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梧玲语】为何而美

2021-11-27 18:39 作者:青玉道长青玉案  | 我要投稿

mission passed!我回来了!

整整一个月了,昨天我终于金盆洗手。这一个月以来,在旁人眼中我可能是一个所谓的有才的人,但对我来说只是一句话:

“我也有在加油!”

好了,一切都过去了,可喜的是我们在十二月前就见面了。今天我们要来谈一谈“美”,一个很轻松很愉快,但同时也很深刻很重要的话题。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是“为何而美”。

美的定格——趋利避害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在发照片前都会加个“美颜”,会先批批图。但是,不知为何,有许多人逐渐发现自己一发朋友圈就得美颜,甚至于已经把美颜当成了一种惯例、一种很自然随意的行为。还有人会在上班前花上大把的时间去化妆。那么,我想问:我们究竟为何而美?

诚然,美颜和化妆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表现,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总是喜欢把自己良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而不希望给别人留下一些不太好的印象,人往往是“趋利避害”的。那么,这里我就想问,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趋利避害”?

定格化的印象

我们常说我们不能用“偏见”看待他人。但事实上我们在认识一个人或事物的时候,往往都是借助“偏见”。偏见,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我所谓的偏见并不是“误解”,而是一种定格化的印象。事实上我们都是靠这种定格化的印象在认识世界,但当极端的定格其实并不利于我们认识偏见。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

我们在认识一个人或事物的时候,只是你以你当时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与生活经历在当时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与时代节点上对这个人或事物的认识,是定格的。当你对这个人或事物有人一个认知之后,你不再也不可能再一直观察着这个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当你在下一次又见到了这个人或事物时,此时的这个人或事物其实并不等于你印象中的那个人或事物,他可能性质会变,可能会让你“刮目相看”,但对已有“偏见”的你来说,你不了解全新的他,你知道的只是那个“定格”的他。但是,你还是会援引你拿“定格”的印象来对这个人或事物做出道德判断甚至是价值判断。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个定格一定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一个人或事物。我想表达的只是当定格化的印象达到一定极端的时候,我们的判断往往并不完全是准确的。举个例子吧,大家还记不记得早些年有一部动画电影(漫画)叫《声之形》。

《声之形》西宫(左)石田(右)

《声之形》的主人公西宫因为从小听力有障碍而被小学同学石田欺负、孤立,石田则被他人“定格”为“坏学生”、“差劲”之类的人。但是当他在亲身经历了与西宫一样的欺负、孤立之后,开始觉得内疚、自责。于是他决定去帮助西宫,弥补自己的过错。他去学了手语,去找了西宫,还带着西宫拍电影,甚至在暑假带西宫到处去玩。石田的小学老师就是那个说石田“差劲”的人,那是在石田带着西宫一起拍电影的那段时间。在老师的印象中,石田是个小学时代就会欺负、孤立同学的人。于是老师便认为此时的石田也还是小学时的那个石田,甚至认为石田的朋友真柴也是像石田一样“差劲”的人,并且没有同意把学校借给石田拍摄用。此时老师就是在以定格化的印象对石田作出了道德判断,这是偏见,因为即使石田对西宫做的再多、对自己的过错忏悔有多深,对于这么多年没见的老师来说是不知道的,老师对石田的印象是定格在小学时的。这不能怪老师,这是人很自然的一个行为。我们不可能对一个人超前认识。

当然,既然是“定格”,我们就可以重新“定格”。所谓“刮目相看”,其实就是一次重新“定格”。不过大家要知道,印象的“定格”无法删除,即使重新“定格”,先前的印象也无法拭去,你的那个“污点”只能被淡化,不可能被洗白。还是举《声之形》的例子,川井知道石田在改过自新,但当石田询问她是否有人在散布小学时候与西宫的那些事情时,川井却委屈地说石田其实一点也没变、还是小学那样之类的话,甚至还让其他人听到了。后来川井为此向石田道歉,但还是一口咬定说都是石田的错。谁都会犯错,谁也都能改错,但人们往往只会记住你的错而不是改错。即使记住了你的改错,“改错”的背后其实也预设了你是一个有过错的人。

偏见,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我所谓的偏见并不是“误解”,而是一种定格化的印象。事实上我们都是靠这种定格化的印象在认识世界,但当极端的定格其实并不利于我们认识偏见。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

内化于心的定格

他人在按下快门,我们在手忙脚乱地摆一个最美的pose...

