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的成长之路——马龙
马龙 2017年2月16日 问:吴指导,您能评价下马龙现在的乒乓球技术体系吗?在各种评论都是“技术全面无明显漏洞”的情况下,征战东京如何创新提高?谢谢。 答:马龙从苏州世锦赛夺得男单冠军后,整个人上了一个台阶,不管是心理还是技术都得到了全面提升。里约奥运会夺冠是人心所向,是他多年孜孜不倦的积累和付出的结果。从目前来看,马龙的技术确实做到了“技术全面,无明显漏洞”,是目前最先进的打法,也是将来乒乓球技术发展的方向。 如果从东京奥运会的角度看马龙,能否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关键,就看他内心深处是否还能有激情和对奥运会冠军的追求和渴望,是否能够经受得住年轻运动员的冲击而不动摇。技术环节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主要是能否针对器材和规则的不断改变而调整好自己的技术、跟上潮流。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特别要注意伤病对技术的影响。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绝不在技术训练之下。 2017年2月17日 问:吴指导,想请您点评一下在樊振东和马龙的几场经典对决中,小胖输,是输在哪?赢,又是赢在哪?现在两人差距大吗? 答:樊振东自出道以来就和马龙进行了多次交锋,最经典的比赛就是 2013 年第十二届全运会男单决赛、2014 年亚洲杯男单决赛、2015 年苏州世乒赛男单半决赛、2016 年的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男单决赛。这几次比赛都以樊振东失败告终。 全运会决赛是樊振东第一次冲击马龙,马龙对樊振东的技术!特点还不是很了解,因此在局面上樊振东一点也不落下风,打得马龙很被动,关键是第六局,樊振东大分 3:2 领先,第六局小分4:2、8:6 领先的情况下没抓住机会,被马龙逆转。到决胜局就被马龙在气势上压倒,最后败北。这次是输在经验上;亚洲杯决赛马龙是大分 3 :1 领先,在我们都认为没机会的时候,樊振东毫不手软奋起直追到 3:3,在决胜局 8:6 领先的情况下犯了和全运会同样的错误,最后输掉了比赛;苏州世锦赛男子半决赛马龙是完胜樊振东,明显马龙准备得非常充分,没给樊振东任何机会,对马龙来讲这场球是志在必得,如果输给樊振东,就可能丧失奥运会参赛名额的争夺权;2016 年总决赛是在马龙掌控比赛下以 4:2 战胜樊振东,前三局由于樊振东脚踝受伤没完全恢复,打到决赛时有点力不从心,不敢侧身。 0:3落后时就放手一搏,拼回来两局。但对面是马龙,他不会给你机会去超过他,最后樊振东2:4败北。从目前两人的情况看,技术上差距不是很大,马龙的反手能力近年来有很大的进步,而樊振东近网短球正手的漏洞也弥补了很多。现在的差距主要是在比赛的经验和斗智斗勇上,基本上是樊振东跟着马龙的比赛节奏在走,马龙现在和樊振东比赛有心理优势。只要在世界大赛上樊振东能够突破马龙一次,胜利的天平就会向樊振东倾斜。 2017年3月3日 问:今晚,马龙发表演讲时,说感谢2014年刘国梁教练让他更换球拍,您能具体评价一下吗? 答:确实是这样的,马龙自从反手改用红双喜套胶之后,反手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国家队每次封闭训练之前,都要进行运动员的技术会诊,明确封闭训练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这之前,大家谈到马龙的时候都觉得他技术全面,没有明显的漏洞。2014年初的封闭训练之前的运动员技术会诊上,针对马龙的情况,我第一次提出了马龙需要提高的是反手能力。马龙在世锦赛上三次输给王皓,几次差点输给小胖不是偶然,是因为他的反手存在漏洞。可能我的意见和刘指导不谋而合,刘指导决定让马龙反手改用红双喜套胶。改的目的就是希望其在反手技术环节上有所提高,蝴蝶套胶利于防守,进攻时摩擦性不好,不太适合马龙反手的技术特点,长时间也没有太大的突破。红双喜套胶胶皮黏性好,有利于击球时的摩擦。因为球大了,击球时撞击多很容易下网,必须加大摩擦才能保证击球的稳定性。由于马龙的手感非常好,红双喜套胶正好适合马龙反手的技术特点,所以反手技术得到质的飞跃。 在改的时候刘指导叮嘱马龙,在离苏州世锦赛只有半年多的时间改反手海绵需要下决心,义无反顾。马龙接受了刘指导的建议,下决心拼了。对于马龙来讲,苏州世锦赛是他第五次冲击世锦赛冠军,是不允许失败的,一旦失败将会直接影响到奥运会,形势会发生很大的变故。在这样的情况下,马龙下这个决心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由此可见运动员为了奥运冠军的梦想什么都敢于付出。苏州世锦赛马龙的成功,更加坚定了他对自己反手技术的信任,并在训练中不断加大反手技术的训练力度。所以,在里约奥运会男单决赛对张继科时,除了马龙的前三板技术发挥突出外,在反手相持上也一点不落下风。最后夺得奥运冠军,完成了大满贯梦想。随着以王皓、张继科为代表的反手技术体系的出现,世界乒乓球技术发展方向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正反手两面技术均衡是新的要求。而马龙反手技术的提高,正好适应了技术的发展的要求,使马龙的技术体系如虎添翼。所以说,马龙的技术是现在世界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方向。马龙的成功,和刘指导的大胆决定是分不开的,也只有刘指导才能说服马龙下决心改。我们不得不佩服刘指导的睿智和对运动员心理、技术的深刻了解。马龙感谢刘指导是应当、是发自内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