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拉面神教的非常文件——从后现代游戏看宗教信仰?》

导言:主张世界是由一团漂浮的意大利面在一次宿醉后创造的“宗教”——飞天拉面神教(飞天意大利面神教)(the Church of the Flying Spaghetti Monster,或称Pastarianism),简称飞面神教(FSM),由美国人鲍比·亨德森(Bobby Henderson)创立于2005年,最初创教的目的是反对堪萨斯州将宗教的智能设计论和科学的达尔文进化论一起作为公立高中的教学内容。本文试就以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尽量以飞天拉面神教的视角,去对飞天拉面神教与宗教特点、宗教的社会功能进行讨论。 §1.拉面与奶油(或橄榄油、香油……) 飞天拉面神教……如此怪诞……这似乎在它的名字上就一览无余。拉面之名,在中国的“教徒”而言,似乎存有争议。部分教徒十分执着的认为,教名只能翻译为“飞天意大利面神教”。根据《飞天拉面福音》(或《飞面神经》)记载,飞天拉面神教正式的祈祷结束语是“RAmen”(音:拉门宽式IPA:/ˈlaːmɛn/)。该词是一个混成词,由一个闪族词“阿门”(Amen)(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均将此词作为祈祷用语)和“拉面”(Ramen)混合而来。另一种解释是,因为意大利面条源自中国——实际上这是美国人的误解,中国“拉面”一词,被日本借代而去之后读“ラーメン(由于该词是于战后才于日本出现,而且词源也不太明确,所以一般都用片假名写,罗马音读作:ra men)。在诸多日耳曼语族与拉丁语族语言中,都接受了“ramen”这一外来语——虽然我们知道“Pasta”才是意大利语的意大利面,“Spaghetti”是英语的意大利面,但“ramen”一词显然让诸多国家诸多语言不团结的面条团结在了一起,所以“RAmen”其实才是面条怪更地道的称呼方式。该词在拼写时一般大写“R”和“A”,但只大写首字母“R”也可以接受。 这一怪诞的称呼、后现代诙谐的语调,在飞天拉面神教的“对头”基督教那里似乎遭到蔑视,这点对中国的基督教徒而言尤。实际上,基督教的名称并不如它的中文名称那样显得“高级”。我们知道,早期的犹太人生活在气候干燥的以色列,他们常常用奶油、橄榄油之类的东西涂在皮肤上保持水分。久而久之延伸出了“受膏”这一仪式,这一仪式以奶油或橄榄油抹在受膏者的头上以示他们接受某个职位或表示尊敬。犹太人亡国后,犹太人中的传说,上帝终将派遣一位终极“受膏者”(弥赛亚)来复兴犹太国。于是弥赛亚遂成为犹太人所企望的“复国救主”的专称。后来,基督教宣称他们所信奉的耶稣就是弥赛亚,但不是“复国救主”,而是“救世主”,或称“救主”。弥赛亚的希伯来语写作“māshīah”,拉丁语转拼希腊文把它翻成“christus”,英语写作“christ”,传入中国后,用粤语转拼成“kei tuk”。“kei tuk”一音,用汉字转写成就是“基督”。虽然说犹太人基于自然因素才使“受膏”演变为了“救世主”,横刀植入一个面条就妄想挑战奶油或橄榄油,实在是不自量力,但毕竟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看,此类油至于面条而言,面条才是主食,他们再怎么运用广泛也终究只是主食的佐料。(§1纯搞笑,别较真) §2.几种证明、康德、黑格尔 在《飞面神经》中,我们看到了几种对飞天拉面大神存在的证明。很显然,这些证明是以后现代诙谐的语调去对应基督教对上帝存有的证明的。 我们先从近代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待上帝存有的证明的背景。众所周知,智能设计论主张宇宙万物的进化、自然的演进(甚至历史的发展)是由一个更高的、超越的智慧存在(如“上帝”)所设定的。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受化石等实证发现支撑的达尔文进化论给了各宗教的创世说沉痛一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现代化的智能设计论被神学家们拿来对抗达尔文进化论。这种智能设计论认为,自然界现在呈现给我们的和谐面貌在自然科学的范畴内是无法得到彻底解释的(比如仅靠无目的的随机演化,不可能产生如DNA这样的高级和精巧的信息载体……可以参考钟表与人的关系的那个故事理解),必须要借助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智能设计论认为,存在一个超越于经验世界的智慧体设计了人类所经验的自然世界的面貌。一般认为,这种理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同“仓库里的火龙”如出一辙,是无法证伪的。