其击退。911年,弓裔又改国号为泰封。

912年,新罗孝恭王金峣薨。由于金峣死后无子,群臣乃拥立宪康王的女婿朴景晖为国王,是为神德王。神德王在位六年后去世,其子朴升英即位,是为景明王。
918年,新罗大臣玄升叛乱,为景明王诛杀。同年,弓裔因长期残暴统治而引发部下不满。侍中王建在一众将领的拥护下发动政变,弓裔出逃斧壤,为当地百姓所杀。弓裔死后,王建自立为王,改国号为高丽,史称“后高丽”。翌年迁都松岳。

918年,尚州戍将阿兹盖向王建投降,高丽势力渐盛。920年,新罗景明王与王建修好。是年春,康州将军闰雄又向王建投降。当年末,甄萱率步骑一万攻陷大耶城,移军于进礼城。景明王向王建求救,王建发兵来援,甄萱闻之而去。922年,下枝城将军元逢、溟州将军顺式、真宝城将军洪述归顺王建。次年,旨城将军城达、京山府将军良文等也降于王建。同年,新罗景明王遣使入后唐朝贡。924年,景明王崩,其弟朴魏膺即位,是为景哀王。
此时的后高丽日益强盛,雄踞北方,为三国中实力最强者。925年,后百济国主甄萱以其侄真虎入质于后高丽。次年,真虎暴死。后百济国主甄萱大怒,认为是后高丽所杀,乃大举发兵讨伐后高丽。王建命诸将坚壁固守,使甄萱无功而返。927年,后高丽国主王建率军亲征后百济,新罗也遣兵助之。是年末,后百济国主甄萱率军攻陷新罗首都金城,逼迫景哀王自杀,另立金傅为王,是为敬顺王。随后,甄萱又击败了来救新罗的后高丽军。928年,后高丽将军金相率兵讨伐占据草八城的兴宗,结果战死。同年夏,康州将军有文归降于甄萱。是年秋,甄萱命将军官昕筑城于阳山,王建遣将军王忠将其击退。当年冬,甄萱攻陷武谷城。929年,甄萱发兵攻打义成府城,后高丽将军洪述战死,顺州将军元逢投降。是年冬,甄萱围攻加恩县,不克而归。930年,王建于瓶山下大破甄萱,攻取其三十余郡县。新罗东部沿海诸州郡也顺势归降后高丽。934年,运州三十余郡县又归降于后高丽。
935年,新罗敬顺王眼见各州郡纷纷归降后高丽,自知大势已去,遂向后高丽投降。至此,历经五十六王、九百九十二年的新罗灭亡。后高丽王王建封新罗敬顺王为正承公,并于新罗旧地设庆州。
自从王建于930年大败甄萱后,后百济势力渐衰,将臣纷纷投靠王建。934年,后高丽将军黔弼于运州大败后百济军,熊津以北三十余城皆降于后高丽,后百济势力大衰。
由于甄萱欲立第四子甄金刚为继承人,引发了长子甄神剑的忧虑。935年,甄神剑发动政变,杀死其弟甄金刚,又将甄萱幽禁于金山寺,自立为王。同年夏,甄萱逃出金山寺,投奔后高丽。后高丽国主王建尊其为尚父,并授以杨州为食邑。936年,甄萱请求王建出兵讨伐甄神剑。王建遂起大军讨伐后百济,于一利川战役中击败后百济军,俘虏甄神剑,后百济遂亡。
至此,后高丽重新统一朝鲜半岛,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后三国时期。朝鲜半岛从此进入了高丽王朝统治时期。
七、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历经34代君主,共475年,长期从属于中国政权,是中国的重要藩属国。高丽王朝结束了后三国时期,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王朝。

936年,王建攻灭后百济与新罗,统一三国,建立起了高丽王朝。王建完成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笼络豪族的策略,广泛与豪族联姻。同时,继续沿用新罗与泰封的旧制,重组国家机构。在对外方面,王建向后晋称臣纳贡,行后晋年号;又收留渤海国遗民 ,对契丹保持敌视态度。943年,王建病逝,谥号“神圣”,庙号“太祖”。
王建死后,其子王武即位。945年,后晋遣使册封王武为玄菟州都督、上柱国、大义军使、高丽国王。是年秋,王武病逝,上谥号“义恭”、庙号“惠宗”。
王武死后,其弟王尧在群臣拥立下继位,随后发兵诛灭了反对派王规及其党羽三百余人。948年,王尧向后汉称臣纳贡,行后汉年号。949年,王尧病重,禅位于其弟王昭。同年,王尧病逝,上谥号“文明”、庙号“定宗”。
王昭即位后,下令赏赐开国功臣,以此笼络这些强大的勋贵势力,巩固统治。951年,王昭遣使入后周朝贡,行后周年号。次年,后周太祖郭威册封王昭为检校大保、使持节、玄菟州都督、大义军使、御史大夫、高丽国王。955年,后周世宗柴荣又遣使加封王昭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命其仍从中国官制。以此为契机,王昭开启了改革。957年,王昭下诏举行科举考试,开科取士,以录用新官吏来取代勋贵旧臣。959年,王昭又定百官公服,以开京为皇都、西京为西都。同年,评农书史权信告发大相俊弘和佐丞王同谋逆,王昭将二人贬黜。以此为开端,王昭屡兴大狱,强力打击开国勋贵与地方豪族。此后十数年间,王昭的猜忌心愈益加重,他大举扩充侍卫军,以保证自身安全。960年,王昭遣使入北宋朝贡。翌年,改行北宋年号。973年,王昭规定:开垦陈田若为私田,第1年的收获全部为耕者所有,从第2年起与地主各分一半;开垦公田,则头三年免征租税。此项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高丽的社会经济逐渐恢复。975年,王昭去世,上谥号“大成”、庙号“光宗”。
王昭死后,其子王伷继位。宋朝遣使加封王伷为光禄大夫、检校大傅、使持节、玄菟州诸军事、玄菟州都督大顺军事。王伷即位后,大赦天下,一扫光宗朝的恐怖气氛。976年,王伷下令实行土地清查,登记全国耕地和山林,收归国有,然后将一部分土地和山林按等级分给文武百官与士兵,称为“田柴科”。田柴科是国家把土地的收租权授予受田者,只限本身,不准世袭。但授予功臣和归顺贵族的“功荫田柴”不在此限。其余大部分土地作为公田,由国家直接租佃给农民耕种并征收租税。田柴科的实行确立了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它一方面限制了官僚贵族的土地兼并,另一方面确保了国家的税源,成为专制集权国家的强有力的物质基础。980年,王承等人图谋叛乱,为王伷所诛杀。981年,王伷病重,禅位于堂弟王治。旋即病逝,上谥号“献和”、庙号“景宗”。
983年,王治在全国设广州、海州、庆州 、清州、忠州、清州、公州、全州、尚州、晋州、升州、黄州等十二州,分置州牧。同年,宋朝遣使册封王治为光禄大夫、检校太保、使持节、玄菟州诸军事、玄菟州都督、大顺军使、上柱国、高丽国王。

随后,王治又改革中央机关,设门下省(总管国家各项事务)、尚书省(总管全国官吏)和三司(总管全国财政),尚书省下设吏部、兵部、户部、刑部、礼部和工部等六部。三省六部是国家的中枢机关。其长官由文职充任,称为文班。此外,王治还扩充了御史台,以强化对官员的监察。

与此同时,又推行良人农民义务兵制,即府兵制。全国有常备军15万左右,分为地方军和中央军两部分。地方军队由各道节度使统制,中央军队约5万人,分别属于二军六卫。二军六卫的高级将领称为武班,与文班合称“两班”。但武班的地位低于文班,实行文尊武卑的政策,目的在于防止军事贵族势力过于强大危害中央集权制。

984年,王治命李谦宜率军在鸭绿江边修筑关城,结果为女真部族击败,李谦宜被俘。翌年,契丹发兵大破女真诸部,近逼高丽。987年,王治创设了旨在培养官僚与普及封建思想教育的大学—国子监,并命各州官员推荐子弟入监学习。次年,王治下令收缴民间武器,改作农具,以解除农民的武装,并表示鼓励农业的姿态。991年,王治发兵北拓,将鸭绿江一带的女真部族逐至长白山之外。次年,王治又于各地开设学校,以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993年,契丹发兵数十万进攻高丽。高丽军民在爱国将领徐熙的领导下奋起反击,给契丹军以有力的打击。但怯懦的统治者坚持议和,接受屈辱的议和条件,承认契丹为上国,高丽为属国,每年纳贡六次,并与北宋断绝盟交关系。

995年,王治又将全国调整为关内、中原、河南、江南、岭南、岭东、山海、海阳、朔方、浿西等十个道,各道由中央派遣的节度使总管军民行政大权。道以下设府、郡、县、村等行政单位,县以上的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村吏则从地方豪绅中选任。此外,还有乡、所、部曲等特别行政单位,这是“贱民”居住区,由国家严格控制。

996年,契丹封王治为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高丽国王。次年,王治病逝,上谥号“文懿”、庙号“成宗”。
王治无子,乃传位于景宗之子王诵。1003年,王诵之母千秋太后与金致阳私通,并生有一子。二人欲立此子为嗣,乃逼最可能继承王位的王诵的表弟王询出家为僧。1004年,王诵改定科举法。次年,东女真入寇,王诵发兵抵御。1007年,契丹遣耶律延贵来加册王诵为守义保邦推诚奉圣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尙书令、政事令、上柱国。1009年,金致阳图谋叛乱,自立为王。王诵闻之大惊,乃令西京都巡检使康兆入京定乱。康兆率军入京后,尽诛金致阳与千秋大后及其同党,又废杀王诵,迎立王询为王。康兆撰定王诵的谥号为“宣灵”、庙号为“愍宗”。后显宗王询于1012年改定王诵的谥号为“宣让”、庙号“穆宗”。
1010年,辽国得知康兆弑君、擅立国君,立刻以此为借口,发兵四十万问罪高丽。康兆率兵抵抗,结果在通州战败被杀。王询大骇,出逃罗州,并遣使求和。1011年,辽军攻陷开京,焚城而去。1012年,契丹国主命王询亲自入朝觐见。但王询以抱病为由,拒不入朝。契丹大怒,又命高丽割让兴化、通州、龙州、铁州、郭州、龟州等六城。

