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董小宛入宫在红楼梦中的多重影射(三)秦可卿篇

2021-11-06 08:22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摘自随风飞舞潇洒人生文章


本篇继续来分析《红楼梦》与董小宛。在上一篇,我们详细对比了《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与冒辟疆笔下的董小宛,对两人之间的病况以及从发病到病死的全过程进行了细节上的比较,得出了秦可卿就是影射董小宛这个结论。(冒辟疆《哀词》记述的董小宛病情并非冒亲身经历。)


那么董小宛与董鄂妃之间,是否存在如同秦可卿与董小宛之间那样直接的文字上的对照,来证实两人真的就是同一个人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些文字早就存在并一直流传至今。本篇中,我就结合《红楼梦》,对这些史料文字再来作一个详细对比。相信大家看完后,就能确定董小宛和董鄂妃真的就是同一个人!


其中,董小宛的资料来自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和《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董鄂妃的资料来自顺治皇帝亲自写的《端敬皇后行状》。


先说说《影梅庵忆语》所用的文体,被称为“忆语”体。请大家注意,这是冒辟疆为写这篇文章而首创的。也就是说,冒辟疆为了董小宛,专门创造了一种文体去纪念她。而且洋洋洒洒四卷,共一万多字,绝对的前无古人,同时代也无人可比。


那么冒辟疆为什么要特意用一种新的文体,又用这么长的篇幅来记述董小宛呢?要知道还不仅如此,冒辟疆的许多友人也一起写了很多诗文来共同纪念她。这种纪念诗文一直延续到董小宛死了的多年之后。


只有以董小宛就是董鄂妃来解析才最合理。


其全文最后结尾的一句话,就是写董小宛梦遇强人被劫去:姬曰:“甚异!前亦于是夜梦数人强余去,匿之幸脱,其人尚狺狺不休也。”讵知梦真而诗谶咸来先告哉?


冒辟疆的用意当然就是很明显的嘛!


本文重点来关注第二卷中,从董小宛入冒家后的连续的一大段文字。这一大段,就是对照着《端敬皇后行状》中记述董鄂妃入宫后的性格行事的文字来写的。那么我们再加上《红楼梦》中对秦可卿的描写,综合从多个方面来对比三者。


一、对待长辈:


《红楼梦》: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


《端敬皇后行状》:事皇太后,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


《影梅庵忆语》:侍(母亲及家人)左右,服劳承旨,较婢妇有加无已。


二、对待同辈


《红楼梦》:平一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


《端敬皇后行状》:宫闱眷属,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少有诟谇。


自入宫掖数年,行已谦和。(对其她妃嫔)善则奏称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


《影梅庵忆语》:幼姑长姊尤珍重相亲,谓其德性举止均非常人。


越九年,与荆人无一言枘凿。


三、对待晚辈及仆从老小:


《红楼梦》: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


《端敬皇后行状》:宽仁下逮。于朕所悦,后尤抚恤如子。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亲。


《影梅庵忆语》:视众御下,慈儿不遑,咸感其惠。


四、节俭的性格:


《端敬皇后行状》:后性至节俭,衣饰绝去华采,即簪珥之属,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


《影梅庵忆语》:姬不私银两。不爱积蓄.不制一宝粟钗钿。


五、日常行为举止


《端敬皇后行状》:晨夕侯兴居,视饮食,服饰曲体罔不悉。即朕返跸宴,后必迎问寒暑。


《影梅庵忆语》:当大寒暑,折胶铄金时,必拱立座隅。


《端敬皇后行状》:(朕)或意少乱,则曰:“陛下归且晚,体得无倦耶?”趣令具餐,躬进之。居恒设食,未尝不敬奉勉食,至饫乃已。


《影梅庵忆语》:烹茗剥果,必手进。开眉解意,爬背喻痒。


《端敬皇后行状》:或命共餐,即又曰:“陛下原念妾,甚幸!然孰若与诸大臣,使得奉上色笑,以沾宠惠乎?”朕故频与诸大臣共食。


《影梅庵忆语》:强之坐(共)饮食,旋坐旋饮食,旋起执役,拱立如初。


《端敬皇后行状》: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


《影梅庵忆语》:余每课两儿文,不称意,姬必督之改削成章,庄书以进,至夜不懈。


六、对三个人死时的描写:


《红楼梦》:(众人)想他素日……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小丫鬟名宝珠者,乃甘心愿为义女,按未嫁女之丧,在灵前哀哀欲绝。


《端敬皇后行状》:故今宫中人哀痛甚笃,至欲殉葬者数人。


后尝育承泽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于宫中,朝夕鞠抚,慈爱不啻所生。兹三公主,擗踊哀毁,人不忍闻见。


《端敬皇后行状》:后谓朕曰:“妾亡,意诸王等且必皆致赙。妾一身所用几何?陛下诚念妾,与其虚蘼无用,孰若施诸贫乏为善也。”复嘱左右曰:“我逝后,束体者慎毋以华美。皇上崇俭约,如用诸珍丽物,违上意,亦非我素也。


