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空间|宋玉成:光色墨感

独立的灰喜鹊
形式|纸本水墨重彩
尺寸|60×52cm
年代|2015年
——
宋玉成
博士,198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师从花鸟画大师郭西河先生。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讲座教授。辽宁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从事美术史论教学与研究30年,出版学术著作5部以及学术论文20余万字,同时还从事策展与美术批评等艺术活动。现为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教授。

黄花红蝶
形式|纸本水墨重彩
尺寸|60×47cm
年代|2016年
——
艺术简历
1983年,作品《善诱》发表于《辽宁教育》第4期杂志。1984年作品《我爱花朵》发表于《辽宁教育》第12期杂志。1988年连环画作品《遗弃儿的悲欢》发表于《连环画报》第5期。1994年,作品《青苹果》参加全国美术作品辽宁展区展览。2003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中外美术交流史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近年来,从事水墨重彩画创作,并在中国传统花鸟画基础上出新意,致力于水墨重彩画新的探索,已取得相当的成就。2014年彩墨作品《丛林一角》被意大利华人孟雪涛收藏。2015年彩墨作品《鹤乡》被日本宫崎法子收藏。2016年彩墨作品《牵牛花下的小鸟》被日本籍华人邹丽萍收藏。2016年《百合》被一画网主编朱同先生收藏。2016年《丛林黄鹂》被辽青发展基金会李德恒先生收藏。2016年《意境百合》《飞入丛林》参加第六届中韩艺术展。

夕阳下的芦花鸡
形式|纸本水墨重彩
尺寸|60×49cm
年代|2016年

独蝶戏黄花
形式|纸本水墨重彩
尺寸| 60×48cm
年代| 2016年

鸟与花
形式|纸本水墨重彩
尺寸|60×49cm
年代| 2016年

一鹤鸣
形式|纸本水墨重彩
尺寸|60×48cm
年代| 2016年

锦鸡系列
形式|纸本水墨重彩
尺寸|60×48cm
年代|2016年

锦鸡系列
形式|纸本水墨重彩
尺寸|96×58 cm
年代|2016年

锦鸡系列
形式|纸本水墨重彩
尺寸|60×69cm
年代|2016年

溪边鸡冠
形式|纸本水墨重彩
尺寸|59×96cm
年代|2015年

百合意境
形式|纸本水墨重彩
尺寸|60×76cm
年代|2015年
——
艺术评论
"墨、色"当随时代——宋玉成的水墨重彩画 宋玉成教授的花鸟画艺术创作其实就是在向"写意"、"色彩"、"工细"之间的调和问题进行无畏的挑战。他改变了对待传统色彩的审美及应用态度,以传统色彩观为根基,探讨中国画创作在时代语境下新的转型。传统文人阶层的消失与文人思想的遗存是中国画创新的一个层面;而以皇家、平民审美为根基的,在平民时代中进行艺术创作的色彩观是从另一角度来探讨的,似乎该角度更能把握住时代的脚步。但仅以传统的色彩为创作基础还是不够的。宋玉成教授在中国传统色彩与西方光色的差异性基础上,通过写意的手法处理背景,将墨与彩加以巧妙融合、渲染背景或隐现背景形象,使背景在水、墨、色的融合与晕染中产生灵动的意蕴,制造出幻化的意境。将较高纯度的色彩尽意挥洒,使诗意般的幻想作为时间与空间的存在圆融于画面中,同时背景中"似"与"不似"的效果使得恒定的时空感被打破,自然的浑融成为存在的方式。不仅如此,宋玉成教授还发挥了互补色、对比色的表现功能,这既拉开了与传统色彩的关系,同时也拓宽了传统色彩的审美质能。这种拉开不是岭南画派融入西方式的藏头露尾,他要来次彻底的变革。那种厚重如油画般;醇厚如诗一般;深重而不失墨韵效果的色彩使得画面热烈、响亮而不失神韵。这种大胆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毛笔素描,也不是毛笔油画,而是回归中国画色彩传统,借用西方色彩的运用,将中国画色彩推向新的高峰。——李程
彩墨·光色——宋玉成的花鸟画 宋玉成的彩墨画使用的完全是传统中国画材料:毛笔、宣纸、水墨、国画颜料,而没有使用丙烯颜料之类。运用国画颜料在生宣纸上表现光色效果,难度比油画和水彩画更大,但中国画虚实浓淡、水墨氤氲的韵味也比油画和水彩画更浓。宋玉成的彩墨花鸟画仍然保留着传统中国画的用墨成分,强化画面总体的构成感,并不拘囿于"墨分五色"的传统,而是借鉴了印象派绘画的光色表现,强化色彩自身的表现力。在用笔方面他把"笔墨"概念扩延到"笔色"概念。传统写意花鸟画大多是在白底上以笔墨为主、色彩为辅,而宋玉成的彩墨画通常是在一个墨色相互渗透的底子上,用书写性笔触描绘花鸟形象,产生了灵动的"笔色"。在这个以墨托色、以色衬墨、墨色交融的世界里,凸现出画家对唐以前传统中国画的理解,尤其是领悟了敦煌壁画"色块"组合的妙处,同时蕴涵着对当代绘画形式的新探索,令人耳目一新。其作品用墨用色十分巧妙,将泼墨、泼彩、枯彩、渲染等多种方法并用,光色表现极为丰富自然。由于水墨和色彩层层叠加,画面更显得饱满、厚重,幽深的空间层次感异常明显,营造出梦幻般五彩缤纷而神秘迷人的意境。宋玉成的彩墨花鸟画探索,创造了中国画的彩墨与印象派的光色融合的新样式。给传统中国花鸟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当代中国花鸟画的出新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王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