次年,契丹派耶律行平来取兴化等六城,高丽拒不割让。契丹大怒,欲发兵强取,结果为高丽击败。此后,契丹数次发兵入侵高丽。为防备契丹,王询大举扩充军队,致使财力枯竭。于是,中枢院使张延祐、日直皇甫俞义建议夺取京军的永业田以充作俸禄,缓解财政赤字。此举引发了武班的不满。上将军金训、崔质等于1014年率诸卫军发动兵变,流放了张延佑与皇甫俞义。次年三月,王询在长乐宫宴请群臣,于席间趁机诛杀了金训、崔质等19人,平熄了此次兵变。1016年,由于契丹屡屡来犯,王询乃遣使入宋,恢复了与北宋的盟交关系,并改行北宋年号。1018年,契丹大将萧逊宁率兵十万入侵高丽。高丽大将姜邯赞于兴化、慈州、龟州大败契丹军,契丹兵仅数千人得以生还。同年,王询将全国十道改置为五道两界。

在高丽大败契丹后,周边的女真等部纷纷归附高丽。1020年,王询遣使入契丹,请称藩纳贡如故。1022年,契丹遣使册立王询为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上柱国、高丽国王。高丽也重新改用辽国年号。1029年,契丹将军大延琳在东京辽阳府反叛起事,建立兴辽国。大延琳向高丽求援,王询拒绝了大延琳的请求,却以战争使高丽与契丹道路不通为由,停止向契丹朝贡。次年,契丹攻灭兴辽政权,王询旋即再度向契丹称臣纳贡。1031年,王询病逝,上谥号“元文”、庙号“显宗”。
王询死后,其子王钦即位。王钦即位当年,始设国子监试。同时,又遣使入契丹,请求拆除在鸭绿江的城堡与桥梁,并归还扣押的使者。但均为契丹拒绝。王钦大怒,宣布沿用辽圣宗的太平年号,拒不改用辽兴宗的景福年号。翌年,契丹遣使来高丽,为高丽所拒。随后,王钦在朔州、宁仁镇、派川等地驻兵防备。1033年,王钦命平章事柳韶修筑北境关城。是年冬,契丹发兵入侵静州,但为高丽击退。1034年,王钦病逝,上谥号“敬康”、庙号“德宗”。
王钦死后,其弟王亨即位。王亨继位后,转变了对契丹的外交政策,逐步缓和与契丹的关系。1035年,契丹质问高丽为何从大延琳之乱后一直不来朝贡。王亨对此加以辩解,并表示愿意恢复宗藩关系。在力图缓和与契丹关系的同时,王亨也不忘加强对契丹的防备。他于当年九月在西北境修筑长城以备边寇。1037年,契丹要求高丽尽早前来朝贡。王亨趁机遣使入契丹,恢复了两国宗藩关系。次年,高丽改行辽兴宗的重熙年号。1039年,王亨遣使入契丹朝贡,并请废除鸭绿江边的城堡。但仍为契丹所拒。同年,契丹遣使册封王亨为开府仪同三司、太保、侍中、上柱国、高丽国王。1043年,契丹又加封王亨为太傅、中书令,赐同德致理功臣号。1046年,王亨逝世,上谥号“容惠”、庙号“靖宗”。
王亨死后,其弟王徽即位。王徽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高丽进入了黄金时代。1047年,契丹遣使册封王徽为开府仪同三司、太保、侍中、上柱国、高丽国王,赐匡时致理竭节功臣之号。1052年,王徽命金成、李仁显、韩为行、梁元虎、金正等人修撰历法。1055年,契丹又遣使加册王徽为太师。次年,王徽因女真等族屡屡寇边,乃遣金旦率军讨伐,大破其众。耽罗、西女真、东女真、北女真、东蕃诸族皆来归附高丽。1058年,王徽在耽罗、灵岩等地伐木造船,欲恢复与北宋的关系。但朝臣因顾忌宗主国契丹而反对,故被迫作罢。1065年,契丹又遣使加赐王徽为守正保义四字功臣。1070年,北宋湖南荆湖两浙发运使罗拯遣黄慎来高丽。王徽趁机于次年遣使入北宋朝贡,恢复了中断40年之久的高宋关系。此后,王徽继续向东北方拓展,于归化的诸蕃部族内设立州县。1080年,日本萨摩州遣使献方物。是年末,东蕃爆发叛乱,王徽遣步骑三万平之。1083年,王徽病逝,上谥号“仁孝”、庙号“文宗”。
王徽死后,其子王勋即位。王勋仅在位三月,就因病去世了,上谥号“宣惠”、庙号“顺宗”。
王勋死后,其弟王运即位。1085年,辽国遣使册封王运为检校太师、中书令、上柱国。次年,辽国希望在鸭绿江边设置两国贸易的榷场,但王运要求辽国必须拆除在鸭绿江边的要塞,否则拒不同意。同时,王运加紧操训军队,强化武备,谨防辽国入侵。1088年,王运因辽国欲在鸭绿江边设榷场,乃命中枢院副使李颜托往龟州加强边防。由于高丽的强烈反对,辽国终于放弃了设置榷场的计划。王运统治时期,对外贸易繁荣,文化昌盛,女真等部时常来朝上贡,延续了高丽的黄金时代。1094年,王运去世,上谥号“思孝”、庙号“宣宗”。
王运死后,其子王昱即位。王昱少年即位,致使朝堂暗流涌动。1095年,中枢院使李资义起兵作乱,为王昱的叔父鸡林公王熙所平定。经此乱之后,王熙控制了朝中大权。是年冬,王昱禅位于王熙,退居后宫。翌年移居宣宗潜邸兴盛宫。1097年,王昱病逝,上谥号“怀殇”、庙号“献宗”。
王熙即位后,大范围封官进爵,以笼络人心、巩固统治。又上报辽国,辽国遂于1097年册封王熙为检校太尉、中书令、上柱国、高丽国王。翌年,王熙又遣使入北宋告嗣位及进方物。1101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即位,王熙为避讳而改名王颙。同年,王颙建立南京作为陪都。1103年,王颙听闻完颜部称雄于女真,乃遣使与其通好。完颜部首领完颜盈歌也遣使入高丽上贡。次年,完颜部将势力扩张至高丽边境一带。王颙深感威胁,乃命东北面行营兵马使林干率军进攻完颜部,结果大败。王颙大怒,又命枢密院使尹瓘领军再伐,结果高丽军死伤过半。为雪前耻,王颙设立了“别武班”,建立神骑(骑兵)、神步(步兵)、降魔(僧兵)等部队,日夜操训。同年,辽国遣使册封王颙为检校太尉、中书令、上柱国、高丽国王。1105年,王颙病逝,上谥号“明孝”、庙号“肃宗”。
王颙死后,其子王俣即位。王俣继承其父遗志,于1107年派尹瓘率大军北伐女真,大破其众,置雄、英、福、吉四州城。翌年,王俣又于女真之地增置咸州、宜州与公嶮、通泰、平戎三镇,是为东北九城。此后,女真屡屡进攻东北九城,高丽不堪其扰,最终于1109年放弃了东北九城。1113年,辽国遣使册封王俣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太尉、中书令、上柱国、高丽国王。次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辽国发兵前往镇压的同时,还命高丽一同讨伐。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辽国遣使来高丽请兵伐金国,王俣召众臣商议,最终不了了之。1116年,王俣认为辽国行将灭亡,遂不再使用辽国年号,解除了与辽国的宗藩关系。同年,王俣又趁乱夺取了辽国的抱州。1117年,王俣兼并了辽国的来远城,将边界拓展至鸭绿江。同年,金国遣使与高丽通好。1119年,王俣又增筑长城,加强边防,以防金国入侵。1122年,王俣病逝,上谥号“文孝”、庙号“睿宗”。
王俣死后,其子王楷在外祖父李资谦的帮助下继承王位。李资谦凭借拥立之功,专擅国政,权倾朝野,引发了王楷的不满。1125年,金国灭亡辽国。1126年,内侍祗候金粲、内侍录事安甫鳞、同知枢密院事智禄延、上将军崔卓与吴卓、大将军权秀、将军高硕等在王楷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欲一举铲除李资谦及其同党拓俊京。但政变失败,李资谦与拓俊京率军尽诛安甫鳞、崔卓、权秀、高硕、洪灌等人。是年四月,王楷遣使入金上表称臣,高丽又沦为金朝的藩属国。