因此,在《飞面神经》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二十一世纪的本体论证明”“目的论证明(又称自然神学证明)”及“飞面大神的数学证明(这个我看不懂,在这里就不进行讨论了)”之类的以此来用飞天拉面大神同样不可证伪的方式,来攻击基督教的上帝不可证伪。 实际上,早在18世纪末,康德在其不朽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三章的三、四、五、六节中对几种上帝存有的证明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在第三节中,康德从思辨理性角度指出,对上帝存有的五花八门的证明,实际上都可以被归纳为三种——实际上,也只能有这三种。康德指出:“要么是从确定的经验即由这经验所认识到的我们感官世界的特殊性状开始,并由此按照因果律一直上升到世界之外的最高原因;要么只是以不定的经验、及经验性地以任何某个存有为基础;要么最后抽掉一切经验,并完全先天地从单纯概念中推出一个最高原因的存有。”这唯三的三种证明(及其批判),分别是“本体论证明”“宇宙论证明”及“自然神学证明(目的论证明)”。 第一种,不与经验产生任何联系,单纯从对先验概念本身的分析中对上帝存有进行论证的本体论证明中,最具代表性的表述就是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在这里,我们用简洁的三段论的方式去描述这种证明: 大前提:上帝的概念是绝对完满的存在 小前提:绝对完满的存在必定实存(因为如果不现实,实存就称不上绝对的完满) 结论:上帝存在 康德指出,在“本体论证明”中,“存在”这一概念是“分析性”的而非“综合性”的,是一个系词而非谓词,是逻辑意义上而非实在意义上的。所以,作为一个分析性命题,“存在”先天地包含于“上帝”之中,而不能为我们增加新的知识。我们完全可以将上帝连同上帝的存在本身一起取消掉,这并不会招致什么不可想象的矛盾。而因为只是作为一个系词,所以“存在”仅仅意味着“上帝是”或“上帝有”,并非作为一个谓词而直接揭示上帝的存在。那么,凭什么这一证明不能是综合性的呢?这是因为,如果这是一个综合命题的话,那么它就会自相矛盾。康德指出,在“上帝存在”这个命题中,“存在”不能作为一个实在的谓词来描述“sein”。因为它不能指出在何时何处,它本身就是超验的命题。在一切经验之上,仅仅从上帝的概念里推出它的实在,不根据任何时空——所以“存在”在这里不能作为实在的谓词,本体论证明因而不能是一个综合命题。而回到我们上面提到的分析命题方面,本体论证明是从上帝的概念里推出上帝的存在,实际上是一个循环论证,把论证的结论当做了前提。这种证明依赖的是形式逻辑,康德从先验的眼光批判了以往一切形式逻辑的证明。他认为,形式逻辑注重的是形式上的真,其与真理本身无关,它无法真正触及存在的问题,如果一旦发生这种对存在的证明,就是将系词偷换成了时代的谓词,又违背形式逻辑本身的“同一律”。因此,这样一个所谓的证明,实际上自身已经违反了自身。 第二,康德对从一般的经验出发,把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论证思路总结为:“如果有某物实存,那么也必定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实存。现在至少我自己实存着,所以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实存。”我们可以看到,“宇宙论证明”指出,实存着的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一定是唯一的最高的存在者,也就是上帝。宇宙论证明的问题十分明显,首先,正如大卫·休谟指出的那样,作为其论证基础的因果联系,这并不是一个必然的联系。其意思是,宇宙论证明开始的第一个步骤——通过有“某物实存”推导得出“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实存,并非是一个牢靠的推论。前者的存在与后者的存在之间不具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其次,在通向唯一的最高存在者(上帝)的过程中,“宇宙论证明”脱离了经验的基础,直接宣布了最高存在者实在。这意味着宇宙论证明其实隐含了一个先行的设定——即最高存在者这个概念本身包含了绝对必然者,而这不言而喻。很显然,是回到了本体论证明的老路上,是一种同语反复,因此这种证明同样不成立。 第三,“自然神学证明”最具有代表性的证明模式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智能设计论。康德指出,“自然神学证明”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超验地使用类比推论和因果关系,从特殊经验出发直接上升到了无条件的必然存在者,又从必然存在者无条件上升到最高存在者。