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公开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王荣生教授(更新完毕)

2022-01-28 14:12 作者:有大米的说  | 我要投稿

该部分学习范围:P1-P3

0.背景:

复试准备,好久没看教学论了,为了准备说课,因此计划先捋一遍教学论的知识框架,扩充语文教学的学科知识,然后做说课的练习0.0

参考书: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目标

(1)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标准”

(2)如何使用“语文教科书”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课程论导学

(1)视频概况

  1. 视频范围:P1-P3(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理解是教学关键,课程简介及要求)
  2. 分块主题:课程论、小学语文课标、义务教育


(2)具体内容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完整的教学流程:课程研究——教材编制——教学实施——教学评估

教师专业工作:

1.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国家培养要求

2.研读课标教科书,预设教学内容

3.面向具体学生,引导学生课堂生成。

老师面临问题:

教什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怎样教: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目标内容决定)


  • “课程理解”是关键

Q1:优秀语文教师具备的条件:

教学才能(语言组织、表达)、课程理解、积极态度


Q2: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四个方面、一说五个方面)

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朗读、写作、综合性学习

tips.教师的行为受教师对课程理解的指导与影响。


学习反思:罗马在哪里——要依据学生需要及学情来调整教学行为,不能单以教师的期待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

tips.课程论延伸:古德莱德课程论(见教原笔记)


  • 课程简介与要求

课程模块:

第一部分:概览(P4-P48)

第二部分:阅读教学(P49-P105)

第三部分:其他领域教学内容(P106-P153)


学习方式:

1.学习材料概览2.关键知识学习(重心)3.问题研讨(反思)4.专题调研(课外延伸学习)


该部分学习范围:P4-P12

课前任务:(1.28日作业)

Q.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内容简介:

目录内容——前言(课程理念等)、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


A.前言部分

a.介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必要性及课程地位

b.介绍语文课程性质(实践性,综合性)与特点(工具性,人文性)

c.确定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体现学科特点,关注儿童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B.目标,内容部分

a.体现国家对学生个性发展、文化积累、能力培养及语文知识积累的私房面要求。

b.依据个人身心发展规律,分为四个学段。

c.每个学段依据语文课程内容分成了五个方面,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C.实施建议部分

包括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等)四类建议,面向教师、编者、评价者。


个人理解:

1.课程标准从学生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并倡导教师使用现代教育学理论的活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课程并不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发展教学内容的五个方面,并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2.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立足于汉语言,并能借鉴西方母语课程优秀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教育国际化。

3.注重时代性,将语文学习与新技术相结合。如键盘输入,多媒体学习等。不过由于该课标是在11年确定的,对跨媒介学习,智能设备输入方面涉及不多,目前的思路还是由高中课标反哺到初中阶段,有一定不适用的地方。需要对课标进行修订,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出明确的相关要求。


问题疑惑:

1.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之间是否比较孤立,缺少联系?

2.小学中低年级,写作和口语交际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否应当加强?

课标关键词:1.修订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学习语言文字运用4.语感


阅读教学问题:

1.老师说“鬼话”

2.学生说鬼话(脱离实际,空泛)


第二章 语文课程

目的: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语感(倪文锦一书)

学习的含义(语文课程教学论角度)

教心角度: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能够保持。

tips.大部分阅读能力停留在小学四五年级阶段;

语文经验的形成(认知主义):

书单:《超级聊天术》


母语课程的特点与难点:

特点:生活性,机会无处不在,

难点:轻视语文教学难度(要明白学生学了什么,无论表面的还是深层的)


以下部分学习范围:P13-P17

语文课程与社会通道

Q1.语文学习的社会通道(新概念)

问题背景:语文课程发生在诸多场景中

语文学习与社会通道的关系:

语文课程是语文学习的专门通道。


Q2.口语交际要教给孩子特定情境下的知识

要发挥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Q3.语文课程目标要在课程里完成

存在问题:研究不足,教师理解差异,条件制约

tips.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明确:语文能力的内容,培养的过程等


语文课程研究取向(教学取向,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判断)

案例1:2000年语文的看图说话侧重书面语的描述,忽视了生活中的语文情境,造成了脱节。(思考:这股“不说人话”的风气是否被一度奉为圭臬?)

案例2:相对有参考价值的说话教学

小结:以上这两个在不同课标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体现了语文课程取向的差异——从书面化向生活化的转变。(经过时间检验,根据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今天应掌握何种能力)


当下语文学科课程取向:

tips.应试阅读与研究阅读差异很大的


今日课堂作业:

1.了解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内容”,熟悉小学段的目标(以第二学段为例)

思考:我国当前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是哪一种?(举例:面向应试,面向积累还是面向个性发展)

2.如有兴趣,了解其他学科课程标准。


个人思考:我国当前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设计以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习惯培养及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形成。以面向学生语文学习和实际生活需要,设定了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以下部分学习范围:P18-P22

第三讲 语文课程目标

一、语文课程目标体系(小学)

四个阶段,螺旋上升,学段之间衔接。

(四个阶段的要求都有差异,目标变化因此教学内容及组织方式也要变化,听说读写之间有联系)

例:写话(一学段)——书面表达——写作——条理清晰与兴趣


二、三维目标融合表述

三个方面兼顾与融合

案例:


三、课程目标的三种类型(内容,能力,活动)

内容:(知识目标)——最好教

能力:能够做到,能力达成

活动:学生的行为与习惯养成——要好好组织,生动的语文活动(最难组织)

tips.快速阅读(略读)是一种能力,教师要带着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文章的哪些部分,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略读的过程。

略读的目的:提纲擎领,快速抓住文章重点。

反思:自己在教学的时候很容易忽略重点,让学生直接带着问题整篇阅读,实际上就是未体现教学目标的表现,也忽略了学生学的层面。

tips.需要学生记的知识不是教学

意义:师范生,要将课程标准的理念带入学校

书单《克雷洛夫寓言》

案例:

教学情境:学校要组织家长一起的读书会,学生依据书单绘制邀请函——从作品插画中寻找灵感,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P23-29

四、课程目标落实在内容上(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通过学什么来达到目标)

观点:拼音是辅助书写的工具,所以并不需要学生准确书写拼音的技能。

反思:所以拼音层面还是以能认会读为主,拼音书写作为内容目标,以了解为主。

第二讲 语文内容的构成

语文课程内容=定篇(学生必须学习的经典名篇)+


案例:我国数学、理科要求深于国外;而母语层面,我国的语文课程要求较浅。

下列书单是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该书单涉及面较广,涵盖文史哲层面;且也从时间跨度上选取了经典作品。

相对地,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例,普高课外推荐作品以国内外文学类名著为主,哲学方面侧重春秋诸子百家,且以“文学经典著作”表述,缺乏现当代的代表作选入(或许可以把《三体》加入课外书单)。

tips.越是优秀的作品,离学生的经验越远。

教师应该搭建起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桥梁。



公开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王荣生教授(更新完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