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阶梯》第16集——恩培多克勒:破冰之旅
原创通识课|《哲学阶梯》第16集——恩培多克勒:破冰之旅
哲学即哲学史——黑格尔
《哲学阶梯》第16集
之
恩培多克勒:破冰之旅
(视频版)
,时长08:37
(文字版)
恩培多克勒:破冰之旅
文/曾斌
永恒与变化之谜
古希腊哲学家都隐隐约约地肯定事物没有生灭,绝对的创生或毁灭是不可能的。然而,他们没有有意识地对待这种思想,只是承袭这种思想而不予评价。在他们的脑子里,那是隐含的,并不明确。埃利亚学派的思想家充分意识到这个原理,不仅在他们的推理中默认它为前提,而且经过深思熟虑断言那是思维的绝对原则,并严格地加以利用。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生灭,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变成别的东西。没有一种性质能够变成别的性质,否则那就意味着一种性质消逝,另一种性质生成。实在是永恒不变的,变化只是感官的虚构。
但是,事物似乎是常住的,又似乎是变化的。事物怎么可能既常住又变化呢?这思想上的疙瘩怎么解除?哲学不能就此放手不管,永恒与变化之谜必须解决,看世界的静态与动态观点必须有所融合;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继承人就着手做这件事。
埃利亚学派说不可能有绝对的变化,这是正确的。一个东西不可能由无中生成,变成无,有绝对的变化。但是,我们有权利在相对的意义上说生成、衰亡、生长和变化。有那么一些东西——元素,它们是永恒的、原始的、不灭的和非派生的,不能变成别的东西。正如埃利亚学派所主张的,它们始终如一,保持原状。然而,这些东西能够聚合和分离,形成那种能够重新分解成其元素的物体。这些东西不能创造、毁灭以及变化其性质,但是能够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变化。换句话说,绝对的变化不可能,相对的变化是可能的。生成是元素的聚合,衰亡是元素的分离,变化是元素之间的关系的变化。

(Pic/Google)
恩培多克勒承认绝对变化不可能,只有相对变化;他提出四根说,开始他的破冰之旅。
四根说
哲学家、预言者、科学家和江湖术士的混合体,在恩培多克勒的身上得到了异常完备的表现,虽说这在毕达哥拉斯的身上我们已经发现过了。恩培多克勒的鼎盛期约当公元前440年,他是巴门尼德的同时代人而年纪较轻,但他的学说在许多方面倒是更近于赫拉克利特的。他长期是本乡城市的民主派领袖,据说他像赫拉克利特那样拒绝接受王位。
关于恩培多克勒的传说非常多。人们认为他曾经行过神迹或是类似的事情,有时候是用魔术,有时候是用他的科学知识。据说他能够控制风;他曾使一个似乎已经死了三十天之久的女人复活;据说最后他是跳进爱特拿的火山口而死的, 为的要证明自己是神。用诗人的话来说﹕伟大的恩培多克勒,那位热情的灵魂, 跳进了爱特拿火山口,活活地烤焦了。
恩培多克勒认为,严格说来,既没有生成,又没有衰亡,只有混合和分离。有四种元素或“万物之根”,即土、气、火和水,每一种都有其特殊的性质。它们是非衍生的、不变的和不灭的,充塞于宇宙间。这些元素结合起来构成物体,分裂开来使物体毁灭。但是,什么东西使这些元素结合和分裂?恩培多克勒设想有两种虚构的东西,即爱和恨。这两种力量,我们称之为吸引和排斥,经常在一起发生作用,使物体形成和毁灭。不过最初所有这些元素都混杂在一起,构成一个球体、一个神圣的神,爱在他身上占有最高的统治地位。逐渐恨占上风,诸元素分散,独自存在,没有任何类型的物体。以后爱进入混沌之中,产生旋转运动,使同类的元素互相结合。结果是空气或以太首先分离出去,形成天穹。尔后火分离出去形成下面的星空。水因旋转运动从大地里被挤压出来,形成海洋;水由天火蒸发产生更下面的大气层。这种结合的过程将继续下去,直到所有这些元素势必通过爱的作用,重新组合成一个神圣的球形体,然后又开始分解的过程,如此循环不已。
人由四种元素所组成,所以有能力认识它们,但只能同类认识同类。凭借土我们看见土,凭借水我们看见水,凭借空气我们看见空气,凭借火我们看见火。感官知觉是物体施加作用于感官的结果。例如视觉,就是借助外来的分子的吸引作用,火和水的分子从所见的对象投射到眼睛那里,遇到由眼孔中逸出的同类分子。这些物体在近眼睛表面的地方想接触,就产生影像。不过只有同眼孔相适应的分子才能影响眼睛。听觉是由于空气冲进耳朵里,产生声音。味觉和嗅觉是由于分子冲进鼻子里嘴里。智慧位于心脏中。这就是恩培多克勒的影像说,它建立在同类相知的基础上。

(Pic/Google)
恩培多克勒的创造性,除了科学以外,就在于四原素的学说以及用爱和斗争两个原则来解释变化。他抛弃了一元论,并把自然过程看做是被偶然与必然所规定的,而不是被目的所规定的。在这些方面,他的哲学要比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更富于科学性。的确,在另外一些方面他曾接受了当时流行的迷信;但是就在这一方面,他也不见得比起许多近代的科学家来更为不如。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