五月,李资谦欲发动政变,王楷召拓俊京定乱,将李资谦及其同党流放外地。1127年,王楷又将拓俊京流放,彻底掌控了大权。此后,王楷宠幸术僧妙清,不听百官劝谏。1134年末,妙清等人奏请王楷称帝建元,王楷不答。次年,妙清因王楷不从其言而怨之,乃据西京叛乱。王楷命金富轼率大军讨伐。西京将领赵匡见大军压境,乃杀妙清及柳旵,向朝廷请降。不久,赵匡又于西京反叛。王楷起兵伐之,但因西京地险城固,久攻不克。王楷乃下令围城,终于在1136年攻克西京,平息了叛乱。1142年,金朝遣使册封王楷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高丽国王。同年,高丽改行金朝年号。1145年,金富轼写成《三国史记》。次年,王楷病逝,上谥号“恭孝”、庙号“仁宗”。
王楷死后,其子王晛即位。1147年,李淑、柳赫、崇晃等人图谋叛乱,事败被诛。次年,金朝遣使册封王晛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高丽国王。1148年,高丽人李深、智之用与宋人张喆合谋献高丽地图于南宋太师秦桧,并请求宋朝出兵吞并高丽。后南宋商人林大有将此事告发于高丽朝廷,李深等人被诛。1163年,西北面兵马副使金光发兵驱逐了鸭绿江中的岛屿上的金人,并派兵戍守屯田。次年,金世宗责问高丽,王晛下令归还岛屿,撤走驻军。但新任西北面兵马副使尹鳞瞻拒不从命。金朝乃遣锐卒七十余人攻之,俘虏高州别将元尚等16人。尹鳞瞻大惊,乃遣使求和,归还土地。又恐朝廷追责,遂不报此事。1168年,耽罗爆发叛乱,王晛派赵冬曦平定。王晛骄奢淫逸,沉湎享乐,酣于游戏,不恤国政。又宠幸宦官,轻视武官,致使政治黑暗,军队不满,百姓怨声载道。1170年,郑仲夫、李义方、李高等武官发功政变,尽杀文臣,又将王晛流放于巨济岛,拥立王晛之弟翼阳公王晧为王,史称“庚寅之乱”。
庚寅之乱标志着朝鲜进入武臣政权时代,此后,高丽历代国王都只是武臣扶植下的傀儡。在武臣的统治下,朝鲜政治动荡,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的生活也更加艰难。
王晧即位后,李俊仪、郑仲夫、李义方、李高等一众武人专政。由二军六卫的高级将领组成的合议机关—“重班”,成为了事实上的权力机关,而王晧仅仅是一个傀儡。1170年末,王晧遣工部郞中庾应圭上表金朝。1172年,金朝遣使册封王晧为开府仪同三司、高丽国王。次年,东北面兵马使金甫当起兵付伐郑仲夫、李义方,欲迎前王王晛复辟。但金甫当很快就被击败,前王王晛也为李义旼杀害。随后,李义方又对文臣展开了大清洗。1174年,开京爆发僧侣暴动,反对武人专政,但随即被李义方镇压。同年九月,西京留守赵位宠起兵讨伐郑仲夫、李义方。王晧命尹鳞瞻率军讨伐,不能克之。是年末,郑仲夫之子郑筠嗾斩杀李义方,尽诛其族党。次年,王晧因赵位宠以弑君不葬为名起兵,而葬前王王晛于禧陵,并上谥号“庄孝”、庙号“毅宗”。同时,又命尹鳞瞻加紧镇压。1176年,亡伊、亡所伊于公州鸣鹤所起义,随后攻占公州。王晧忙命丁黄载、张博仁等将率三千大军前往镇压,结果大败。之后,亡伊等又占领礼山,得到散在庆尚和全罗两道的起义农民的支持,势力越发强大。6月,尹鳞瞻攻破西京,擒杀赵位宠。同时,王晧又升鸣鹤所为忠顺县,并减轻租税赋役,以麻痹起义人民。12月,王晧遣大将军李夫、郑世猷分道讨伐南方各起义军。1177年,亡伊起义军连续攻占了镇州、骊州与牙州等要地,兵锋直逼首都开京。后统治阶级以“议和”为名,于1177年7月将亡伊诱捕入狱。随后,各地起义军纷纷被官军镇压。在南方各道农民起义的同时,西北地区也在1177年5月爆发了城市贫民与农民的起义。起义者以平安道妙香山为根据地,活动在清川江、大宁江流域一带,到处打击两班贵族、地主与寺院。起义者占领西京,处决留守判官及其他官吏。朝廷派兵镇压,三易统帅都以失败告终。后来由于严重缺乏粮食和武器装备,起义者内部产生矛盾,统治阶级乘机进行分化瓦解,起义队伍发生分裂。1178年10月左右,西北大部分起义被镇压。1179年,将军庆大升发动政变,诛杀郑仲夫、宋有仁,夺取了政权。1182年,全州百姓不堪官吏压迫,聚众起义。全罗道按察使朴惟甫发兵付伐,历经四十余日方才镇压。1183年,将军庆大升卒。但王晧昏庸无能,不仅未趁机收回大权,反而召回了李义旼等武人,使武人专政的局面继续保持。此后,王晧又宠信宦官与近臣,致使朝政更加黑暗、混乱,百姓饱受其苦,因而大小起义不断。1196年,将军崔忠献与其弟崔忠粹发动政变,诛杀执政者李义旼,开始了崔氏政权时期。崔忠献掌权后,打击权贵与地方豪强,抑制土地兼并,废除苛捐杂税,革新弊改,使朝政有所改观。1197年9月,崔忠献与其弟崔忠粹又废黜王晧,将其幽禁于昌乐宫,并迎立王晧之弟平凉公王旼为王。1202年11月,王晧病逝,上谥号“光孝”、庙号“明宗”。
王旼即位后改名为王晫,并遣使上表金朝告嗣位。1198年,私奴万积以“不使三韩再有贱民”号召开京内数千名公私奴隶起义,但因叛徒告密而惨遭崔忠献镇压。次年,溟州爆发起义,攻陷三陟、蔚珍二县。随后,东京也爆发起义。两支起义军合流,侵掠州郡,声势浩大。但起义军领袖不久便被朝廷招降,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是年5月,金朝遣使册封王晫为开府仪同三司。1200年,晋州公私奴隶揭竿而起,他们袭击乡吏,焚毁宅院,发展迅速。同年,崔忠献设置都房,将文武重臣及贤良等集中其中,以操纵朝政。1201年,由于阶级异己分子夺取了领导权,使得晋州起义军发生分裂。随后,起义被镇压。1202年,庆州爆发别抄军起义,他们与云门的农民起义军、符仁寺和桐华寺的僧徒合流,进攻永州。崔忠献发兵讨之,大败起义军。次年,起义被镇压。1204年,王晫病重,禅位于其子王韺,旋即病逝,上谥号“靖孝”、庙号“神宗”。
1206年,金朝遣使册封王韺为高丽国王。与其父王晫一样,王韺也只是一个傀儡,事事受到崔忠献的制约。1209年,崔忠献设置教定都监,成为崔氏政权的最高政治机构。不仅朝中政令皆出于其中,还派人前往地方征收贡物与赋税,形成了一个与两班政府相对立的崔氏的私人政治机构与体系。1211年,在王韺的支持下,内侍王浚明等率僧兵伏击崔忠献,但最终失败。是年末,崔忠献废黜王韺,另立明宗之子王祦为王。1237年,王韺去世,上谥号“诚孝”、庙号“熙宗”。
王祦即位后,遣使金朝上表告嗣位。1212年,金朝遣使册封王祦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高丽国王。翌年,仅在位两年的王祦病逝,上谥号“元孝”、庙号“康宗”。
王祦死后,其子王㬚继位。1216年,由契丹族建立的东辽国发兵数万入侵高丽。崔忠献发兵抵御,结果屡战屡败。次年,东辽军横扫高丽北部,兵锋直逼首都开京。1218年,王㬚命赵冲、金就砺率军抗击东辽军。是年末,蒙古将军哈真率蒙古兵一万与东真国兵二万入高丽讨伐东辽军。1219年,东辽军被剿灭。同年,高丽与蒙古通好。为防备蒙古入侵,崔忠献下令整饬兵器,加强军备。是年末,义州守将韩恂与多智起兵叛乱,攻陷众多北方城池。王㬚遣大军伐之。1220年,趁着高丽内乱,东辽国也发兵入寇。1221年,义州叛乱被平定。同年,蒙古遣使者来高丽,索要“国赆”。王㬚慑于蒙古军的强大,被迫同意每年向蒙古上贡。1223年,倭人入寇金州。此后数年,高丽饱受倭寇之患。1224年,高丽停用金朝年号,改以干支纪年。是年末,蒙古遣使者着古等人来收取“国赆”。翌年,蒙古使者在归国途中为盗匪杀害。蒙古怀疑是高丽所杀,遂与其断交。同年,崔忠献之子崔瑀于家中设“政房”,以处理大小朝政。都监与政房共同组成了崔氏的政权机构,成为了高丽的实际统治机构,而国王与两班大臣则成了摆设。1226年,西京人赵永绥、金大志、石俊、金光永等杀四都领及郎将,夺其军队,起兵作乱。西京留守陈湜发兵平定。1227年,东真国发兵入侵高丽,王㬚遣兵抵御。同年,王㬚又遣朴寅聘出使日本,日本出兵诛杀倭寇,使倭患稍息。翌年,东真国又入寇边境,不久退去。1231年,蒙古借口使者被杀,大举入侵高丽。以崔瑀为首的武人政权腐败不堪,根本无力抵抗。蒙古军长驱直入,直逼首都开京。高丽统治者惊慌失措,赶忙与蒙古议和,并接受了屈辱的和约。蒙古除索取大量贡纳外,还在高丽各地设置达鲁花赤(镇守官)以监督高丽军政。

崔瑀害怕王㬚联合蒙古人推翻崔氏的统治,乃于1232年下令杀死各地的达鲁花赤,又胁迫王㬚迁都江华岛。是年末,蒙古发大军伐高丽进行报复。同年12月,蒙古军统帅撒礼塔在攻打处仁城时被射杀,蒙古被迫退兵。翌年,西京爆发叛乱,崔瑀发兵讨平。1235年,蒙古再度入侵高丽,兵锋所至,烧杀劫掠,破坏甚烈。高丽军民被迫遁入山城与海岛,与蒙古军进行游击战与防守战。1238年末,高丽遣使上表蒙古,表示愿意归附。次年夏,蒙古撤兵,并遣使要求王㬚入朝。但王㬚以母丧为由,拒绝入朝,改派永宁公王綧于1241年入质蒙古。1247年,蒙古再度入侵高丽,并要求高丽国王搬出江华岛,入朝纳贡。次年,蒙古大汗贵由卒,蒙古遂撤军。1249年,东真国入寇,王㬚遣别抄军将其击退。1251年,蒙哥成为蒙古大汗,数次遣使要求高丽国王搬出江华岛,并入朝觐见。但王㬚拒不从之。蒙哥大怒,于1253年派大军入侵高丽。是年末,王㬚出岛请降,蒙古撤兵。在蒙古撤军后,崔瑀之子崔沆杀死投降蒙古之人。蒙哥大怒,遣车罗大统兵再度讨伐高丽。车罗大长驱直入,所到之处,人畜皆尽,化作焦土。1258年,大司成柳璥、别将金仁俊等发动政变,诛杀崔沆之子崔竩,结束了长达六十余年的崔氏政权。是年末,双方达成“和议”,高丽接受蒙古监督国政, 每年向蒙古朝贺进贡,以王子入质。次年四月,太子王倎入质蒙古。是年六月,王㬚病逝,上谥号“安孝”、庙号“高宗”。
王㬚死后,入质元朝的王倎于次年回到高丽继位,并改名为王禃。1264年,王禃前往元朝入见忽必烈。1268年,在王禃的支持下,枢密院副使林衍、将军康允绍等诛杀了权臣金俊,尽灭其党羽。次年,林衍杀金镜等人,独掌朝中大权,又废王禃,另立王禃之弟安庆公王淐为王。时值王禃之子王谌自蒙古回归,闻之大惊,又折返蒙古求救。蒙古遂遣兵压境,恢复了王禃的王位,但林衍依旧掌握实权。是年末,王禃入蒙古觐见忽必烈。在王禃废立期间,崔坦、李延龄等起兵作乱,尽杀西北面诸城官吏,并投降蒙古。蒙古遂设东宁府,使高丽疆域从鸭绿江退至慈悲岭。1270年,王禃请求在高丽设达鲁花赤,又请兵护送归国,忽必烈允之。是年2月,权臣林衍忧惧而死。随后,王禃又处死林衍之子林惟茂,终结了长达百年的武人政权。同年5月,王禃又下令解散“三别抄军”(左别抄军、右别抄军与神义军)。三别抄军将领裴仲孙等拒绝解散,率军起义。他们南下珍岛,联合西南各地农民义军,控制了南海一带,据险抗战。王禃忙遣大军前往镇压,蒙古也发兵协助镇压。1271年,蒙古与高丽联军攻陷珍岛,三别抄军退守耽罗。是年末,忽必烈建立元朝,高丽遂改行元朝年号。