人们既然会援引定格化的印象来对人或事物做出判断,自然也就会在此判断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定格化的印象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行为。

当他人定格我们的时候,我们自然希望自己再被定格时有一个最好的表现。我们总说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于是就会把他人的“定格”内化于心,并将展现自己最好一面、掩饰自己不好一面外化于形。

这其实很正常,我不希望别人因为对我定格而为难我,我希望别人因为对我的定格而接纳我、帮助我,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行动。

为什么我们会花上一个小时梳妆打扮在去上班,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你打扮是因为真的想让自己觉得自己美吗?还是说只是为了给他人留下一个整齐、优雅、美丽的定格,以便于他人对你更加友好、尊重些?事实上有很多素颜的人最后还是选择了化妆或美颜,很大一部分可能并不是因为自己觉得化妆或美颜好玩,而是迫于外界的“定格”、社会的“眼光”。他们在一个权力化的体制之下不得不选择屈从,不得不把定格内化于心。

自古我们便有“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的诗句。我问你,你有多少的哭与笑不是真情实感,又有多少次的美颜或化妆是为了取悦他人,又有多少次矫揉造作的行为沦入了“被看”的境地?

我不否认“美颜”和“化妆”是的对美的追求,更不否认它们是对自我价值的表现。但趋利避害的美颜与化妆很容易落入悦人不悦己的尴尬境地。你说这是讨好型人格也好,你说这是社会趋同也罢。但过度的趋利避害只会让人进退两难,你可能既会被他人“物化”,又会因过度压抑个人欲望而使自己不开心。

不畏定格,为己而美

为己而美,是一种独立自由的自我意识,是一种追求本真状态的个性精神。

将定格内化于心,究其实质其实是自卑心理与交流需求的矛盾。我们在受到社会或外界的打击后,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此时我们需要交流。但辩证矛盾的是,自卑心理并不有利于我们交流。于是既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已被定格、已失去交流,那么我们有些人就会将新定格诉诸美颜或化妆。因为美颜与化妆其实就相当于是给不完美的人提供了一个成为完美人格的机会。这本身是一个好现象,是一个好追求。但极端的、将定格内化于心的这种“完美意识”,常常会让人陷入虚荣与自我标榜的境地。

朋友们,你是人,就像他人也是人一样;他人们,我们是人,就是你们也是人一样。

凭什么一个人就要为另一个人而美?凭什么一个人要花上大把的时间去求得另一个人片刻的笑脸?这背后是“权力”的作用。一个居高临下的人(我们有求的人),我们膜拜甚至需要此人的权力,于是便会不自禁地奉承此人、按此人的脸色意愿行事;一个地位相对低于我们的人,我们其实也有想让此人对我们言听计从的趋势,无论是有意的或无意识的,这很正常,这是人性。而一个所谓平易近人的人,是一个“帮助”大于“权力”,“善良”大于“异化”的人。

我们在判断自己是美或丑,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镜子,一是他人的眼睛。我想说的是,本真状态的为己而美,只能由镜子来判断,是你觉得你美就是美,是自信。而通过他人眼睛所反应的美,仅仅代表一种“观点”,不具有真理性,你可以否定这个观点,你可以反驳。况且美并不可能永远成为真理。

但是,出于辩证客观,我还是要悲观地否定之否定一下。纵然我以上关于“为己而美”的观点是多么具有道德主义,纵然我对定格的态度是多么毅然决然,但本真状态终究是与社会趋同对立的。你可以追求美颜与化妆的为己而美,你可以作一个本真状态下自由的小鸟。但人要活着就无法离开社会,更无法离开社会化,而社会化又何尝不是一种社会趋同?总之,人要活着,就要有求于人。即使是深山中“所谓”的“隐士”,也是人们对他的一种“定格”呀!

当然,既然我是否定之否定,那就是说本真状态和社会趋同还是可以在一定情况下对立统一的。我们可以也必然接受社会化,可以也必然为社会创造价值,但也不妨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妨追求本真状态下的本我。

康德说:“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我们不必取悦他人,只需对他人展示一种尊重而非奉承的态度;我们也不必追求绝对的本真,只需在每一个伤痕累累的夜晚,依旧记得自己是个人!

梧玲语,梧玲语,梧桐树下玲珑语。

【梧玲语】为何而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