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5 资本的发展(上)
第四章 资本的发展
1、农业剩余产品:农业剩余产品是一切剩余产品的基础,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它可以以三种形式在社会上出现:
①劳动形式(无偿劳动或徭役):很早就出现,任何阶级社会都存在。例如农奴进行必要劳动的“私田”和为主人生产剩余价值的“公田”。
②产品形式(使用价值):实物地租。这种形式的发展会极大挤压工商业、货币和资本的发展,根本上立足并服务于自然经济。
③货币形式:货币地租。将农民与市场紧密联系,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进入到主要是货币经济的状态。货币经济渗透到各方面,破坏和重塑了原有经济生活,商业高涨,生产和消费发展。商品经济解放农奴,同时也盘活了土地资源。
但是,货币只是掩盖了农奴和主人间、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间真正的经济关系,“自由贸易”的假象掩盖了新的货币形式下继续存在旧的剥削关系。
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并非商业和货币经济扩张的必然结果,而是阶级力量对比的结果。经济力量的消长与社会政治是密不可分的。
2、使用价值积累:在实物地租时代,有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主要以积累使用价值的形式实现。此时有产阶级的消费能力就是生产力发展的顶点。
随着商业和货币的发展,有产者的消费兴趣大大增长,开始(通过加重剥削或改良生产等方式)扩大剩余积累,用于满足自己增长的消费需求。
但如果积累的财富没有进入市场,没有进行市场意义的“消费”(意味着再生产),而仅仅是作为奢侈的浪费性消费,是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尽管货币地租出现,也不一定能改变这种情况,而是仅仅使统治阶级更容易而非必然地进入市场,并且常常作为非生产性的消费而浪费。
3、剩余价值积累:社会生产力的迟滞与统治者需要的增长,一方面导致封建主和劳苦阶级的矛盾激化,一方面使得货币从封建主流向新的有产阶级即资产阶级。在封建主手中,积累的财富(包括货币)只是使用价值或获取使用价值的手段,积累和贮存的目的是消费;在资产阶级手中,积累的货币成为资本。
积累货币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也资本化成为新的资本,以便获取新的剩余价值。封建主转移式的财富积累从长远看是无法维持的,因此必须将资本投入生产。资本进入生产领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从此,有产阶级的消费欲望再也无法约束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扩张和无限增值的本性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解放了生产力。
但是,资本绝对不能凌驾于人之上,资本为主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们只是资本的人形依托,自身被异化的同时,在资本的操控下推动全社会的异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无能的,这才是资本主义的最大罪恶:他们都不能驾驭资本,使之真正地服务于人(资本家自然更不能),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的方式维系存在。因此,必须有一个生产力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取代资本主义。
(这里可以联系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观点: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当代表资本的资产阶级与劳动者尚在拉锯时,政府是必然存在的)
4、高利贷资本:高利贷资本是资本的最初形式,是一个机构或个人所积累的财富,补充社会储备的不足,并收取一定新价值。
实物借贷是以使用价值形式出现的高利贷资本,在农业社会普遍存在,实质是高利贷资本与农民的关系。封建社会时期的货币借贷是高利贷资本与封建主的关系,封建主并不能掌控高利贷资本,只能单纯地集中货币,并受到高利贷的剥削。交换普遍化后,高利贷在货币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高利贷资本的发展极大破坏了封建社会关系,封建主和小农大量破产,自然经济趋于解体。新的有产阶级通过高利贷获取剩余价值:封建主或农民的收益转入高利贷者手中。
货币经济普遍化后,高利贷资本失去主导地位,转向剥削小市民这样的卑微阶层——信贷和商业结合,商业成为了资本的活动场所和主要利润来源。
5、商业资本:商人阶级脱胎于自然经济,货币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其产生条件:一方面来自征服和掠夺,一方面来自对农业剩余产品甚至一部分必要产品的剥削。
(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一种职能形式,对应概念是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
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从这种职能独立起来,成为一种特殊资本的特殊职能,并且固定下来的一种资本。)
商业资本积累体现出明显的外向性,通过掠夺和对外贸易,商人得以攫取地主阶级赖以生活的农业剩余产品的一部分,奢侈品贸易尤为突出。
为了有效地盘剥封建主以获取剩余价值,商人阶层必须保持贸易垄断权。商人阶层内部不同群体也时常为争夺垄断权而斗争。
商业资本的发展是有其劣势的。商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高度后,就需要努力限制其新的扩张,否则源源不断的利润让渡会自行破坏垄断利润的根源。因此,大商人所积累起来的资本不能持续不断地投入到国际贸易中去,相当一部分会用于信贷活动、购置地产或殖产兴业。
6、商业革命:商业的兴起与扩张增大了货币需求,导致了严重的通货紧缩。世界贸易的发展和新航路开辟最终引发了继金属革命以来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商业革命。
在商业革命中,商品内容极大丰富,商贸范围空前扩展,商业中心转移,商业迅速扩张。在商业和价格革命中,新航路开辟的先行者伊比利亚由于对外贸易的逆差、手工业的停滞与衰落、金融的故步自封,财富最终流入西欧资产阶级手中。
7、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与商业革命相伴随、配合。技术突破与新矿发掘冲击了原本稳定的贵金属生产价值,贵金属大量流通而通货膨胀,加速了贵族和工人(手工业者小市民)阶级的破产。物价上涨使依靠依赖固定收入为生的人贫困化。公债、投机和批发商业使资本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国家订货和富裕阶级日益增长的需要刺激了非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市场贸易逐步超越奢侈品的阶段。市场的扩展加速了大商人的资本积累和转型,创造了资本主义工业诞生的重要条件。
8、家庭工业和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早期国际贸易背景下,城市小商品生产依然是主要生产方式,呈现出经典的“业主—师傅—帮工(学徒)”模式的行会制度。在复杂的内外矛盾下,市民手工业逐渐破产,导向与商人的从属关系。同时商人在与工人的阶级斗争中,为了缓解压力(中世纪工人地位不低)向农村手工业者包活,这种包商形式逐步推广、渗透到城市,家庭工业得到发展,家庭手工业使小商品生产者首先丧失对产品的控制,然后和生产手段分离,并最终整合成手工工场(这种取代是非常长期的过程,城市手工业的个体经营成本极低,非常顽强)。同样的,矿工的独立经营也被矿业企业取代(由于矿业经营需要投入高额设备成本,因此这个取代过程迅速得多),形成了新的生产组织。
家庭手工业是在货币经济制度下,小商品生产从属于货币资本的必然结果,为远地市场而生产,使小生产者丧失了在稳定的基础上生存下去的可能性。
9、工场资本:家庭手工业一度成为西欧非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但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都相对缓慢。手工工场整合了家庭工业,一定程度上成为向现代大工业过渡的桥梁。撕去了包商的假象(包商的假象使人们误以为家庭手工业的生产者保有对产品的支配权),商人节省了成本,集中了资源,推动了分工,提升了生产效率。简化生产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工人低贱化。
当然,手工工场的发展还不能消灭手工劳动,手工劳动仍然是企业内主要的生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