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一)实践第一的观点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贯串着我们认识的全路程。 理论从实践产生,如果正确反映客观外界的发展过程,然后再应用这种理论于实践,就能在实践上实现这种理论,完成认识的路程。所以认生活与实践的见地为认识论的第一与根本的见地,是唯物辩证法的见地。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3—34页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实践论》 (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4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论》 (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4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承认离意识而独立存在于外界的物质是唯物论的基础,这一基础是人类从实践中得到的。劳动生产的实践,阶级斗争的实践,科学实验的实践,使人类逐渐从迷信与妄想(唯心论)脱离,逐渐认识世界之本质,而到达于唯物论。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4页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 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实践论》 (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2—283页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实践论》 (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3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 《实践论》 (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6—287页 “秀才不出内,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 《实践论》 (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7页 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 《实践论》 (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7—288页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实践论》 (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8页 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0页 事非经过不知难,每每一件小事却有丰富的内容,要从实际生活经验中才会知道。 《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一九三八年四月二十八日),《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24页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九六三年五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20页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用镢头、机器等等改造世界,我们的认识就深入了。工具是人的器官的延长,如镢头是手臂的延长,望远镜是眼睛的延长,身体五官都可以延长。 《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一九六四年八月二十四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90页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3页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 《实践论》 (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6页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有人说,一般公认的就是客观真理(主观唯心论者波格达诺夫这样说)。照这种意见,那末,宗教和偏见也是客观真理了,因为宗教和偏见虽然实质上是谬见,可是却常常为多数人所公认,有时正确的科学的思想反不及这些谬见的普及。唯物辩证法根本反对这种意见,认为只有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性的科学知识,才能被称为真理,一切真理必须是客观的。真理与谬说是绝对对立的,判断一切知识是否为真理,惟一的看它们是否反映客观的规律。如果不合乎客观规律,尽管是一般人都承认的,或革命运动中某些说得天花乱坠的理论,都只能把它当作谬说看待。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25页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4页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4页 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2页 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候。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2—293页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3页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新民主主义论》(一九四○年一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663页 检验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为(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68页 所谓经验,就是实行政策的过程和归宿。政策必须在人民实践中,也就是经验中,才能证明其正确与否,才能确定其正确和错误的程度。 《关于工商业政策》(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4卷第1286页 按照辩证唯物论,思想必须反映客观实际,并且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证明是真理,这才算是真理,不然就不算。 《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一九五六年八月三十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90页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五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稿的批语和修改》(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第414页 所谓认识客观真理,即是人在实践中,反映客观外界的现象和本质,经过渐变和突变,成为尚未经过考验的主观真理。要认识这一过程中所得到的主观真理是不是真正反映了客观真理(即规律性),还得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一九六三年——一九六五年),《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24-325页 ●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 唯心论者是强调动机否认效果的,机械唯物论者是强调效果否认动机的,我们和这两者相反,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68页 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又如一个党,只顾发宣言,实行不实行是不管的。试问这种立场也是正确的吗?这样的心,也是好的吗?事前顾及事后的效果,当然可能发生错误,但是已经有了事实证明效果坏,还是照老样子做,这样的心也是好的吗?我们判断一个党、一个医生,要看实践,要看效果;判断一个作家,也是这样。真正的好心,必须顾及效果,总结经验,研究方法,在创作上就叫做表现的手法。真正的好心,必须对于自己工作的缺点错误有完全诚意的自我批评,决心改正这些缺点错误。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73—874页 马克思主义是按客观情况办事的,客观情况就包括客观效果。群众爱看,证明领导得好;群众不爱看,领导就不那么高明吧? 《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一九五七年三月十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62页 (二)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物质与意识 ●物质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承认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是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客观存在为前提的。隶属于唯物论营垒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承认物质世界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人类出现以前它就存在,人类出现以后也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承认这一点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前提。 拿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证据是多得很的。人类时刻同外界接触,还须用残酷的手段去对付外界(自然界同社会)的压迫和反抗;还不但应该而且能够克服这些压迫和反抗——所有这些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人类社会实践的实在情形,就是最好的证据。经过了万里长征的红军,不怀疑经过地区连同长江大河、雪山草地以及和他作战的敌军等等的客观存在,也不怀疑红军自己的客观存在;中国人不怀疑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同中国人自己的客观存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学生也不怀疑这个大学和学生自己的客观存在;这些东西都是客观地离开我们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的东西,这是一切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也就是哲学的物质观。