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汉武帝外传 个人译注 上

2023-02-15 16:11 作者:MC2000  | 我要投稿

        汉武帝外传,道教书名。一卷。叙述东方朔、拳夫人、稷丘君、淮南王、李少翁、公孙卿、鲁女生、封君达、李少君、东郭延、尹轨、蓟辽、王真、刘京之事,大都与汉武帝爱好神仙有关。为《汉武帝内传》之补编。收入《道藏》第137册。

        经名:汉武帝外传。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

 

       武帝既闻王母至言(1),说八方巨海之中有十洲,并是人迹所不到处。又始知东方朔非世俗常人,是以延之曲室(2),亲问十洲所在、所有之物名故,帝书记之。朔对云:臣学仙者耳,非得道之人。以国家之盛美,将招儒、墨於名教(3)之内,抑绝俗之道於虚诡之迹,臣故韬隐逸而赴王庭,藏养生而侍朱阙(4)矣。亦由尊上好道,且复欲 抑绝其威仪也。曾随师主履行,北至朱陵、扶桑、蜃海、冥夜之丘、纯阳之陵、始青之下、月宫之渊,内游七丘,中旋十浙,践赤县而游五岳,行陂泽(5)而息名山。臣自少及今,周流六天,所涉天光,极於是耳。未若凌虚之子,飞真之官,上下九天,洞视百方,北极钩陈而并华盖,南翔太丹而栖大夏,东之通阳之霞,西薄寒穴之野,日月所不逮,星汉所不与,其上无复物,其下无复底。下臣所识,安及於是,愧不足以酬广访矣。

译文:

       汉武帝听完了王母的玄妙的理论,说八方大海中有十洲,都是人迹无法到达的地方。又才知到东方朔不是世俗常人,所以把他(东方朔)邀请到小房间,亲自询问十洲在哪里、所有事物的名字故事,武帝书写下来。东方朔回答说:臣是学仙的人,不是得道的人。凭借国家的强盛美好,来把召集的儒家、墨家(设立)在纲常名教中,抑制绝断俗道在虚诡的迹象,臣于是韬光养晦隐逸的来到王庭,藏着休养生息来服侍您。也是由于皇上喜好修道,而且又想抑制断绝他的威仪。

       我曾经追随师主旅行,北到朱陵、扶桑、蜃海、冥夜之丘、纯阳之陵、始青之下、月宫之渊,内游七丘,中旋十浙,踏足赤县又游历五岳,穿行湖泽又休息在名山。臣自年少到现在,周游六天,所涉天光,到此为止。(我)比不上凌虚之人,飞真之官,(他们)上下九天,洞视百方,北极钩陈而并华盖,南翔太丹而栖大夏,东到通阳之霞,西薄寒穴之野,日月都到不了那些地方,银河也去不了那里,那里上方没有任何东西,下方也没有底。下臣所知道的,就到这里了,很惭愧不足以应对众多问题。

注释:

1至言:其高明的言论;古代道家用虚静无为的思想阐述事理,以不言为至言;旧时亦以指佛、道的精深玄妙的理论。

2曲室:意思是偏僻幽深的小屋;密室。

3名教:旧时为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对人们思想行为而设置的一整套规范。名教观念是儒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分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西汉大儒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汉武帝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故也有“纲常名教”的说法。

4朱阙:意思是宫殿前红色的双柱。借指皇宫、朝廷。

5陂泽:bēi zé,基本意思是湖泽。


        武帝巡狩过河间,有紫青气自地属天。望气者以为下当有奇女。天子拜之,帝使求之,见一女子在空馆中,姿貌殊绝,两手皆拳。帝令开其手,数擘之,手莫能舒。帝於是自披手,即伸。由是得幸,号为拳夫人,进为捷妤,居钩弋官。

       解素女之术,大有宠。有娠十四月,乃产,是为昭帝。帝日:昔尧十四月而生,今钩弋亦然。乃命其门日:尧母门。后至甘泉,因幸,告帝曰:妾相.运正应为陛下生一男,男年七岁,妾当死,今年必不得归,愿陛下自爱。言终遂卒。既殡不见,香闻十余里。因葬之云陵。帝甚哀悼,又疑其非常人,乃发冢开视,空棺无尸,唯衣履存焉。乃为起通灵台於甘泉。常有青乌集台上往来。至宣帝时乃止。

译文:

        武帝巡狩经过河间郡,看见有青紫气自地上直达天空。望气者认为这下面有奇女。是天子的祥瑞,于是武帝访求这人,见到一女子在空屋里,姿态容貌极美妙,两手紧握成拳。武帝令人摊开她的手,几次掰,手都打不开。武帝于是亲自出手,(她的手)立即伸展开了。从此获得宠幸,被称作拳夫人,进宫成为婕妤,居住在钩弋宫。

       她懂得黄帝素女的房中术,大受宠爱。怀了身孕十四个月,才生产,生下的就是昭帝。武帝说:以前尧十四个月才被生下,现在钩弋也是这样。就命名其门叫:尧母门。后来她跟随武帝到甘泉宫,因而得幸,她告诉武帝说:妾看相,命运正当为陛下生一个儿子,儿子长到七岁,妾就应当死了,今年必然要死了,希望殿下珍重身体。说完就死了。待到出殡时却(尸体)却不见了,香气十多里外都能闻到。就葬在云陵。武帝哀悼她,又怀疑她不是平常人,就发掘她的坟冢,是空棺没有尸体,仅有衣服鞋子存留在内。武帝于甘泉起造通灵台。常有青鸦飞集到台上来来往往。到宣帝时才停止。

 

       武帝至泰山,修封禅。石间,泰山道士,号稷丘君,识之者云:且百岁而更少。封日,帝将上山,稷丘君乃冠章甫冠(1),衣黄衣,拥琴来迎,谓帝曰:勿轻上山,必伤足。帝不从,行数里,石促指折,乃止,但祠而返。

        淮南王好学才艺,集天下道书,招方士,皆策神气,能云雨。百姓传云:王能致仙人,与游处,变化无常,或童子,或老人。王又能隐形飞行,服气不食。帝闻 而嘉其事,欲受其道,王不肯传,云无其事。帝怒,将诛淮南王。王知之,出令与旱臣,因去,不知所之。国人皆云神仙或有见王者。帝恐动人情,乃令斩王家人首以安百姓,名为淮南王。收其方书,亦颇得黄白之事,然非其要法,试之多不验。帝既感淮南之道,乃征四方有术之士,自燕齐而出者数千人矣。

译文:

       武帝到泰山,修祭封禅。石头之间,有位泰山道士,号稷丘君,认识他的人说他已经一百多岁了反而(看上去)更年少了。封禅那天,武帝将要上山,稷丘君于是带着缁布冠,穿着黄衣服,抱着琴来迎接,牠对帝说:不要轻易上山,一定会伤到脚的。武帝没有听从,走了几里,石头紧促脚指骨折了,就停止上山,只是祭祀就返回了。

       淮南王刘安好学多有才艺,收集天下的道书,招请方术之士,都管理神气,能兴云作雨。百姓流传说:淮南王招来仙人,和仙人游玩相处,变化无常,有的是童子,有的是老人。淮南王又会隐身飞行,服气绝食。武帝听说了就想嘉奖他的事迹,想要学习他的道法,淮南王不肯传授,说没这回事。武帝生气了,要杀他,淮南王知道了,将诏令出示给群臣,然后就离开了,不知道去了哪里。

        国人都说神仙里有时能见到淮南王。武帝怕动摇人心,便命令斩淮南王家人的头来安抚稳定百姓,称其为淮南王。没收淮南王的方书,也得到不少神仙黄白的方术,然而却都不得要领。武帝又感念淮南王的道术,就开始征召四方有道术的人,于是从燕齐来的方士有几千人。

注释:

1章甫冠:《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章甫,殷时冠名,即缁布冠。因孔子曾冠章甫冠。后遂用为咏儒生之典。

        缁布冠实际上是一块黑布,相传太古时代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


复原图


       齐人李少访,年二百岁,色若童子。作诸方卫,皆有验。帝甚信之,拜为文成将军,以客礼之。於甘泉宫中画太一诸神像祀之。少翁云:先致太一,然后可得升天,升天然后可至蓬莱。岁余未验,帝渐厌倦。少爷又使鬼神方,皆验。唯祀太一,积年无应。帝性急峻,甚惑之,而少翁愈骄矜,帝怒诛之。