1273年,元朝与高丽联军攻占耽罗,彻底平定了“三别抄之乱”。元朝也凭借此次战争,加深了对高丽的控制。次年,元朝下令高丽造战舰三百艘,又派征东大军1.5万人进屯高丽,准备从此进攻日本。是年六月,王禃去世,上谥号“顺孝”、庙号“元宗”。
王禃死后,其子王昛即位。王昛娶元世祖之女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稳定了高丽与元朝的关系。随后,王昛又发兵八千协助元朝东征日本,结果因为海上风暴,联军死伤过半,被迫撤军。1275年,王昛上表元朝,请求罢兵。但元朝不允,命令高丽继续修造战舰,准备再征日本。同年,在元朝的要求下,王昛改革官制,与元朝官制接轨,又选女入贡元朝。1276年,元朝因要消灭南宋及平定西北叛王等,遂放弃东征日本的计划,命高丽停止修造战舰及军器。1278年,王昛又下令国民改依元朝服饰与礼仪。同年,王昛又亲自入元朝觐见。在王昛的请求下,元朝撤回了在高丽的驻军与达鲁花赤。1279年,由于日本一直拒不向元朝称臣纳贡,又屡杀元朝所派使者。元朝乃下令高丽修造战舰,准备东征日本。次年,元朝在高丽设置征东行省,以王昛为行省左丞相,负责东征日本事宜。1281年,元朝与高丽联军第二次进攻日本,结果再度因为台风,导致军队死伤过半。由于战争失败,元朝于1282年撤销了征东行省。但元世祖并不甘心失败,他于1283年命高丽整军备战,准备三征日本。同年8月,又于高丽重置征东行省,命王昛为行省左丞相。但次年元朝又收回其征东省印,废黜征东行省。1287年,元朝的东北地区爆发乃颜叛乱,为加强对东北的经略,元朝重新在高丽设置征东行省,并重命王昛为行省左丞相。1290年,元朝罢东宁府,将土地归还高丽。

同年,乃颜残部入侵高丽。王昛大骇,率众避难于江华岛,又命百姓躲入山林与海岛。1291年,高丽遣使向元朝请援,元朝遂发兵击退乃颜残部。王昛乃自江华岛重返开京。1292年,元世祖又欲东征日本,诏王昛入朝商议。并命高丽修造战船,整军备战。1294年,元世祖驾崩,遂罢东征之事。新帝元成宗即位,将耽罗归还高丽,又放还高丽被掳人民。1296年,王昛向元朝请婚,元成宗遂下嫁宝塔实怜公主于高丽太子王璋。1297年,高丽王后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去世。太子王璋认为王后乃奸人所害,将王昛的亲信尽数诛杀与流放,架空了王昛。是年10月,太子王璋又迫使王昛上表元朝,请求传位。1298年,王昛传位于太子王璋,自己成了太上皇。但不久,王璋便因赵妃诅咒案而被元朝废位并入元软禁。同年8月,王昛复位,元朝遣阔阔出、哈散来监督高丽国政。1299年,元朝又派阔里吉思、耶律希逸等流官入驻征东行省,全面干涉高丽国政。阔里吉思等流官就任后,对高丽进行改革。但改革触动了高丽贵族们的利益,遭到严重反对。王昛也上表元朝,请求撤回流官。1301年,元成宗作出妥协,撤回了高丽的流官。1304年,由于王昛与王璋两派势力相互倾轧,致使高丽朝政动荡,元朝乃再度派忽怜、林元来监督高丽国政。1307年,元成宗驾崩。太子王璋在新帝元武宗的支持下,将王昛一派官员尽数逮捕流放。王昛由此沦为了傀儡国王,实权由太子王璋掌控。同年,元朝复遣撤勒帖木儿、郭贯等流官镇抚高丽。1308年,王昛病逝,元朝赐谥号“忠烈”。自王昛之后,高丽诸王再无庙号。
王昛死后,其子王璋即位,元朝遣使册封其为征东行省右丞相、高丽国王、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上柱国、驸马都尉、沈阳王。1308年11月,王璋入元朝觐见。此后王璋长期呆在元朝,传旨控制高丽国政。1311年,元武宗驾崩,元仁宗即位。翌年,元仁宗诏令王璋归国。但王璋不欲归国,于1313年向元仁宗请求传位于其子王焘。元仁宗允之,但仍于同年4月将王璋遣送归国。次年,王璋又借元朝科举之机,再度前往元朝,并久居于此。1325年,王璋在元大都去世,元朝赐谥号“忠宣”。
王焘即位后,太上王王璋仍通过传旨控制着高丽国政。1316年,王焘通过太上王王璋向元朝请婚,元仁宗将亦怜眞八刺公主嫁与王焘。翌年,元朝遣使册封王焘为高丽国王、驸马、开府仪同三司。1320年,元仁宗驾崩,新帝元英宗将太上王王璋流放至吐蕃。王焘趁机肃清了太上王王璋的势力,重构了朝堂政局。次年,元英宗因听闻王焘手撕元帝诏书,而诏其入朝,并扣押于元朝。1323年,元廷展开高丽废国立省之议,最终以继续维持高丽国为告终。同年,元英宗驾崩,泰定帝即位,大赦天下,并于1324年赐还国王印章于王焘。1325年,王焘终于得返高丽。1329年,王焘上表元朝,请求传位于其子王祯。翌年,王祯即位为高丽国王,王焘成为太上王。1332年,因王祯涉嫌勾结元朝皇子妥懽帖睦尔谋反,元廷下令王焘复位,并将王祯囚禁于元朝。1339年,王焘去世,元朝赐谥号“忠肃”。
王焘死后,元廷释放了王祯,并命其归高丽复位。王祯在位期间,荒淫无道,臣民皆怨。元廷也对王祯极为不满,遂于1343年派人将王祯抓至元朝,并将其流放至江西行省揭阳县。翌年,王祯行至湖广行省岳阳县而薨,元廷赐谥号“忠惠”。
在王祯被流放后,元廷于1344年遣使册封王祯之子王昕为开府仪同三司、征东行省左丞相、上柱国、高丽国王。王昕励精图治,于1347年置整治都监,厉行改革,使高丽腐败黑暗的朝政有所好转。1348年末,王昕病逝,元朝赐谥号“忠穆”。
王昕死后,其弟王㫝即位。王㫝在位期间,倭寇频繁侵掠高丽。王㫝又对元朝控制高丽的现状深感不满。1351年,元廷废黜王㫝,另立其叔父江陵大君王颛为王。翌年,王㫝在江华岛被王颛鸠杀,元廷赐谥号“忠定”。
王颛即位后,大力进行改革,企图挽救衰颓的国势。改革引发诸多大臣与贵族的反对。1352年,判三司事赵日新聚众叛乱,但很快就为王颛平定。1354年,元朝内部起义蜂起。元廷下诏征调高丽军队协助元军一同镇压起义。眼见元朝在各地起义军的冲击下摇摇欲坠,王颛也决定乘机反抗元朝的统治。1356年,王颛将与元朝联姻的奇氏、权氏、卢氏家族尽数诛灭,又下令恢复高丽旧制。同时命印珰、姜仲卿、柳仁雨等率军越过鸭绿江,扫荡元朝的辽东八站,并收复了双城等高丽故地。元廷震怒,扬言要起八十万大军讨伐高丽。王颛大惧,乃斩印珰,并上表请罪。此时的元朝为内部起义所困,无暇他顾,遂赦免了高丽。1359年,红巾军传檄高丽。是年末,红巾军攻入高丽,陷义州、静州、麟州及西京等地,开京震动。1360年,高丽军发起反击,终于将红巾军赶出了高丽。翌年,红巾军卷土重来,攻陷开京,王颛仓皇南逃。1362年,王颛重新组织军队反攻红巾军,收复开京,并将红巾军驱逐出境。次年,金镛发动政变,为王颛所镇压。同年,元廷因前面王颛杀死了亲元大臣,乃下旨废黜王颛,另立其叔德兴君王惠为王,并遣一万元军护送归国。1364年,元军护送德兴君王惠渡过鸭绿江,攻陷宣州。但随即王颛便发军击溃了元军。元廷被迫接受这一事实,下诏让王颛复位。1365年,王颛任命辛旽统摄国政,深化改革。辛盹整饬官制、兴建学校、完善科举、遏制土地兼并,使高丽国势有所好转。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并派兵攻克元大都,元廷北遁。翌年,明朝遣使至高丽,王颛当即归附明朝。1370年,王颛率军讨伐元朝的东宁府,攻占铁岭以北诸州。同年,明朝遣使册封王颛为高丽王,高丽遂改行明朝年号。1371年,选部议郞李韧匿名举报辛旽等人意图谋反,王颛乃将辛旽等人流放并处死。1374年,王颛为崔万生等宦官所弑,明朝赐谥号“恭愍”。