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13页 哲学的物质观同自然科学的物质观是不相同的。如果说哲学的物质观在于指出物质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就是说的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整个世界(这个世界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感觉,并在感觉中得到反映),那末这种说法是永远不起变化的,是绝对的。自然科学的物质观则在于研究物质的构造,例如从前的原子论,后来的电子论等等,这些说法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变化的,是相对的。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13—14页 辩证法唯物论的物质观,不承认世界有所谓非物质的东西(独立的精神的东西)。物质是永久与普遍存在的,不论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从来如此”与“到处如此”的东西(就其统一性而言),那就是哲学上的所谓客观存在的物质。用彻底的唯物论见地(即唯物辩证法见地)来看意识这种东西,那末,所谓意识不是别的,它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态,是人类物质头脑的一种特殊性质,是使意识以外的物质过程反映到意识之中来的那种物质头脑的特殊性质。由此可知,我们区别物质同意识并把二者对立起来是有条件的,就是说只在认识论的见地有意义。因为意识或思维只是物质(头脑)的属性,所以认识与存在的对立就是认识的物质同被认识的物质的对立,不会多一点。这种主体同客体的对立,离开认识论领域就毫无意义。假如在认识论以外还把意识同物质对立起来,就无异于背叛唯物论。世界上只有物质同它的各种表现,主体自身也是物质的,所谓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永久与普遍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就是这个意思。一句话,物质是世界的一切。“一统归于司马懿”,我们说“一统归于物质”,这就是世界的统一原理。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14―15页 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在于它的物质论,即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客观实在性和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这种世界的统一原理,在前面物质论中已经解决了。 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二个基本原则,在于它的运动论(或发展论),即承认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是物质多样性的表现,这就是世界的发展原理。世界的发展原理同上述世界的统一原理相结合,就成为辩证法唯物论整个的宇宙观。世界不是别的,就是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或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15页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空间和时间也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运动的物质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并且物质的运动本身是以空间和时间这两种物质存在的形式为前提的。空间和时间不能与物质相分离。“物质存在于空间”这句话,是说物质本身具有伸张性,物质世界是内部存在着伸张性的世界,不是说物质被放在一种非物质的空虚的空间中。空间和时间都不是独立的非物质的东西,也不是我们感觉性的主观形式,它们是客观物质世界存在的形式。它们是客观的,不存在于物质以外,物质也不存在于它们以外。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19页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见解,意识的来源,是由无意识的无机界发展到具有低级意识形态的动物界,再发展到具有高级意识形态的人类。高级意识形态不但同生理发展中的高级神经系统不可分离,而且同社会发展中的劳动生产不可分离。马克思、恩格斯曾经着重指出意识对物质生产发展的依赖关系,和意识同人类言语发展的关系。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20页 真理首先是客观的。在承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及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之后,就等于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所谓客观真理,就是说,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我们的知识或概念的内容之惟一来源,再也没有别的来源。只有唯心论者否认物质世界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这一唯物论的基本原则,才主张知识或概念是主观自生的,不要任何客观的内容,因而承认主观真理,否认客观真理。然而这是不合事实的,任何一种知识或一个概念,如果它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它就不是科学的知识,不是客观真理,而是主观的自欺欺人的迷信或妄想。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24页 ●世界是可知的 做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单承认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是不够的,还须承认意识对于物质的可认识性。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22页 客观真理在我们感觉和概念中,虽不是一次就取完成的形态,然而不是不能认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反对不可知论的见解,认为意识是能够在认识过程中反映客观真理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未被认识的“自在之物”,反映到我们的感觉印象概念上来时,就变成“为我之物”了。感觉和思维,并不是如同康德所说的那样把我们同外界隔离开来,而是把我们同外界联系起来的,感觉和思维就是客观外界的反映。思想的东西(印象和概念)并非别的,不过是“人类头脑中所转现出来和改造过来的物质的东西”(马克思)。在认识过程中,物质世界是愈走而愈接近地、愈精确地、愈多方面地和愈深刻地反映在我们的认识中。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23页 唯物辩证法的反映论认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无限度的,这和不可知论者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那种见解根本相反。但我们之接近绝对真理,却每一次有其历史上的确定界限。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23页 物质世界是可认识的,不是不可认识的。 《读博古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一书的批注》(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以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298页 ●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马克思主义继续和发展哲学中的唯物论路线,正确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彻底唯物地指出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或意识对于存在的依赖关系)。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13页 世界是物质的,不是精神的。 物质决定精神,不是精神决定物质。 《读博古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一书的批注》(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以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296页 基本方面就是主导方面。物质对精神主导,它就包括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五四运动之成为新文化运动是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所决定,它反过来又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原是中国资本主义本身的要求。 《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的批注》 (一九三九年五月以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77页 当然,思维和存在不能划等号。说二者同一,不是说二者等同,不是说思维等同于存在。思维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它能够反映客观的性质,能够反映客观的运动,并且由此产生科学的预见,而这种预见经过实践又能够转化成为事物。恩格斯举了这方面的例子。也可以拿我们的人民大会堂作一个例子。人民大会堂现在是事物,但是在它没有开始建设以前,只是一个设计的蓝图,而蓝图则是思维。这种思维又是设计工程师们集中了过去成千成万建筑物的经验,并且经过多次修改而制定出来的。许多建筑物转化成人民大会堂的蓝图——思维,然后蓝图——思维交付施工,经过建设,又转化为事物——人民大会堂。这就说明蓝图能够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够转化为客观世界;说明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人们的主观世界可以同客观世界相符合,预见可以变为事实。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3—104页 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只要肯定了这一条,我们就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了。然后还要进一步解决客观存在能否认识、如何认识的问题。还是马克思说的那些话对,思维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说思维和存在不能等同,是对的,但是因此就说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则是错误的。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4页 一种意识形态成为系统,总是在事物运动的后面。因为思想、认识是物质运动的反映。