        文成被诛后月余,使者藉质从关束还,逢於漕亭,谓使者日:为吾谢帝,不能忍少日,而败大事乎?帝好自爱,后四十年求我於劳成山,方共事,不相怨也。使者还,具言之。乃令发其棺视之,无所见,唯有竹莆一枚。帝疑其弟子窃其尸而藏之,乃收捕验问,了无踪迹。帝大悔诛。复征诸方士,更於甘泉杞太一。又别设一座,祀文成,帝亲执礼。

译文:

        齐人李少访,年纪有二百岁了,神色像儿童。做出了诸多预言,都有应验。武帝很相信他,授与他文成将军,以对待客人的礼仪对待他。在甘泉宫中画太一等各位天神像进行祭祠。李少翁说:“先招来太一神,然后可以得到升天,升天之后可以到达蓬莱仙山。”过了一年多仍未应验,武帝逐渐厌倦了。李少爷又让鬼神来访,都应验了。只有祭祀太一,很多年都没反应。武帝性格急躁严峻,对这件事非常疑惑,而且李少翁愈发骄横自衿,武帝生气诛杀了他。 

        文成将军(李少君)被诛杀后一个多月,使者征收财物从关东返回,在漕亭遇到了(李少君),他对使者说:“替我向皇帝道歉,就不能忍耐几天,而破坏了大事吗?皇帝好好自珍自爱,四十年后在劳成山求我,一起共事,不要怨恨。”。使者回到长安,详细的和武帝述说了经过。汉武帝于是下令打开李少君的棺柩,什么也没有看到,只有一枚竹筒。武帝怀疑是他的弟子偷走尸体藏起来了,就搜捕起来检验审问,也不见踪迹。武帝非常后悔杀了他。又征召诸位方士,又在甘泉宫祭祀太一。又另外设立一座(宫殿),祭祀文成将军李少君,武帝亲自执礼主祭。

 

       会束郡送一短人,长五寸,衣冠具足。帝疑其山精。帝令在案上,召方朔。朔至,呼短人曰:巨灵,汝何忽叛来?阿母还未?短人不对,因指谓帝日:王母种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失王母意,故被谪来此。帝大惊,愈知朔非世上人也。

       短人谓帝日:王母使臣来告陛下,求道之法,唯有清诤,不宜躁扰。后五年与帝会。言终不见。帝愈恨,又召问方朔。朔曰:陛下自当知,臣不得说。终已无言。帝以其神,不敢逼也。

译文:

       正逢束郡送上一个矮人,五寸高,衣冠全都有。武帝怀疑他是山精,武帝让他待在案桌上,召来东方朔。东方朔来了,称呼矮人说:“巨灵,你为什么忽然背叛而来?阿母还好吗?”矮人不回答,只是指着(东方朔)对武帝说:“王母种桃,三千年结一次果,这小子不好,已经偷过三次了,于是失去王母欢心,所以被贬来这里。”武帝大惊,才知道东方朔不是人间的人。

      矮人对武帝说:“王母让我来告诉陛下,求道的方法,只应清虚纯净,不适宜急躁搅扰。五年之后(王母)会与您相会。”说完就不见了。武帝更加悔恨了,又招来东方朔询问。东方朔说:“陛下自己应当知道,我不能说”最后堆焊在沉默中结束了。武帝因为东方朔是神,不敢逼问他。


       齐人公孙卿谓所忠日:吾有师说秘书,言鼎事,欲因公奏之。如得引见,以玉羊一为寿。所忠许之,视其书而有疑,谢日:宝鼎事已诀矣,无所复言。公孙卿乃因那人平时奏之。有札书,言黄帝得宝鼎,究侯问於鬼臾区,对曰:帝得宝鼎神华,延年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於是帝迎日推筹,凡二十推,百八十岁,黄帝乃登仙于天。今年得朔旦冬至,与黄帝时协。臣昧死奏。

        武帝大悦,召卿问。卿对日:臣受此书於申公,已死,尸解去。帝曰:申公何人?卿日:齐人安期先生,同受黄帝言,有此鼎书。申公常告臣言:汉之圣者,在高祖之曾孙焉。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得上泰山,唯有黄帝、汉主。当上封,封则能登天矣。黄帝且与百鬼战,且学仙,百余岁乃得与神通。黄帝郊雍祠上帝,宿斋三月,鬼区尸解而去,因葬雍。雍,今大鸿冢是其后。黄帝接万灵於明庭,甘泉是也。升仙寒门,谷口是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刻山。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上龙。草臣及后宫从上龙者七十余人,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拔,坠帝弓。百姓仰望黄帝 上天,乃抱其弓与龙髯而号,故后世号其冢日鼎湖,其弓日乌号。

      武帝於是叹日:嗟乎,吾诚能及黄帝,视去天下如弃土。帝祠黄帝冢於乔山,顾问公孙卿日:黄帝仙不死,有冢,何也?对日:黄帝仙去,草臣思慕无已,乃葬其衣冠,非真冢也。武帝又叹曰:吾后升天,旱臣亦当思慕,持吾衣冠,葬於束陵乎?