王颛死后,其子王禑在守侍中李仁任的拥立下即位。在李仁任的推动下,高丽恢复了同北元的关系。1377年,北元册封王禑为征东行省左丞相、高丽国王。与此同时,高丽又保持了与明朝的从属关系。1385年,明朝册封王禑为高丽国王。1388年,王禑以赵胖之案为契机,铲除了李仁任及其党羽,并任命崔莹为门下侍郎,重组政府。同年,明朝下诏在铁岭设立卫所。此时的铁岭为高丽所占领,王禑闻之,决定发兵攻打明朝的辽东都司。但高丽军队行至鸭绿江时,右军都统李成桂举行兵变,班师回国,肃清了崔莹及其党羽,掌控了实权。王禑不甘沦为傀儡,企图率宦官袭杀李成桂。但行动以失败告终,王禑被废,李成桂另立王禑之子王昌为王。
王昌仅即位一年,就被李成桂废黜。李成桂另立定昌府院君王瑶为王。1392年,李成桂废王瑶自立。1394年,李成桂以谋反为由杀死了王瑶,后世追缢为“恭让王”。立国四百余年的高丽王朝由是灭亡。
八、朝鲜王朝
朝鲜王朝,又称李氏朝鲜,是朝鲜历史上第三个统一王朝,同时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朝鲜王朝立国519年,传27王,先后从属于中国的明朝与清朝,是中国朝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392年,李成桂废黜高丽王朝末代君主王瑶,自立为王。是年末,李成桂上表明朝,请易国号,明太祖乃以“朝鲜”为其国号。1396年,李成桂又迁都汉城。李成桂篡位后,对内推行改革,诛灭王氏宗族,巩固统治;对外发兵经略东北,征服女真各部,将疆域扩张至图们江。同时,又加强对倭寇的防备。李成桂晚年偏宠幼子李芳硕,并立其为世子,从而引发了第五子李芳远的不满。1398年,李芳远发动政变,杀死世子李芳硕及大臣郑道传等,史称“第一次王子之乱”(戊寅靖社)。李成桂被迫立次子李芳果为世子,并于当年九月禅位于李芳果,自己成为太上王。
李芳果即位后,下令迁归旧都开京。1399年,颁布《奔竞禁止法》,以抑制权贵势力。1400年,李芳果之弟李芳干不满李芳远专擅朝政,起兵作乱,引发内战,史称“第二次王子之乱”(庚辰靖社)。最终,李芳远获胜,李芳干被流放。随后,李芳远逼迫李芳果立其为世子,不久受禅为王,李芳果成为上王。
李芳远即位后,颁布《功臣田传给法》,深化田制改革,又创立“六曹直启制”,以加强王权。同时,又建立府兵制,征募官僚贵族子弟为鹰扬卫和别侍卫,以巩固统治。1401年,明建文帝遣使册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翌年,明成祖朱棣即位,李芳远上表祝贺,明成祖乃遣使册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1408年,李成桂逝世,上庙号“太祖”。1413年,李芳远将全国划分为八道:咸镜道、平安道、黄海道、京畿道、江原道、忠清道、全罗道、庆尚道,道下设设州、府、郡、县。

1415年,李芳远又改革军制,将军队分为守城军、营镇军、杂色军三种。1418年,李芳远禅位于其子李祹,但仍掌控军权。
自高丽王朝末期以来,倭寇便时常侵扰朝鲜沿海地区。1419年,在太上王李芳远的力主下,新即位的李祹发兵攻打倭寇的大本营—对马岛,朝鲜军大捷,对马岛大名被俘,史称“己亥东征”。同年,李芳果去世,后世追上庙号“定宗”。1422年,太上王李芳远病逝,上庙号“太宗”。1429年,李祹下令编修了朝鲜第一部农书《农事直说》。此后,他又修订了《农桑辑要》、《四时纂要》、《本国经验方》等农书,积极推动农业发展。1434年,李祹发兵北拓,击败女真兀狄哈部落,并于次年置会宁、稳城、钟城、庆源、庆兴和茂山六镇。1443年,朝鲜王朝与对马岛达成《癸亥条约》:对马岛奉朝鲜为宗主,抑制海盗活动;朝鲜则给予对马岛贸易优先权。同年,李祹又在北部边境设置了闾延、慈城、茂昌、虞芮四郡。1446年,李祹颁布《训民正音》,朝鲜首次有了自己的文字—“谚文”。1450年,李祹病逝,上庙号“世宗”。
李祹死后,其子李珦即位。李珦仅在位两年便病逝了,上庙号“文宗”。
李珦死后,其子李弘暐即位。1453年,李弘暐的叔父首阳大君李瑈与大臣韩明浍、郑麟趾发动政变,杀死皇甫仁、金宗瑞等顾命大臣及安平大君李瑢等人,夺取了政权,史称“癸酉靖难”。李弘暐就此沦为了傀儡国王。至1455年,李瑈逼迫李弘暐禅位于其,并将李弘暐软禁于昌德宫。李瑈篡位后,成三问、俞应孚、金文起等大臣密谋拥立李弘暐复辟。但事情不幸败露,李瑈于1456年下令将成三问、俞应孚、金文起、朴彭年、河纬地、李垲六人凌迟处死,世称“死六臣”。翌年,李弘暐被贬为鲁山君,流放江原道,不久后被李瑈派人鸩杀。后世追上庙号“端宗”。
1455年,李瑈受禅为王,并上表明朝。翌年,明朝遣使册封李瑈为朝鲜国王。同年,李瑈又平息了数次复辟风波,巩固了统治。1466年,李瑈推行“职田制”,企图抑制土地兼并。但之后土地买卖已事实上合法化,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动摇了中央集权制的物质基础,削弱了王权。政府为增加税源,开征新税,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1467年,女真人李施爱于咸境道发动起义,声势浩大,朝廷震动。李瑈急忙遣大军讨伐,将其艰难地镇压下去。1468年,李瑈病重,禅位于其子李晄,旋即病逝,上庙号“世祖”。
李晄仅在位一年便逝世了,上庙号“睿宗”。
李晄死后,其侄李娎继位。1474年,李娎颁行《经国大典》,规定了朝鲜的各种制度,被称为“朝鲜王朝治国的基石”。李娎统治期间,东北的女真不断侵扰边境。1479年,李娎发兵攻打建州女真,大胜而归。李娎在位时,大量任用儒家士人,在朝堂中形成“士林派”与“勋旧派”,两派争取夺势,造成朋党之争。1494年,李娎去世,上庙号“成宗”。
李娎死后,其子李㦕即位。此时的士林派和勋旧派在朝堂上分庭抗礼,争锋相对。1498年,李㦕依靠勋旧派大杀士林派儒生,史称“戊午士祸”,这也是为党争的开端。至1504年,李㦕又以其生母被废一案,对朝臣发动大清洗,大批士林派及勋旧派官员被杀,士林派遭到重创,史称“甲子士祸”。李㦕荒淫无道,残暴噬杀,士民皆怨。1506年,柳顺汀、朴元宗、成希颜等勋旧派官员发动政变,废李㦕为燕山君,另立其弟晋城大君李怿为王。李㦕被流放至乔桐岛,不久后病死。
李怿即位后,重新启用士林派,以遏制朝堂中强大的勋旧派。1515年,李怿任用士林派领袖赵光祖进行改革,引发了勋旧派与士林派在朝堂中的尖锐斗争。1519年,李怿认为士林派的改革已威胁到了王权,遂对士林派官员进行全面清洗,士林派再度遭到重创,史称“己卯士祸”。1521年,勋旧派又指使人诬告安瑭等残存士林派官员,众多士林派人员受牵连被诛,史称“辛巳诬狱”。此事之后,勋旧派全面控制了朝政。为了遏制强大的勋旧派,李怿又提拔了新进文臣金安老。1524年,金安老受到勋旧派领袖南衮、沈贞的弹劾,被流放到京畿道丰德郡。1530年,在金安老的指使下,大司宪金谨思、大司谏权輗弹劾沈贞及其同党李沆、金克愊,致使沈浈倒台,金安老被召回叙用。1537年,李怿又任用梁渊为大司宪,遏制权臣金安老。同年10月,金安老在梁渊的弹劾下倒台,勋旧派势力遭到削弱,士林派势力也逐渐重返朝堂。1544年,李怿病逝,上庙号“中宗”。
李怿死后,其长子李峼即位。李峼为士林派的赵光祖等人平反,重置贤良科,使士林派重新得势。但李峼仅在位不到一年便病逝了,上庙号“仁宗”。
李峼死后无嗣,其弟李峘继位。李峘即位后,对原先支持李峼的伊任等官员进行肃清,尹元衡等原先支持李峘的官员掌控朝政,史称“乙巳士祸”。1546年,明世宗遣使册封李峘为朝鲜国王。 1553年,李峘不满尹元衡专擅朝政,乃起用李梁以分尹元衡之权。1555年,倭寇入侵灵岩郡,攻陷达梁城,击败朝鲜水师,又转攻珍岛,朝廷震动,史称“乙卯倭变”。李峘派出禁军平乱,方才将倭寇驱逐。1559年,林巨正在黄海道发动起义,震动朝廷。李峘发兵镇压,历时三年才将其平定。1563年,李梁遭台谏弹劾,李峘迫于压力,将其流放江界。 1565年,权臣尹元衡也遭弹劾被流放,李峘彻底掌握实权。1567年,李峘病逝,上庙号“明宗”。
李峘死后嗣,其侄河城君李昖即位。李昖继位后,士林派全面主导政局。由于没有了勋旧派这一外部强敌,士林派的内部矛盾日益加剧。至1585年,士林派分裂成东人党(岭南士族)和西人党(畿湖士族),是为朋党之始。两党你攻我伐,致使政治腐败,军备松弛。1591年,东人党又分化为南人派与北人派,加剧了党争。此时的丰臣秀吉完成了日本的统一,正野心勃勃,意图统治整个东亚。他于1592年发兵16万进攻朝鲜。日军从釜山登陆后,长驱直入,首都汉城沦陷,国王李昖逃往义州,半壁河山尽为日军所占,史称“壬辰倭乱”。面对日本的入侵,朝鲜军民在爱国将领李舜臣、郭再佑等的指挥下奋起反抗。同时,李昖也不断遣使向宗主国明朝请援。是年末,明朝派李如松率兵四万援朝抗日。1593年初,中朝联军于平壤一役中力挫日军主力,日军向南败逃。中朝联军乘胜追击,收复大片地区。日军退守至南部沿海一带,向中朝两国求和。1597年,丰臣秀吉借口和谈破裂,发兵14万再度入侵朝鲜,史称“丁酉再乱”。朝鲜海军主力在漆川梁海战中全军覆没,日军趁势攻占闲山岛和南方广大地区。朝鲜震动,一面向明朝求援,一面又重新起用李舜臣。李舜臣收整海军,在鸣梁海战中大败日军。明朝也派邢玠、杨镐、麻贵等率四万大军援朝。1598年7月,明朝又派邓子龙率海军增援。在中朝军队打击下,日军节节败退,被赶到南部沿海一带。是年8月,丰臣秀吉病逝,日军被迫撤退。中朝联军乘胜追击,于露梁海战中重创日军,但朝鲜将领李舜臣和明朝将领邓子龙也不幸牺牲。战后朝鲜的人口与耕地锐减,社会与经济遭到重创。但朝鲜政府不仅不致力于恢复生产,反而继续无休止的党争,增加了更多苛捐杂税和徭役。整个朝鲜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衰弱不堪。与此同时,北人派在倭乱后掌权,但不久后又因为世子问题分裂成大北派与小北派。1608年,李昖薨逝,上庙号“宣祖”。
李昖死后,其子光海君李晖即位。随后,李晖将兄长临海君李珒流放,又肃清小北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1609年,明朝遣使册封李晖为朝鲜国王。1612年,大北派诬陷金直哉等意图谋反,小北派受到牵连,遭到沉重打击。1613年,大北派又制造了“癸丑狱事”,其弟永昌大君李㼁被流放,李晖进一步巩固了王位。与此同时,努尔啥赤统一女真各部,在中国东北建立后金政权。1619年,明朝发兵征讨后金,朝鲜也在明朝的要求下出兵一万余协助讨伐后金。是年三月,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大败明军。朝鲜军也在深河遭到后金袭击,大败而归。深河之战后,李晖开始推行“中立外交”,在后金与明朝两国间夹缝生存。但李晖的政策引起了大北派的不满,于是李晖再度起用了西人党、南人派等反对派。1623年,李晖的侄子绫阳君李倧联合金瑬、李贵等西人党发动政变,废黜李晖,自立为王,史称“仁祖反正”。
李倧即位后,肃清了大北派,并起用了南人派与西人党。1624年,将军李适起兵叛乱,兵锋直逼首都汉城,李倧出逃公州。李适随即攻入汉城,拥立李倧的叔父兴安君李瑅为王。但不久李适便被都元帅张晚率军击败,于北逃途中为部下所杀。翌年,明朝遣使册封李倧为朝鲜国王。1627年,后金国主皇太极命阿敏率军进攻朝鲜,史称“丁卯胡乱”。后金军一路势如破竹,连克义州、安州、黄州、平壤、平山等,李倧逃至江华岛避难。是年3月,朝鲜与后金达成和约:朝鲜向后金缴纳岁贡,两国结为兄弟之国等。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并改国号为大清。是年末,皇太极统兵12万亲征朝鲜,史称“丙子胡乱”。李倧将王室宗亲、大臣家眷等送往江华岛避难,自己则逃往南汉山城固守。1637年,清军攻陷江华岛,朝鲜统治阶级无心再战,遂向清朝投降。朝鲜也就此沦为清朝的藩属国。李倧弃明投清的行为引发了诸多大臣与士民的不满,而导致此后谋逆之事不断。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随后,清朝入关,击败李自成,夺取北京,正式入主中原。1649年,李倧去世,上庙号“仁祖”。

