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OWER轩逸能否一炮而红
作者 —— 咖加用户:大梦一场的董峯先生
说到轩逸,你会想到什么?家用、大沙发、跑滴滴?上周,我路过商场里的日产展台,被硬塞了一份宣传册,上面印着——技术日产,人,车,生活。
自从VC-Turbo天籁上市之后,我再也没从“技术”这个层面关注过日产,也淡忘了这句slogan。展台里是一台ePOWER轩逸。轩逸的定位非常简单,保守稳健的家用车。所以,ePOWER能否提供科技加持,让轩逸焕发别样风情呢?
ePOWER的工作流程很简单。这车只由电动机驱动,平时从电池取电,不够用就让汽油机工作。汽油机只管发电,闪充闪放,发完电立马让电动机用掉。再加上动能回收系统,就齐活了。日产说这车“比混动更电动”,描述得非常贴切。

从外观上来看,ePOWER和燃油轩逸也没有明显差别。同价位中较大的尺寸,配上低矮的车身,有力量的线条,确实能迎合这个时代的审美。

ePOWER的动力总成强调科技,但内饰讲究的大概是稳重。司空见惯的黑色内饰乏善可陈,但较软的用料,以及方向盘、车机、空调面板上恰到好处的亮条打破了沉寂,旋钮和实体按键控制的空调,更是彰显了“人车生活“的幸福感。但如果坐得低矮靠后,这屏幕就不好操作了。

都说日产是大沙发,现在可以来验货了。落座前排,坐垫和靠背都非常软,下陷感很强。但座椅软,不代表座椅贴身。首先,座椅侧翼很小,转弯时很容易压塌,包不住身体。其次,肩部支撑略有凸出,头枕也有明显前凸。为了减缓这两个凸出,我不得不放斜靠背,结果就是胸后往上失去了依靠。

包裹性的欠缺让人遗憾,座椅模型也有瑕疵。座椅调动范围够大,方向盘也可以拉得非常靠后,但坐垫太平成为了问题。因为膝点较低,想要坐得低矮,就不得不侵占后排空间了。最后,我调到了一个比较低比较舒服的坐姿,如下图,但后排空间就很勉强了。所以,开轩逸,还是适当坐高一点吧。

后排座椅总体而言比前排好,这也是历代轩逸的传统。后排坐垫很软,靠背也很缓,可惜头枕还是略有前凸。前排座椅下方有横梁,前脚掌踩的地方比脚后跟高,有些别扭。我知道这是NVH和电池保护的考量,但它对乘坐舒适性的影响不容小觑。

如果瘫软地坐,会觉得腰部支撑有些凸出。如果紧贴靠背坐,那么身高180以上的朋友肯定会顶头。这不是腰部支撑有问题,而是我太瘦了,压不住。值得一提的是,ePOWER轩逸新车的座椅,明显有填充不均匀的感觉,坐垫膝部硬、臀部软,靠背肩部硬、腰部回弹太大。经过磨合的试驾车和展车,都没发现这个现象。
总体看来,ePOWER轩逸的内饰不算精致,座椅也有不少小问题,前排包裹性不足头枕凸,后排落脚处有些别扭。但这静态表现,在同价位属于还不错的水平,家用足够了。值得一提的是,顶配橙黑双拼色内饰非常年轻运动,菱形缝线充满高级感,但八向电动座椅没解决膝点低的问题,留下了遗憾。
启动ePOWER,并没有传来发动机的声音,预料之中。扭矩不像其他电车那般猛烈,起步也不像老轩逸那么蹿,预料之外。在快速路上提速到80,行云流水;在走走停停的工况下,完全没有老轩逸那样的低速顿挫,跟车也很轻松。ePOWER在市区里穿行,从容不迫,再联想到3.9的工信部油耗,仿佛它就是为市区而生。

ePOWER在市区穿行着,汽油机介入的时候,没有出现明显的动力波动。轩逸有个老问题,油门深一脚浅一脚,不容易稳定在某一速度,这在ePOWER上改善了很多。但松开油门时,动能回收的减速度立刻就建立起来,没有增大的过程,略显突兀。
ePOWER的刹车,是动能回收加机械制动。两段制动之间的衔接总体平滑,也还算线性,不过还是有所感知。电制动和机械制动的力度都不大,简单来说就是刹车软脚,建议踩得狠点、果断点。
总体而言,ePOWER动力总成的表现值得肯定。踏板标定还行,对代步而言响应足够快,电驱动使它足够平顺,中段加速能力也充足。一些工况下还是有破绽,时速30左右时给大油门,发动机的介入偶有迟滞,可能是发动机要启机吧。类似工况可能还有上陡坡,这个我没有条件测试。