译文:

        齐人公孙卿对所忠说:“我有老师说法的秘书,记载了宝鼎的事,希望借助您上奏皇帝,如果得到引见,我用一只玉羊作为礼敬。”所忠答应了他,但看了他的书而产生怀疑,就辞谢说:“宝鼎的事已经完结了,没有什么可以再说的。”公孙卿便通过皇帝亲幸的近侍平时得便上奏说。我有札书,书上说黄帝得到了宝鼎,在究侯询问鬼臾区,

       他回答说:“黄帝得到宝鼎,可以延年益寿。己酉年初一早晨是冬至日,得上天的纪历,终而重新开始。于是皇帝向前依据未来的日子推算,一共二十次推算,在一百八十岁,黄帝就登仙升天。今年有朔旦冬至,和黄帝飞升的时辰相同,臣冒死上奏。”

        武帝非常高兴,召见公孙卿询问。公孙卿回答说:“臣此书得自于申公,(申公)已经死了,尸解而去。”武帝问:“申公是什么人?”公孙卿说:“(他)和齐人安期先生,一起得到了黄帝的传授,有这个鼎书。申公曾告诉我说:汉的圣人,在高祖的曾孙。宝鼎出现与神相通,封禅得上泰山,只有黄帝,汉朝主人。应当受到上等的封赏,受封就能够登天了。黄帝曾经与百鬼交战,又修行仙术,一百多岁才得以与神相通。黄帝在雍地郊祀上帝,留宿斋戒三个月,鬼区臾尸解而去,因此就葬在雍。雍,就是现今的大鸿冢了。黄帝在明庭迎接万灵,即是甘泉。在寒门升仙,即是谷口。黄帝采集首山的铜,在刻山铸鼎。鼎造好了,有龙垂下胡须,下界来迎接黄帝上龙。草臣及后宫跟着上龙的有七十多人,我不能上,(众人)都握着龙须,还拔下了几根,(上天时)黄帝的弓掉了下来。百姓仰望黄帝上天,都抱着他的弓和龙须哭号,所以后世称呼黄帝的坟墓叫鼎湖,黄帝的弓叫乌号。”

       武帝于是感叹说:“哎呀,我真的比不上黄帝,视舍弃天下如同丢弃土块一样。”武帝在乔山祭祀黄帝冢,回头问公孙卿说:“黄帝成仙不死了,还有坟墓,是为什么?”(公孙卿)回答说:“黄帝仙去后,大臣们非常想念他,就埋葬了他的衣冠,不是真正的墓地。”武帝又感叹说:“我以后升天了,群臣也应当思慕,拿我衣冠,葬在束陵吗?”

 

这里是正文结束分割线


译注感想:

        什么劣质复读机,读过我之前《汉武故事》的可以发现,本篇几乎八成的文本都是照抄《汉武故事》的,除了开头武帝问东方朔十洲那段其余各段都可以在《汉武故事》里找到相应段落,所以就不另加注解了。

         本篇黄帝鼎湖升天那段最后一节是原创内容,开头的武帝问东方朔海外十洲故事其实对应的是六朝时期道家假托东方朔写的《海内十洲记》又称《十洲记》。旧本题汉东方朔撰。《海内十洲记》记载汉武帝听西王母说大海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便召见东方朔问十洲所有的异物﹐后附沧海岛﹑方丈洲﹑扶桑﹑蓬丘﹑昆仑五条﹐明显地模仿《山海经》。

          民国时期有人模仿此书撰写了《三千大千世界图说》被鲁迅先生严肃批评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十洲记》的地方。

        目前我的《汉武帝外传》是道藏版本的,可以看到错字还是挺多的,连李少君的名字都错了,巨灵神应该来自东郡不是束郡。

 


汉武帝外传 个人译注 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