李倧死后,其子李淏继位。李淏即位后,意欲助明朝复国,乃下令整军备战。又推行“大同法”,让朝鲜经济得到恢复。1650年,清朝察觉了朝鲜的意图,遣使至朝鲜,严厉斥责国王李淏,并罢免了用事大臣,史称“六使诘责事件”。1654年,清廷诏令朝鲜出兵协助清军抗击入侵中国东北的沙俄军队,中朝联军于松花江口大败俄军。1658年,清廷再度诏令朝鲜出兵与清军一同进剿俄军。中朝联军于松花江击溃入侵的俄军。这两次远征被朝鲜称为“罗禅征伐”。1659年,李淏去世,上庙号“孝宗”。
李淏死后,其子李棩即位。李棩并不认同其父兴复明朝的志向,下令裁汰冗军,并积极与清朝保持良好的关系。与此同时,朝鲜国内围绕“孝宗去世,其继母庄烈王后应如何服丧”一事展开了激烈辩论,史称“己亥礼讼”。最后,李棩采纳了宋时烈、宋浚吉等西人党的意见,使得西人党得势。1674年,孝宗之妻仁宣王后去世,朝臣们再度围绕服丧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史称“甲寅礼讼”。这一次李棩采用了南人派的意见,致使西人党遭受打击。通过两次礼讼,李棩进一步加强了王权,但也使朝中党争日益加剧。1674年,李棩病逝,上庙号“显宗”。
李棩死后,其子李焞即位。李焞即位后,南人派将西人党打击出朝堂,独揽大权。1675年,李焞的外祖父金佑明状告福昌君李桢、福平君李㮒淫乱宫女,史称“红袖之变”。红袖之变牵扯了众多南人派官员,南人派因此分裂为许积、闵黯为首的“浊南派”和许穆、尹鑴为首的“清南派”。至1678年,许穆失势,尹鑴投向许积,“清南派”随之瓦解。1680年,李焞重新启用西人党,以大批西人代替南人官员,史称“庚申变局”。至1682年,西人党围绕如何打击南人派而分裂为老论派与少论派。1688年,李焞要求称庶出长子李昀为“元子”(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称元子),引发了西人党的集体反对。李焞大怒,于1689年重新起用南人派,以代替西人党,史称“己巳换局”。1694年,李焞对南人派专权感到不满,又重新起用了西人党,史称“甲戌换局”。此后,李焞对老论派与少论派并用,让他们相互制衡,以强化王权。1720年,李焞病逝,上庙号“肃宗”。
李焞死后,其长子李昀继位。李昀行为怪异,状若疯癫,又无子嗣。1721年,老论派上书请求立李昀之弟延礽君李昑为王位继承人,李昀允之。但此事引发了少论派的不满,他们于次年诬告老论派官员企图谋逆,致使众多老论派官员被罢黜,史称“辛壬士祸”。1724年,在位三年的李昀病逝,上庙号“景宗”。
李昀死后,其弟李昤即位。1725年,李昤处决了少论派首领金一镜、睦虎龙等,重用郑澔、闵镇远、李观命等老论派大臣,史称“乙巳换局”。1727年,李昤不满老论派对少论派穷追猛打,罢免了闵镇远等老论派,重新起用了少论派,史称“丁未换局”。次年,李麟佐等在清州发动叛乱,宣称要为景宗报仇,并立密丰君李坦为王。李昤命吴命恒率军讨伐,很快便将叛乱镇压了。经此乱后,李昤决定实施“荡平政策”,平衡各党势力,强化王权。荡平政策实施后,朋党之争趋于缓和,李昤的统治也日渐稳固。同时,李昤推动官制改革,实施均役法、比总法,又疏浚河川、整理书籍、开展禁奢运动等,使朝鲜再次迎来盛世。1776年,在位52年的李昤去世,上庙号“英祖”。
李昤死后,其孙李算即位。李算上台后,对反对势力展开大清洗,以巩固统治。1777年,洪相范、田兴文企图刺杀李算,但未能成功,史称“丁酉之变”。随后,李算进行清算,将洪相范一族尽数诛灭。1786年,具善复、金尚喆等图谋反叛,被李算诛杀。李算继续了英祖的荡平政策,于1788年起用南人派。1792年,李算又罢免南人派,起用老论派。1794年,中国传教士周文谟进入朝鲜传播基督教,使基督教开始在朝鲜广泛传播。翌年,李算又改用僻派。李算在位期间,完善典章,又推行“通共和卖”,取消“禁乱廛权”,使朝鲜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正视清朝,积极学习吸收清朝文化,延续了朝鲜盛世。1800年,李算病逝,上庙号“正祖”。
李算死后,其子李玜即位,由兵曹兼吏曹判书金祖淳辅政。1801年,金祖淳将女儿嫁与李玜,随后以“国丈”的身份控制了朝政大权,而这也是“势道政治”之始。同年,朝鲜王廷对国内天主教势力展开肃清,传教士周文谟及李承薰、李家焕、李裀等人被处死,史称“辛酉邪狱”。1812年,洪景来在平安道发动农民起义,攻陷清川江以北八郡,震动朝廷。是年5月,洪景来在定州战死,起义被镇压。翌年,济州又爆发民乱。1817年,全州爆发民乱。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来到朝鲜,要求贸易。但朝鲜以“藩臣无外交”为由,拒绝了该项请求。此举得到了清朝道光帝的嘉奖。1834年,李玜去世,上庙号“纯祖”。
李玜死后,其孙李奂幼年即位。李奂统治期间,支配朝鲜社会的身份秩序和封建制度逐渐崩坏,支撑朝鲜王朝财政根本的三政(田赋、军政、还谷)也日渐紊乱。与此同时,天灾丛生、疫病流行,大量农民破产沦为流民,整个社会动荡不安。1836年,南膺中在忠清道起兵叛乱,拥立恩彦君李䄄之孙李明为王。李奂发兵讨伐,将其镇压下去。1839年,李奂对基督教进行镇压,法国传教士皮埃尔以及刘信吉、丁夏祥等信徒被杀,史称“已亥迫害”。1844年,李远德、闵晋镛等再立恩彦君之孙李明为王,李奂将其镇压下去。1847年,法国以保护传教士为借口,派舰要求开放口岸,因触礁而返回。翌年,外国船只频繁出没庆尚道、全罗道、黄海道等地,朝鲜民心动摇。1849年,李奂逝世,上庙号“宪宗”。
李奂死后无嗣,其侄李昪继位。李昪统治期间,西方列强加紧了对朝鲜的入侵。1850年,一艘外国船只炮击江原道的蔚珍、竹边。次年,法国商船出现在济州岛,美国商船出现在东莱府。1854年,沙俄军舰驶入元山到图们江口一带。翌年,法国军舰对釜山到图们江口沿海进行测量。1856年,数百法军登陆长古岛,烧杀抢掠,随后又窜至丰川一带。1860年,崔济愚创立了东学党。1862年,全罗道、庆尚道和忠清道爆发农民大起义,史称“壬戌民乱”。李昪大惊,一面慌忙遣兵南下讨伐起义军,一面设立釐整厅,整顿三政。翌年,李昪病逝,上庙号“哲宗”。
李昪死后无嗣,赵大妃拥立身为王室旁支的兴宣君李昰应之子李熙继位,并封李昰应为兴宣大院君,主持政事。1866年,大院君在汉城及其他地方逮捕并处死了包括9名法国神父在内的上万名天主教徒,史称“丙寅邪狱”。当年3月,李熙在其父大院君的安排下纳闵兹映为妃,是为闵妃。是年7月,美国商船入侵平壤,大肆劫掠财物,屠杀居民,最终为朝鲜军民全歼。同年9月,法国以传教士被杀为借口,发兵入侵朝鲜,攻占江华岛,并强迫朝鲜对法国通商,史称“丙寅洋扰”。朝鲜军民奋起反击,打死打伤法军百余人,法军舰队夺路而逃。在遭受法国和美国入侵后,大院君决定坚决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企图以此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1871年,美国舰队入侵朝鲜,登陆江华岛,遭到朝鲜军民的英勇抵抗,被迫撤军,史称“辛未洋扰”。1873年,闵妃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大院君,并以“国王亲政”为名,建立了外戚闵氏政权。1875年,日本派军舰入侵朝鲜,击败朝鲜军队,史称“云扬号事件”。次年,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规定:朝鲜开放港口、日本在朝鲜享有的领事裁判权……《江华条约》严重破坏了朝鲜的主权,是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前奏。1881年,各地儒生纷纷上书反对朝廷的对外开放政策,史称“辛巳斥邪运动”。李熙对此进行了严厉镇压,一众儒生被斩首或流放。1882年,朝鲜与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签署通商条约,全面对外开放。同年7月,朝鲜戍京部队因13个月未发军饷而发动政变,闵妃出逃,大院君重新上台主政,史称“壬午兵变”。随后,在闵妃的请求下,清朝派兵进入朝鲜,平定了内乱,重新扶持闵妃上台。日本也借口本国使馆人员遭受损害,大举进兵朝鲜,胁迫朝鲜政府签订《仁川条约》,获得了在汉城的驻兵权。壬午兵变后,朝鲜政府分裂成亲华的“事大党”与亲日的“开化党”。在清朝的支持下,以闵妃为首的事大党政权开始了渐进式改革,设立内外衙门,管理外交、通商、海关等事务,并购买洋枪洋炮,训练新军……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半数驻朝清军调回国内。日本认为有机可乘,遂鼓动开化党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史称“甲申政变”。但随即袁世凯便率清军镇压了此次政变。1894年,全琫准在古阜郡发动东学党起义,攻占全州,直逼首都汉城。李熙大惊,向清朝请兵协助镇压。清廷随即发兵入驻朝鲜。而日本也以清军入朝为借口,调遣大批日军进入朝鲜,抢占了仁川至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是年6月,日军发动政变,在朝鲜建立了亲日政府,并发兵突袭清军,引发了“甲午中日战争”。同年9月,日军兵分数路猛攻平壤,清军统帅叶志超率军撤退,狼狈渡过鸭绿江退入国境。同时,朝鲜亲日政权也在日本的授意下实行一系列近代化改革措施,史称“甲午更张”。是年10月,全琫准率起义军北上攻打汉城,结果在公州为日军击溃。12月,全棒准被俘,东学党起义被镇压。1895年1月,李熙迫于日本的压力,颁布《洪范十四条》,宣告终结朝鲜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同年5月,闵妃借助俄国的力量发动宫廷政变,解散了亲日政府,建立了亲俄政府。是年10月,日本驻朝鲜公使率领日本浪人、士兵突入闵妃所在的景福宫,杀死闵妃,肃清了亲俄派势力,并组建了以金弘集为首的亲日政府,史称“乙未事变”。随后,亲日政府宣布实行太阳历,并宣布实施“断发令”,结果引发第一次义兵运动,致使亲日政权摇摇欲坠。1896年,李熙逃至俄国驻朝鲜公使馆,史称“俄馆播迁”。随后,李熙下令解散亲日政府,建立了以金炳始为首的亲俄政权。此后俄国在朝鲜的势力迅速膨胀,与日本形成了政治平衡。1897年,李熙称帝,政国号为“大韩帝国”,改元“光武”。李熙称帝后,开始对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史称“光武改革”。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发兵入驻汉城,以武力胁迫原本宣布中立的朝鲜签订《日韩议定书》,协助日本作战。次年9月,日本击败俄国,战争结束。同年11月,日本派大军入驻汉城,强迫朝鲜签订《日韩保护协约》,使朝鲜沦为日本的保护国。随后日本在朝鲜成立韩国统监府,全面控制了朝鲜。1907年,第二届万国和平会议在荷兰海牙召开,李熙秘密遣使前往海牙,企图寻求列强的帮助,以摆脱日本的控制。但列强漠视朝鲜的公正诉求,反而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得知此事的日本十分愤怒,于同年7月废黜李熙,立其子李坧为帝。1919年,李熙暴毙,上庙号“高宗”。
李坧即位后,日本加强了对朝鲜皇室的监控,又解散朝鲜军队,任命日本人为朝鲜官吏,完全架空了朝鲜政府。1909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中国哈尔滨被朝鲜青年安重根击杀。以此为契机,日本加快了兼并朝鲜的进程。1910年,日本逼迫李坧退位,吞并朝鲜,延续519年的朝鲜王朝灭亡。1926年,李坧病逝,上庙号“纯宗”。
九、日本统治时期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并设立朝鲜总督府统辖朝鲜事务。朝鲜由此进入了日本的殖民统治时期。为巩固殖民统治基础,日本在政治上实行宪警制度,并在龙山、罗南、平壤等地驻扎陆军师,又在镇海湾与永兴湾驻扎舰队,以武力血腥镇压朝鲜人民;在经济上,通过土地清查进行土地掠夺,又限制朝鲜民族企业的发展,阻碍外国资本流入,以保证日本资本主义垄断朝鲜经济;在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进行殖民奴化教育,歪曲朝鲜历史,禁用朝鲜语,强定日语为通用语,企图抹杀朝鲜的民族性。

