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论文阅读练习-16
表达的粗糙和意义的流失等失误现象在抄袭案例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们是作者失声的附属品。
布迪厄(Bourdieu, 1991)曾指出,通过使用升级(elevated)形式,某话语在话语等级中的地位将得到支持和相应的尊重。学术写作中引用权威文献以获取专业的认同是必要的。
但在抄袭案例中作者的失声,加之意义的流失和表达的粗糙,使得抄袭案例中的意义建构与原文本相比均有所降级。而随着文献的传递和借鉴,这种降级效果有可能继续传递下去,不仅造成对权威文献的误读或偏见,更降低了原始文献的学术性和可靠性。
与抄袭检测中重视论文重复率,从量上审视抄袭不同,本文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从质上观察抄袭案例的发生机制,关注论文作者对他者声音操控的方式。
但该现象中涉及的问题不可以单纯地归为社会道德问题, 而是涉及语言的使用问题。就学术论文引用的语言使用而言,文献关系的互文表达不当可能会掩饰抄袭现象,也会成为抄袭现象生成的潜在因素。
最主要的是作者要具有足够的反思与创造能力,能够对他者声音进行积极地接收与反馈,而非机械地拿取,能够真正实现言之有据和独立思考之间的平衡( Angélil-Carter,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