实际上,“自然神学证明”所推论出的上帝只是证明为一位高明的设计师,而非最高的存在。因为一种智能设计,它首先要具备材料,那么上帝就是一位工匠而非上帝了。这种证明若是要推出上帝是最高存在,那么就依赖于本体论证明或者宇宙论证明为支撑,那么,自然神学证明对于思辨理性超越经验的使用使“自然神学证明”其实也就重新回到了“本体论证明”和“宇宙论证明”的老思路,因此同样是无法成立的。 康德有效的摧毁了以上一切的上帝证明,但我们知道,他自己提出了一种“道德论”的证明,在“道德论”的证明中,康德提出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但在这里,上帝的存在只是实践理性对至善追求的必然希望而已(具体参看康德的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接下来,另一位大咖人物——黑格尔一脸凝重的登场,他相当“精彩”的恢复了被康德摧毁的上帝存有证明。 在黑格尔那里,单纯的理念仅是可能性的,而非现实性的,它是一种上帝尚未创世的状。“自然”是上帝创造的“圣子”,当在《逻辑学》中,自纯存在出发的理念重新复归于纯存在时,绝对理念形成了一个自身中介的闭环,绝对理念的每一个环节由于这种无求于外的自身中介性而成了自由的存在者。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个闭环中的这种自身中介性,不仅意识不能对理念进行干涉,理念也不能干涉其自身。由此,理念自身就对自己而言就成了一种外在必然性,从而外化出了“自然”。在这里“上帝之死”(黑格尔语义上的,而非尼采语义上的)发生了。黑格尔认为,所谓的信仰是对基督的话语以及他的死亡的一种恰当的“解释”。这是因为,就信仰而言,它所理解到的是这个死在十字架上的人上乃是上帝的儿子。这令那些信仰他的人能够用一种完全不同于不信者的眼光来审视他的死亡。耶稣的死亡,仅只标志着一个重要的导师和真理的殉难者的死亡。不过,如果我们从信仰的立场来看耶稣的死亡的话,就会发现这不仅标志着一个人(耶稣)的死亡,它还标志着上帝自己的死亡。在黑格尔看来,耶稣的死亡: “因而就千万不能仅仅被表现为这个个体的死亡,这个经验性地实存的个体的死亡。异端们就是像这样地解释它的,但它的含义实际上是上帝已经死了,上帝自己已经死了。上帝已经死了:这是否定,因而这种否定就是神圣本性的一个环节。上帝自己的一个环节。(黑格尔《宗教哲学讲演录》) 黑格尔将上帝之死视为“上帝自己的一个环节”,因此,被钉于十字架的耶稣会高呼:“上帝!上帝!你为什么将我遗弃?”因为在这个环节里,上帝背弃了它自己,这是上帝通向自由的自身的环节。 而“人”,或者说“主体,又”或者说“有限的意识”是从自然中诞生的。当主体(人)经历了《精神现象学》中的全部过程,就会发现自己并不在上帝之外,而就是上帝自身时——一切有限的、与对象之间的相互对立的意识就结束了。观念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意识到达了“绝对认知”的状态,证明了其为“绝对精神”这样,就真正的成为了圣子。这也正是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实体即主体”。 黑格尔的哲学中的神学表现为基督教的“圣灵、圣父与圣子三位一体”。在黑格尔那里,“圣灵”是圣父和圣子的统一体。圣子(上升为“绝对认知”的“意识”)复活升天复归于上帝,证明了其为绝对精神。绝对认知就回到了最单纯的理念——“纯存在”,上帝在绝对认知的状态下重演了自己的发展历程——也就是黑格尔哲学的:从逻辑学到自然哲学再到精神哲学的进程。这样,绝对理念在绝对认知中就得到了完全的现实化——成为了圣灵。 黑格尔自认为是一个证明了基督教信仰的人,同时声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但却被诸多支持者和反对者称为“德国哲学中无神论人文主义的先驱”——这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实际上,《飞面神经》并没有重视到黑格尔对上帝存有的证明,这是这部“伟大经典”的一个致命缺陷。不过我们顺着《飞面神经》的思路,可以将这种对上帝存有的证明转换为对飞天拉面大神的证明。 正如黑格尔在《自然哲学》导言中所说的:“上帝作为一种抽象东西,并不是真正的上帝,相反地,只有作为设定自己的他方、设定世界的活生生的过程,他才是真正的上帝,而他的他方,就其神圣的形式来看,是上帝之子。只有在与自己的他方的统一中,在精神中,上帝才是主体。”那么作为一种抽象的东西,上帝的某种具体形态并不重要。如果基于“实体即主体”的观点,上帝的“道成肉身”的形态为人的形态,那么飞天拉面的形态则同样作为一种道成肉身的具体形态。面条——是世界上最接近黑格尔的辩证之回环的人类的主食,也是就是最接近上帝完全的现实化的发展的回环的人类主食。在与人类进食的关系中,也表现为被创造与被吃及为人提供能量再创造的回环。面条通过食用之回环来完成了它自身,证明了其为主食方面通向飞天拉面大神的过程的“道成肉身”。