1919年,朝鲜高宗去世,朝鲜民众怀疑是日本人所毒杀,顿时群情激愤,纷纷上街游行。随后,游行演变为全国性的示威暴动,史称“三一运动”。日本宪兵对运动进行了血腥的镇压,结果更加激怒了朝鲜人民,反日示威立即转为武装起义。日本出动了在朝鲜的所有宪兵、警察与军队,血腥地镇压了此次全国性起义。三一运动后,日本政府宣布进行改革,企图麻痹朝鲜民众。1925年,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与帮助下,朝鲜共产主义者们成立了朝鲜共产党。同年,日本为进一步镇压朝鲜的民族解放运动,颁布《治安维持法》。1926年,朝鲜纯宗病逝,朝鲜民众再度举行示威与暴动,史称“六·一0万岁斗争”。1928年,由于朝鲜共产党内部宗派斗争严重,最终被宣布解散。1929年,元山工人发动总罢工,震动朝鲜总督府。日本出动大量警察,将其镇压下去。同年,日本又颁布《新治安维持法》,缉捕并杀害了众多朝鲜革命者与爱国者。二战爆发后,日本加强了对朝鲜的经济掠夺,又强征几十万朝鲜人当随军劳工和“兵补”。此外,又还有20万朝鲜妇女被抓去当“慰安妇”。1932年,金日成在中国东北组建反日人民游击队,与东北抗日联军一同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4年,金日成将反日人民游击队扩编为朝鲜人民革命军。在其率领下,朝鲜人民革命军转战中国东北各地,袭击日本军队。1937年,金日成率朝鲜人民革命军攻回朝鲜,取得普天堡大捷,给了苦难中的朝鲜人民以极大的精神鼓舞。1941年,40余名朝鲜青年在中国太行山一带成立朝鲜青年联合会。次年,朝鲜青年联合会更名为朝鲜独立同盟。此后,朝鲜独立同盟逐渐向中国华北、东北及朝鲜发展,积极展开抗日斗争。1945年8月,朝鲜人民革命军在苏军帮助下解放了朝鲜北部;9月8日,美军在仁川登陆,以“三八线”为界,进驻朝鲜南部。日本帝国主义长达36年的殖民统治终于结束。
十、南北朝时期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美国与苏联依据此前的协定,以北纬38度线为界,朝鲜北部由苏军受降,朝鲜南部由美军受降。
1948年8月15日,南朝鲜成立了大韩民国,以汉城为首都,李承晚为总统。同年9月9日,北朝鲜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平壤为首都,金日成为首相。至此,统一千余年的朝鲜进入到分裂的南北朝时期。

(一)大韩民国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军接管了朝鲜南部地区,并设置了军政厅以管理南朝鲜。1948年5月10日,美国在南朝鲜举行大选。5月31日,美国又在南朝鲜组建了“制宪国会”。7月17日,制宪国会通过《大韩民国宪法》。7月20日,李承晚当选总统,李始荣当选为副总统。8月15日,李承晚宣布成立“大韩民国”,首都汉城。1949年,美军撤离韩国,只留下军事顾问团。