《影梅庵忆语》:一身之外,金珠红紫尽却立(都拿开),不以殉,洵称异人。


《端敬皇后行状》:后曰:“恶可以妾兵遗皇太后忧。我死,乃可闻之耳。”


“吾体殊委顿,殆将不起。挈没后,惟皇太后慈衷肫切,必深伤悼,奈何?思及此,妾即死,心亦弗安耳。”


《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泣讯老母,恐增凄伤。姑与迟迥,


《影梅庵忆语》:死能弥留,元旦次日,求见老母,始瞑目。


《端敬皇后行状》: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化,颜貌安整, 俨如平时


《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意寂声吞,不语销魂,耳边诵佛,呼吸泉室,神犹姽婳。


好了,上面列出了好多个方面的三人间的行为性格对比。我们仔细对比一下这些文字,应该就能看出,三人之间好多的细节之处几乎一模一样。尤其是董小宛和董鄂妃之间,更是惊人的相似。


例如董小宛服侍冒辟疆母亲,比之婢妇犹有过之;董鄂妃服侍皇太后,也象侍女一样。


董小宛与冒的正妻九年间从不争拗;董鄂妃也是入宫数年间对于其她妃嫔从来只说好话不说坏话。


还有象董小宛临死前一定要求见冒的母亲才死;董鄂妃死前也说最担心皇太后伤心。两人死前都念佛等等。


冒辟疆选择记录的日常细节,完全是跟《端敬皇后行状》中记述的内容对照着来选的。例如顺治写赐座让董鄂妃一起吃饭,董鄂妃借口推辞。冒辟疆也写让董小宛坐下一起吃饭,董小宛就赶快吃完又站起来继续服侍在侧。


又如写董鄂妃服侍顺治批阅奏章,一直服侍到晚上。冒辟疆就换成董小宛督促孩子修改文章直至夜晚;董鄂妃当顺治心情不好(意少乱)时,就体贴温柔地问安,亲自令人备好夜宵,侍奉看护。冒辟疆就用“开眉解意,爬背喻痒”来对应(冒的文字功底是强得多了)。


另外还有些内容由于文字太多,我没有列出来。实际上写的也是同样的意思。例如:


顺治写董鄂妃如何辅助和督促自己要坚持认真批阅奏本案宗,如何劝勉自己要勤政上朝。最后感叹:“唉!我每天要亲自处理很多政务,多亏了皇后这个贤内助,才得专意综理朝政,今后又能依靠谁呢?那里还有像皇后一样合我心意的人?”


对应地,冒辟疆就写自己汇编唐诗是如何繁杂困难,董小宛又是如何协助自己稽查抄写,细心商订,甚至抱着《唐书》睡觉。最后同样地感叹:“将来我的编校古籍之志,谁能一直伴随辅佐呢?只有一叹而已!”


最后再强调一下,上面列出的对照文字,在《端敬皇后行状》中是比较分散的,而在《影梅庵忆语》中是全部被有意识地集中在卷二中部的连续的一大段文字中。


所以,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和《亡妾董氏小宛哀辞并序》,写的时间应该是在《端敬皇后行状》之后。


因为董小宛的身份太低了,不适合为她写《行状》。《行状》这种文体,通常是死者的学生晚辈,或者同辈好友为其所写的传记。这个死者得是个有身份的人。


故此,冒辟疆就特意创造这种“忆语”的文体,就是为了要跟顺治写的《行状》来对应。他就是想告诉后世的人,董鄂妃其实就是董小宛。


为了这个目的,冒辟疆不仅仅是要跟《端敬皇后行状》去对照这么简单。他在里面还耍了很多心眼,隐藏了很多东西的。


例如我们来看冒辟疆写第一次见董小宛的场景:


姬母秀且贤,劳余日:“君数来矣,予女幸在舍,薄醉未醒。”然稍停,复他出,从花径扶姬于曲栏.与余晤。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五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余惊爱之,惜其倦,遂别归


可能大多数人看到这一段,心中都无非是想,董小宛果然是个美人,而且还是个性格美女。


但不知有没有人会联想到杨贵妃“海棠春睡”的典故呢?我们来对比看看这个典故是怎么样的:


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


大家对比一下两者,这也太一致了吧!董小宛是“薄醉未醒”,杨贵妃是“卯醉未醒”。一样都是由人扶出来,一样的满脸醉颜,一样的没有仔细化过妆的天然美色。出来后一个“懒慢不交一语”,一个“不能再拜”。最后一样的被见到的男方赞美,并且都因爱惜其娇美而没有怪罪对方。


很明显嘛,冒辟疆这是把董小宛比作杨贵妃,暗示她后来的宠妃身份。


所以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卧房会挂着《海棠春睡图》?后来宝玉再去探望可卿时,为什么会重点再次提到,宝玉看着《海棠春睡图》而“万箭攒心”?这里面秦可卿影射董鄂妃的含义就非常明显了。


董小宛入宫在红楼梦中的多重影射(三)秦可卿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