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纠缠态
什么是纠缠态。“同根同源”的系统“场”都存在纠缠态,因为“同根同源”的系统中经常都带着迭代系统的性质。“ 场”就是纠缠态,电磁场、引力场、电源的电场、量子场等等,例如,有电压存在就有电场。“场”在特定的环境下是纠缠态,例如,电压被测量、电磁场做功、电磁波被红移等等。
“场”在特定的环境下是纠缠态:场是整体的体现,为什么纠缠纠?因为它是整体的。场是全局的系统、为什么纠缠?因为它是全局性质的。场是平衡的自然系统宇宙,为什么纠缠,因为它是平衡的系统。场是对称的自然因果律,为什么纠缠?因为它是对称的因果关系。正负两极、正负粒子对等都是一个“场”的存在。事实上,宇称也是守恒的,是整体的,是全局的尊崇因果律的不存在对称破缺问题。对称破坏宇称不守恒,是我们在断章取义。
定域性认知的纰漏:定域性-局域性原理
大家知道“定域性”概念;对于事物能因果地相互影响的方式所施加的一种物理限制。在一般的情况下,定域性是这样的概念,即事件仅能对于它们此邻中的其它事物产生影响。定域性还有一个更狭义的意义:如果所有的物理效应被假设不比光速传播快,那么,两个同时的空间分离事件不可能因果相关。因此事件只能即时地相关于同一地点的另一件事件。“毗邻”这个词和“同一地点”这个词,是指計邻中的原子还是指毗邻中的星系?由于该概念没有指出适应于系统的精度等级或更自然的概念。例如:空间分离事件都与一个“源”有关的都属于“同一地点”当然也属于“此邻”中的事件,很显然“同根同源”是属于同一地点更不用说是毗邻中的事件。由于它没有给出这么一个条件,因其导致事件的因果困难。于是为了解释嵌套者的这些系统的难题,又用一个容易产生矛盾的过度词,非定城性〞来解释(它违背了因果性)大家知道,我们移动一个物体时不可能移动其中的一部分而不影响整体的其它部分,假如你移动一根一百万公里木棍的一端另一端会移动吗?假如我们把台球排成一百万公里。击打其一端另一端的球会动吗?记得光的速度每秒只有三十万公里哦,这算不算超光速。事实上,我们的宇宙排满了看不见的台球。因而在自身体系内的即时性(超光速)是不稀奇的,它与速度无关,这是我们对局域性原理的误解,局域性的真正含义是“同根同源”,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违背局域性原理。事实上,只要是“同根同源”就能满足局域性的因果关系,这与速度无关,因为它是一个整体的是全局的,整体是一种对称平衡的“场”的存在,量子对就似比我们人造电源或电池的对称平衡的电场并且是“同根同源”的。
迭代系统-双缝干涉实验: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时间足够连续发射“单个粒子”(应该称微小能量)也会形成干涉条纹,能量“场”,在没有观察测量之前,同根同源这棵大树的迭代系统没有被选择,就会形成干涉条纹,观察选择之后就形成单个粒子,所以量子擦除实验就是系统选择,观察看是一种选择它适应自然界中微观领域和宏观世界,同样道理观察、看薛定谔的猫是选择,选择了相互嵌套中的某个系统或选择了状态、选择的环境、选择了某个自然系统。自然界存在着数字序列,一朵花的花瓣往往都是斐波那契数列、松果的种子在斐波纳契数的对数的螺旋中扭动,黄金分割率、斐波那契數列也是迭代系统。这并不是巧合,我们只能怀着敬畏之心窥视自然!
波函数坍缩、隐变量:同样的在“冯诺依曼-魏格纳诠释”中也存在这种批漏。“冯诺依曼-魏格纳诠释”让物质世界在意识中形成固化印象的一个过程,就是从默认两可的叠加态随机选一个固化到意识中。这就是意识让叠加态坍缩的根本原因。事实上:第一坍缩是有条件的就是环境因素,并且有个过程。第二观测、测量是一种选择,选择了参照系、选择了环境、选择了系统。观测也是一种物理行为,测量观测也会赋予质量或能量同时也有谐振共鸣的性质(事实上选择就有谐振共呜含义)选择、谐振、共鸣会决定粒子的状态所以不是随机的,应该是环境系统中的信息共鸣决定了坍缩系统的粒子状态。现在大家都知道脑电波,脑电波:是有能量辐射的含义所以人的意识和思维都是一种物理过程。其实,意识与物质的转折点就是波:电磁波。现在医生都知道脑电波。波就是用能量在空间传播的意思。或者有能量存在。从质量与能量守恒定律就可以知道。或者说波是由能量源产生的。就是说意识是微观世界中的一种物理过程。这种物理过程在宏观世界当中可以省若不计。虽然这个物理过程在宏观层面可以省略不计物理的作用过程,但它可以在宏观与微观的这个天平上起到作用让天平倾斜。换一种说法就是它可以作为宏观事件的一种开关能量起到宏观物理效果的作用,它也可以做为事件隐患的升级能量促使事件发生。大家都知道,伴子与反物质,伴子也是谐振子:自然系统中,包含着N多的系统有8进制、3进制,12进制、360进制等等,比较简单的就是10进制的系统(天干也是10进制)10进制的系统:它们伴子与反物质序号是这样子的,画一个圆把10个号码顺序放进去,在它的正对面就是它的谐振子,5是10的谐振子10是5的谐振子(10可以直接写一个0)、1是6的谐振子6是1的谐振子、2是7的谐振子7是2的谐振子、3是8的谐振子8是3的谐振子、4是9的谐振子9是4的谐振子。这是自身孤立系统的谐振子,但是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嵌套的系统当中,就是说5号或10的序号中它常对应或者经常相伴的有双(两个)谐振子1-9。2-8。3-7序号的谐振子。1、6可以互换。2、7可以互换。3、8可以互换。4、9可以互换。5、10可以互换以此类推,有兴趣的伙伴当然可做一个类似元素周期表的表格。这些谐振子与拉比震荡、布朗运动等组成的环境因素可以制定量子状态。这算隐变量吗?双谐振子可以组成一个隐变量。
电子的状态:我们回顾一下电子、光子的状态,为什么纠缠光子在通过实验的时候,偏振方向总是会相互垂直呢。在一个“场”上观测或测量是一种选择,选择了电场的正极相对应自然就是负极,能呈现出电子给我们看(观测)的,就是人为的“同根同源”有正负极的电池“电源”同样道理,电子的自旋状态也是在另一种因果关系中才体现出来的,在这之前是无状态的,是一个整体系统类似一个电源,电压未被测量之前的状态。
不能被我们习惯所兼容的认识习惯。事实上:物理学上佯谬的本质,是用经典概念去描述量子现象,我们观测只是观测自然大系统中的一个小部分,而这个部分是暴露于我们观测方法或观察形式下的哪个自然。在被科学界公认的经典物理学中,因果关系同样不守恒,四舍五入法可以对应哥本哈根的似稳线、1÷3等于0.333……还有0.00……1到哪里去了?因果守恒原则还存在吗?请问一下我们的日地距离多少毫米?有哪个科学家能说出精确的日地距离多少毫米!事实上,我们习惯经常忽略了一个适应性问题,“科学是寻找适应性,最适应的便是最科学的”。哥本哈根解释和经典物理学,没矛盾,只是一种不能被习惯所兼容的认知习惯,实际上:事物存在的形式和内涵,取决于观测者的认知习惯。从波粒之争到波尔与爱因斯坦之争几百年来,与这些问题是直接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