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三国志〉总序》

2023-08-26 15:03 作者:Eden-Elysia  | 我要投稿

2023年8月26日               星期六                   晴朗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总序开头的第一句话,我霎时想起昨日为朋友分享包括《三国志》在内的几本书时,朋友若有所思,说:“很好,读完它要是你回到古代一定很强”,我也若有所思,恍惚间感觉有些听不太懂这句话。为何他首先想到的是读书会使人变强呢?且不论是否能变强,由此我想引申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人到底为什么读书?我知道有很多答案如:前途、梦想、名利等等,看起来确实使人“明智”了一些但好像又与“明智”并不搭边。明智是什么意思呢?通达事理,有远见,明智的选择——这是百科上的释义。但我认为有失偏颇,我们简单从字面上拆解,明——开明、明朗;智——心智、智力、智商、理智。心智开明,这似乎比百科释义更合适。那么,我们在回答为了前途、梦想、名利而读书,真的是明智的吗?我们是否真的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为什么想做、所做的事本质是什么吗?前途——更好的生活;梦想——本心;名利——财富、名声、权力。这其中有哪些东西是人生必不可少即没有就活不下去的?只有本心,但我相信90%的人都已经丢失了,我也见过诸多的解释——生活所迫、没有足够的条件支撑自己的本心、来自某方面的压力。其实在脑子里出现这样的想法的时候,我们已经身在追求物质的路上了。我又想问一句:我们的本心真的需要千百万财富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支撑吗?睡觉一定要睡在席梦思上,吃饭一定要去米其林餐厅。我并非要否定席梦思很舒服,米其林的食品很美味,追求舒适和美好也没有错,但这些是支撑本心的必要条件吗?

        我们真的明智吗?

        当一个失去了本心的人有了物质追求,他就会无限地在欲望的道路上奔跑。所以我们都知道“知足常乐”,但偏偏做不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为什么想做、所做的事本质是什么”之后,还要明白“应该做什么、现在在做什么”,《大学》给的答案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耳熟能详,但它前面还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鲜有人问了吧?在我看来,这四个比要前面四个更重要,因为它们是前提,是基础。正心是我们最缺乏的东西,“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一句千年以前的话,至今并且以后也将永远适用,这就是人性。引到前文所述“所做的事情本质是什么”就很恰当,所以我才敢冒犯地问明智之人有几许?我们无一不在追逐物质欲望之中,或多或少,但要在享受美好的物质时理智地思考——这个事物有何坏处,让你付出了多少代价,是否值得——试问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身陷囹圄的人只会想既然这样的东西都能带来如此舒适的体验,那比它更好的一定也会带来更美妙的享受。这毋容置疑,可是这个世界永远会有更好的,夸父逐日尚且筋疲力竭。“夸父逐日”是褒义词吗?真的是吗?

        这就不得不谈起如今非常热门的“过度解读”了,这个词组常常见于各种艺术载体的评论中。我在年少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保尔和冬妮娅离别的时候就常常在想,他们是否还会相见,是否会有好的结局。但可能是太幼稚,毕竟才十多岁,过于单纯,也曾无数次幻想他们从未分开的情景。我们在读书,尤其是在看电影等艺术作品的时候,千万不能丢掉适当的“过度解读”。因为艺术家是隐晦的、开明的,他们非常明白人的思想不应受到局限,所以作者传达的是什么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我们从某个作品中获得什么比之更重要。作者是作者,我们是我们,不要成为作者的复制品。理解作者,超越作者,才能是有思想的人。拒绝“过度解读”,“忠于原著”,虽然可能是对作者的尊重,但绝非艺术家所希望的。这可以代表一个人的高度、宽度,高度即思维,宽度即心态。一颗包容的平常心,不会消极悲观,也不会盲目乐观,纵观历史上的伟人,无一例外都有类似的特质。或许我们做不出什么宏图伟业,但能坦然接受一切,也可以让我们知足常乐了。

        人生从来就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对于这个世界而言,我们和山上山下的石头都没有任何区别。但对我们自己而言,因为我们有思想,所以我们才可以定义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说,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决定,任何他人给我们的定义,只要不是出自我们本心或者真心认同,都不可以受其左右。应该几点起床、今天应该做什么、要赚多少钱拥有多少财富才算成功等等,我并不是说每天无所事事也是值得赞许的,当然也不值得评判。当然,过滤、提取、升华,也能对我们有所帮助。首先还是要明白我们是个人,人都有思想,即使每天无所事事,我们一样会不断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不会有安稳的心,人生就会相对的糟糕,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一个可以奉为信仰的兴趣,它可以成为我们一生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提高自己的认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控制自己。比如,我的兴趣就是种地,既然是兴趣,那我当然想种出好地,没有可能是让自己的兴趣烂在土里吧?那么我该做什么呢?自然学习平土播种、灌溉施肥、除虫去草、打禾晒谷等等,由此可见,种地也是大学问,足够我们学一辈子,像伟大的袁隆平院士一样。一旦我种了地,那肯定也不会无所事事,每天睡到日晒三竿,但是由于是兴趣,纵使刀山火海,我也必然乐于其中。我也曾听闻,不要把兴趣当做事业的言论,如果我们明白其中本质,也就明白,能被磨灭的不是兴趣,而且你的本心。我写这样的读后感,根本上只是为了记我所思记我所想,为了可能某日某夜心有所惑,也许能拿出来定我心神。哪怕是圣人,也总会有迷途无措的时候,何况我一介布衣。

        至此,我们人生图的是什么呢?只是平静安然,精神愉悦罢了。哪怕是追名逐利,本质上图的也不过如此。何不让自己简单一些,对吧?

        所以到最后,读书是为了什么?

        我们真的明智吗?

题外:分享是希望可能会帮助到部分读者朋友,如有不同见解,请理性讨论。


读《〈三国志〉总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