“在精神中,飞天拉面大神才是主体。”这样,上帝究竟是上帝还是耶和华还是安拉或者说是飞天拉面大神,其实并无关系——差异只是出现于信徒如何去描述。 §3.飞天拉面大神与上帝携手游玩 感谢黑格尔,他使飞天拉面大神获得了一次与上帝携手游玩的机会。这里,我们首先引述齐泽克的一段话:“如今有神论者不再鄙夷无神论者。相反他们标准的修辞转向之一就是强调,无神论者舍弃了抽象的哲学家上帝,因而与形而上学的神学家相比,更接近于真正的上帝……以这种修辞为背景,我们应该断言,拉康的下列陈述是绝对真实可信的:神学家是唯一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斯拉沃热·齐泽克《视差之见》) 实际上,我们在社会实践与生存实践当中,永远都不能直接选择有神论或无神论,因为作为一个信仰问题,这个选择本身就处于信仰的范畴之内。在这个意义上,无神论者就被指向了是渴望上帝——却又无法找到上帝之人所采取的可悲立场。对于真正的无神论者而言,是否存在上帝这个问题无关紧要。飞天拉面神教虽披着宗教的外衣,但却与现代科学站在同一战线上,发挥着为宗教祛魅的作用,用后现代的诙谐语调解构着传统宗教。进一步,这种后现代的游戏正在逐渐解释了对于真正的无神论者而言,是否存在一个上帝无关紧要。如果存在一个上帝会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那么此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神论者。对于笔者上述这个观点,我们从《飞面神经》中具体来看。 根据《飞面神经》记载,海盗莫西(原本是厨师)是最早皈依飞面神教的人。在莎莎山(Mount Salsa)山顶,飞面大神用十块石碑的形式向莫西提出了些建议,莫西本来将其称之为“诫命(Commandments)”,但由于手下的海盗们(原本也是厨子)总将其误记为“调味剂(Condiments)”,故干脆根据文意称其为“我真心希望你们不要”。又由于莫西下山时丢了两块,仅剩下传世的八块,即八条“我真心希望你们不要”(The eight “I’d Really Rather You Didn’ts”),是为飞面神教教徒的基本准则: 一、希望你们,在传道的时候,别那么自以为是,如果有人不信,那也没关系,你们的神不是虚荣好妒的神。 二、希望你们,不要以我的名义去镇压,征服,惩罚,残害别人,也不要与人为恶,我不要你们供奉。纯净度与水相关,与人无关。 三、希望你们,不要用衣服相貌言辞来区分人。与诸有情,当怀慈忍。你们应当记得:女人=某人,男人=某人,一切都是一样的。色色生生,无有差等,但是说到时尚话题,非常抱歉,只有女人和部分极有天赋的男人能得到我的点化。 四、希望你们别为难自己,也别为难你那正当年的爱人,如果违反此诫,最好有点自知之明,电视关上,出去散步。 五、希望你们没吃饱饭的时候,对冥顽不化的人,厌女的人,充满仇恨的人,不要理他,先吃,吃完再去找他们算账。 六、希望你们不要花钱给我建造奢靡之会堂/教廷/庙宇/圣寺/神龛/,你们可以把钱用来: (a)济贫扶弱 (b)治病救人 (c)好好生活,好好爱,把网费降下来点 也许我是全知全能的复杂糖质生物,但是我生性淡泊。我懂的,我是造物主。 七、希望你们,别见人就说我曾召见过你,你并非万人迷,超越自己吧,然后去爱你的同辈。 八、希望你们,喜欢皮鞭蜡烛凡士林的,别强迫你的伴侣,当然如果他/也喜欢,就去享受吧,别忘了拍照哦,另外,记得带套套,那不过是一层胶膜而已,如果我真不安好心,在上头长钉子你不也是一样。 在宗教的话语中,难道宗教教会我们的不是爱而是仇恨或争吵吗?对于真正的有神论者而言,他们是一群需要被宗教改变的人,他们需要宗教去教会他们爱与道德,使他们做出改变。这也就是康德所提到的——真正的有神论者需要的“道德的上帝”。而对于真正的无神论者而言,道德、自由之类完全建立在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交往关系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上,上帝的是否存有对他们而言确实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因为上帝不再作为任何精神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基础。这点其实最早被黑格尔——所谓的真正证明了基督教信仰的人揭示了。在飞天拉面神教这场后现代游戏当中,我们更可以深刻的体会到这点。所以,对于每个飞天拉面神教的信徒而言,哪怕我们的宇宙中有一个安放上帝的位置(正如斯蒂芬·霍金的那些科普书上所说的那样),这个伟大、全能全知的造物主既可以是飞天拉面大神,还可以是其他什么东西,但无论如何,它都也不会去报复任何一个无神论者。 2023.1.25 夜 于温州 瓯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