方向盘握感不错,但发泡材质透露出一股廉价感。转向标定还是日产的老味道。为了营造虚假的沉稳,方向盘中心区域阻尼很大,但回正力并不大,很轻易就能停留在任何小角度,也很轻易就能打破。正是因为这样的标定,小动作多的司机开这车,乘客很容易晕。我今天就享受到了这个待遇,那销售开车怎么老爱拧方向呢……
一旦离开这个中心区域,阻尼就会变得很小,不得不改变打方向的力度。这车小转向角度时,车身响应很一般,加上左右各1.5圈的转向机,我通常还得中途加点转向。
其实,离开中心区之后,转向还算顺手,指向也还算明确,“又不是不能用”。但中心区的标定绝对是有问题的,司机可能觉得转向很沉稳,但方向盘背后,转向输入已经暗流涌动了。

比转向问题更大的,是底盘。可以说,底盘是ePOWER轩逸最大的短板。其实ePOWER轩逸的底盘挺平衡的,非激烈驾驶时,姿态起码可控。但滤震性能,可以说是一塌糊涂。好路面上,小振动过滤得很充分,行驶很舒缓,感觉低速下阻尼调得比较小。但路面情况一旦变差,那什么都变了。
行驶在不太平整路面,太小的阻尼使震动衰减不充分,简而言之就是很碎。连续通过中等坑洼,比如浅坑,路缝的时候,后轴会传来明显的冲击感,并伴随着不少的余震。大幅度纵向起伏时,ePOWER轩逸表现就更令人失望了。过减速带的时候,前轮有颤动但冲击感不强,后轴却有明显的顶起感和下落感。在较高速度上下较大起伏的时候,后排有弹跳感,前排因为阻尼小,甚至可能冲击到压缩限位。
最难受的要数单边车轮过坑洼了,上坎时,先是一侧后轮传来顶起的冲击,随后扭力梁使得另一边车轮的姿态立刻改变,这种冲击还可以传到前排,仿佛是在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下坎的时候,以上过程同理再来一次。
总结下来,ePOWER轩逸的动态表现,堪称扭力梁底盘经典案例。较小的阻尼,使它震动衰减不充分,面对恶劣路况时没有任何底气。如果您居住的地区路况不好,有连续的坑洼,那ePOWER的滤震性能是不够用的。
ePOWER轩逸的NVH表现则是喜忧掺半。惊喜的是,在车内来看,整个动力总成极其安静,无论启机熄火还是运转,都没发现明显的噪音或震动。风噪不明显,后排对噪音的共鸣也尚可接受。忧的是,整车对外界噪音的隔绝并不强,加上非常明显的路噪和胎噪,整体噪音表现只能认为是中等水平。不过ePOWER轩逸轮胎规格合理,可以自行更换Primacy 3ST,这也算是NVH方面的优点吧?
所以,ePOWER轩逸能否一炮而红?(谐音梗扣钱)

ePOWER归根结底还是台轩逸。轩逸的目标是称职的家用车,那么ePOWER的目标就是省钱的家用车。
从产品力角度来看,ePOWER的引入让轩逸更上一层楼。这套动力总成带来了更好的平顺性、更快的响应、更自然的起步、更低的油耗,同时没有太多侵占车内空间,是锦上添花。但它的座椅并不完美,底盘对工况挑剔,轩逸产品力的一些短板,原封不动地挪到了ePOWER轩逸身上。
对于家用车的定位,ePOWER轩逸无疑是称职的。它能不能ePOWER红,就落到了价格这个层面上。次低配指导价14.99万,势必要和卡罗拉雷凌、凌派immd、秦plus dmi、魏牌拿铁等国内国外对手直接竞争。ePOWER轩逸相比这些对手,尺寸和空间有优势,但底盘素质就露怯了。吃好还是吃饱,永远是个问题。
ePOWER轩逸能否ePOWER红?也许只有让子弹飞一会儿,看看今后的终端售价,才能给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