1950年6月25日,朝鲜对韩国发动突然袭击,朝鲜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至6月28日,朝鲜人民军解放汉城。美国见状大惊,立即宣布武装支援韩国。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准许美国、英国、土耳其、澳大利亚、法国等15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7月18日—20日,朝鲜人民军于大田战役中全歼美军第24师,俘师长迪安。到8月上旬,韩军已丢失了绝大部分地区,与美军退守至釜山一带。为挽救败局,美国命麦克阿瑟将军率领4万余人的联合国军,在朝鲜中部的仁川登陆,截断朝鲜人民军的南进路线,并直逼北朝鲜。9月28日美军占领汉城,10月19日攻占平壤,韩国乘机将失地尽数收复。随后中国派出志愿军进入朝鲜,加入朝鲜战争。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北镇对联合国军发起突袭,联合国军大败,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又于清川江战役中先后击败韩军与美军。12月6日,中朝军队收复平壤。到1951年6月10日,中朝联军五战五捷,将战线稳定至“三八线”附近。6月23日,苏联提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为交战双方所接受。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开始举行。此后,交战双方边打边谈,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订停战协定,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终于结束。
1953年10月1日,美国与韩国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继续在韩国保留美国驻军。朝鲜战争后,李承晚在韩国建立了专制独裁统治,引发韩国民众的严重不满。1960年,因李承晚在第四届总统选举时公然舞弊,引发全国规模的群众性运动,李承晚被迫下台,史称“四一九革命”。同年8月,尹潽善当选为新总统。1961年5月16日,以朴正熙为首的一伙少壮派军人集团在美国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尹潽善政权,建立军政府。1963年10月,朴正熙正式就任总统,先后颁布《反共法》、《国家保安法》,建立庞大的宪兵、特务组织和五户联保组织,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同时,朴正熙成立了经济计划院等机构,以加强政府对经济建设的干预,建立“由政府指导的资本主义体制”。1964年,当局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由“进口替代”转变为“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通过国家重点扶持几个企业,以提高韩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出口大部分产品,推动韩国经济的发展。而这一政策最终导致了三星、现代等财阀的形成。为了引进外资,朴正熙又与日本进行日韩关系正常化的会谈,从而引起了“6·3”人民运动。1965年6月22日,《韩日基本关系条约》签订,再度引发了百万人的抗议运动,当局以暴力手段进行镇压,逮捕了大批青年学生和民主人士。1968年,朝鲜派31名特工潜入汉城,刺杀朴正熙,结果被识破。20世纪70年代,韩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被称为“汉江奇迹”。1974年8月15日,朝鲜再次派人暗杀朴正熙,结果朴正熙妻子陆秀英被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于出现经济衰退,反对独裁的民主运动再度高涨。
1979年9—10月,又爆发了学生、市民砸道府大楼、烧警车的暴力示威运动。10月26日,朴正熙被情报部长金载圭击毙。负责处理此案的陆军保安司令全斗焕于12月12日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发布了“非常戒严令”,大肆逮捕金大中等民主人士和群众。1980年3—5 月,反独裁的学生运动更加高涨,并吸收各阶层人民参加,最后发展为光州起义。20万光州人民夺取了武器库,赶走了官员,打退了军警的进攻,占领城市达9天之久。同时,江原道舍北煤矿工人占领舍北4天。5月27日,全斗焕调重兵围攻镇压,起义最终失败。80年代,韩国进行经济转型,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韩国大量引进技术,实行“引进技术自由化”政策,放宽限制,简化审批手续,整个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时期转入中速增长时期。1987年12月,全斗焕迫于民主势力的压力,同意大选后和平移交权力。翌年2月,卢泰愚当选总统。在政治上,卢泰愚实施民主化改革;在经济上,制定西海岸开发计划,并发展社会福利;文化上制定《文化发展十年计划》;在外交上,展开“北方政策”,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同时与朝鲜和解,并与其一同在1991年加入联合国。1992年卢泰愚卸任,金泳三当选总统。
金泳三任职期间,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并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1996年,韩国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跃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行列。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韩国,韩国经济遭到重创,金泳三被迫下台。
金泳三下台后,金大中当选总统。他改革韩国的经济体制,将大量国有企业私有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逐步恢复韩国经济。同时在外交上采取“阳光政策”,改善了与日本和中国的关系。2000年,金大中成功与朝鲜进行了南北双边会谈,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2003年,金大中卸任。
金大中卸任后,卢武铉当选总统。2004年,卢武铉遭国会弹劾起诉,被暂停行使总统权力64天,由总理高建担任代总统。2005年,韩国将首都汉城的中文译名改为首尔。2008年,卢武铉卸任。次年,卢武铉因卷入收贿丑闻案,被迫自杀。
卢武铉卸任后,李明博当选总统。2013年,李明博总统任期结束。2017年,李明博因涉嫌贪污受贿案,被韩国最高法院判刑。
李明博任满后,前总统朴正熙之女朴槿惠当选总统。2017年,因涉嫌贪污受贿案,朴槿惠被韩国法院弹劾,罢免总统职务。
朴槿惠被罢免后,文在寅当选韩国总统。文在寅任内,推动财阀改革,刺激经济发展,并主动缓和了与朝鲜的紧张关系。2022年,文在寅期满卸任。
由于卢武铉、李明博、朴槿惠等多位总统都因涉嫌贪污腐败案件而被判刑,时人遂戏称为“青瓦台诅咒”。
文在寅卸任后,尹锡悦当选总统。尹锡悦推行亲美反华政策,强化韩美同盟,对朝鲜采取强硬态度,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
(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5年8月8日,苏联向日本宣战,海陆并进,对朝鲜日军发起进攻。金日成也率朝鲜人民革命军随苏军南下,解放朝鲜。8月26日,朝鲜人民革命军在苏军的帮助下,成功解放了三八线以北所有地区。9月,朴宪永在汉城建立南朝鲜共产党。10月10日,在苏联的支持下,金日成也在平壤成立了北朝鲜共产党。1946年3月,原在中国活动的朝鲜独立同盟改组成朝鲜新民党。7月,南朝鲜新民党成立。8月,北朝鲜共产党与朝鲜新民党合并为北朝鲜劳动党。11月,朝鲜人民党成立。是月,南朝鲜共产党、朝鲜人民党、南朝鲜新民党也合并为南朝鲜劳动党。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北朝鲜成立,金日成任首相,定都平壤。

1948年12月25日,苏军撤离北朝鲜。1949年6月,由于韩国的李承晚政府镇压,南朝鲜劳动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转移到朝鲜半岛北部。不久,南朝鲜劳动党与北朝鲜劳动党合并为朝鲜劳动党,并选举金日成为委员长。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声称韩军越过三八线挑衅朝鲜,下令朝鲜人民军进攻韩国,从而引发了朝鲜战争。起初,朝鲜人民军突破三八线神速南进,6月28日,解放汉城,至8月初解放三八线以南90%以上的土地。美军和韩军被逼至洛东江以东的大丘、釜山一隅。但9月15日、16日,美军4万余人在仁川登陆,切断了朝鲜人民军的主要补给线。据守洛东江的美军与韩军也趁势反攻,朝鲜人民军被迫后退。9月28日,美韩联军占领汉城并进抵三八线。10月9日,美韩联军13万余人越过三八线北犯,朝鲜无力抵抗,遂向中国与苏联求援。10月11日,美韩联军攻占元山。10月19日,又攻陷平壤,兵锋直指中朝边境。中国对此深感危胁,遂于1950年10月19日派出志愿军协助朝鲜抗击美军。10月25日至11月5日,中朝联军在云山、温川、熙川和芳草岭等地对美韩联军发动突袭,歼敌1.5万余人,痛击美韩联军。11月25日至12月24日,中朝联军又在兴洞、德川、军隅里、下碣隅里等地大败美韩联军,歼敌3.6万余人,收复平壤、元山等重镇和三八线以北绝大部分地区。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5月21日,中朝联军又在三七线与三八线之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运动战和反击战,歼灭美韩联军17.9万余人,将战线稳定至三八线附近。1951年6月23日,苏联提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为交战双方所接受。7月10日,交战双方代表开始进行停战谈判。1951年秋,美军中断谈判,再度发动大规模进攻。中朝联军英勇抗击,歼敌25万余人,迫使美军回到谈判桌前。10月25日,交战双方在板门店重启谈判。1952年10月8日,美军再度停止谈判。10月14日,美韩联军向上甘岭发动猛攻,企图突破中朝联军防御体系。11月25日,中朝联军以歼敌2.5万人结束了此次战役。1953年4月26日,谈判恢复。为迫使敌人低头,中朝联军于5月、6月、7月三个月发起了三次反击战,共歼敌12.3万人,迫使美国与韩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7月27日,交战双方代表在停战协定和临时补充协议上签字,历时两年多的朝鲜战争宣告结束。朝鲜与韩国继续以三八线为界,相互对峙。
1953年,朝鲜劳动党召开二届六中全会,开始恢复和发展战后经济,并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的经济建设基本路线。1955年,金日成提出主体思想,对劳动党内部的延安派、亲苏派等进行清洗,以树立其权威。1958年,朝鲜劳动党召开会议,结束了党内的宗派斗争,确立了金日成的领导地位。同年,朝鲜宣布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70年,朝鲜劳动党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宣布朝鲜已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国。1991年,朝鲜与韩国一同加入联合国。1994年,金日成病逝,其子金正日继任成为朝鲜最高领导人。
2002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朝。双方签署《日朝平壤宣言》,实现朝日两国关系正常化。2006年10月9日,朝鲜进行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为了第9个事实拥核国家。2009年5月26日,朝鲜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5月27日,韩国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朝鲜遂宣布退出《朝鲜停战协定》。2011年,金正日去世,其子金正恩被推举为朝鲜最高领导人。
2016年1月6日,朝鲜进行第4次地下核试验,成功试爆氢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世界,朝鲜封锁国境,以防止疫情扩散至朝鲜。至2022年,疫情在朝鲜爆发。
参考文献:
[1](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
[2](朝鲜)郑麟趾《高丽史》
[3]《朝鲜王朝实录》
[4]《朝鲜通史》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
[5]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6]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7] 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中国近代史》
[8] 王桧林、郭大钧、耿向东《中国现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