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5页 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 认识目的在把感觉材料作论理理解,两个阶段有区别,但不是不可逾越的。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25页 感性认识:片面、现象、外的联系。 理性认识:全体、本质、内的联系。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李达、雷仲坚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一书的批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九三七年四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26页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的话,那末他们就能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4—286页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6页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实践论》 (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0页 什么是比较完全的知识呢?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 《整顿党的作风》(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16页 我们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如果误用了他们的经验,也是要出毛病的。不错,这样的人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可宝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他们须知自己的知识是偏于感性的或局部的,缺乏理性的知识和普遍的知识,就是说,缺乏理论,他们的知识也是比较地不完全。而要把革命事业做好,没有比较完全的知识是不行的。 《整顿党的作风》(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18页 有两种不完全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识,这二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者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 《整顿党的作风》(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18页 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际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整顿党的作风》(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18―819页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79-180页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6页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6页 人类以改变环境为目的之一切实际行动,不管是生产行动也罢,阶级斗争或民族斗争的行动也罢,其他任何一种行动也罢,都是受着思想(知识)的指挥的,这种思想如果不适合于客观的规律性,即客观规律性没有反映到行动的人的脑子里去,没有构成他的思想或知识的内容,那末这种行动是一定不能达到目的的。革命运动中所谓主观指导犯错误,就是指的这种情形。马克思主义所以成为革命的科学知识,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实际规律,它是客观的真理。一切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所以都是错的东西,就是因为他们不根据于正确的客观规律,完全是主观的妄想。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一九三七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第24—25页 人们的主观运动的规律和外界的客观运动的规律是同一的。辩证法的规律,是客观所固有的,是客观运动的规律,这种客观运动的规律,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就成为主观辩证法。这个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是同一的。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3页 (另参见第五编“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和国防建设”) 3.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偶然中把握必然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内的向导,一进了巾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九三〇年一月五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99页 现时的客观情况,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特别是我们在红军中工作的人,一遇到败仗,或四面被围,或强敌跟追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把这种一时的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仿佛全国全世界的形势概属未可乐观,革命胜利的前途未免渺茫得很。所以有这种抓住表面抛弃实质的观察,是因为他们对于一般情况的实质并没有科学地加以分析。如问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九三〇年一月五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00页 质是过程内在的定性,特性则表现此物与他物的关系上的这一定性。物之质的定性在物之许多特性上表现出来,如玫瑰的质之定性,在玫瑰之香气、颜色等许多特性上表现出来。 质同物之本身不可分的联系。物失掉某些特性还不失去质之定性,但如失了质的定性,就变成他物了。 质的定性表现为特殊的规律性。 只有认识了质的定性,即特殊规律性时才算认识了某物。 《读米丁等著沈志远译〈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一书的批注》(一九三七年七月以前),《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82—183页 “物之所以然”是必然性,这必然性的表现形态则是偶然性。必然性的一切表现形态都是偶然性,都用偶然性表现。 《关于〈墨子哲学思想〉一文给陈伯达的信》(一九三九年二月一日),《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57页 本质即为矛盾所规定的该现象的性质。矛盾体的斗争表现为现象,又规定该现象的性质。不了解矛盾,不能了解本质,也不能了解现象的发生与变化。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在现象上是没有区别的,只在本质上有区别,这就是内部的区别。 《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的批注》(一九三九年五月以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85—386页 在人类历史上,凡属将要灭亡的反动势力,总是要向革命势力进行最后挣扎的,而有些革命的人们也往往在一个期间内被这种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出敌人快要消灭,自己快要胜利的实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二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84页 一切事物,它的现象同它的本质之间是有矛盾的。人们必须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有科学。不然,用直觉一看就看出本质来,还要科学干什么?还要研究干什么?所以要研究,就是因为现象同本质之间有矛盾。但假象跟一般现象有区别,因为它是假象。所以得出一条经验,就是尽可能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五年三月),《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01页 本质总是藏在现象的后面,只有通过现象才能揭露本质。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05页 研究问题,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到的现象出发,来研究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的矛盾。《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就是用这种方法,总是从现象出发,找出本质,然后又用本质解释现象,因此,能够提纲挈领。教科书对问题不是从分析入手,总是从规律、原则、定义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从来反对的方法。原理、原则是结果,这是要进行分析,经过研究才能得出的。人的认识总是先接触现象,通过现象找出原理、原则来。而教科书与此相反,它所用的方法,不是分析法,而是演绎法。形式逻辑说,人都要死,张三是人,所以张三要死。这里,人都要死是大前提。教科书对每个问题总是先下定义,然后把这个定义作为大前提,来进行演绎,证明他们所要说的道理。他们不懂得,大前提也应当是研究的结果,必须经过具体分析,才能够证明是正确的。 《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年二月),《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39页 4.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 《论持久战》(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477页 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这件事来自实事求是,来自客观情况在人们头脑中的真实的反映,即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辩证法的认识过程。 《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一九六○年六月十八日),《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97页 (另参见第五编“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和国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