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记38 | 《被讨厌的勇气》(上):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2022-08-14 10:13 作者:伽林公园GalenPark  | 我要投稿


很久之前读过一次《被讨厌的勇气》,但当时没读懂。最近又读了几遍,加上万维钢的总结,终于写出了一篇完整的笔记。我一开始非常怀疑书中的观点,但是读过几遍之后我慢慢能理解并且认同了。所以如果你读到了这本书的话不要急着否定,先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未来也许有一天就会生根发芽了。


书里的观点都是通过一位哲人和一位青年的对话来呈现的。哲人认为世界是简单的,人人都能获得幸福。而青年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人无法改变,而且人会为此烦恼。于是两人开始了五个晚上的对话。


书中的核心思想基于奥地利精神科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阿德勒原本是弗洛伊德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成员,但是后来两人因观点对立而导致关系破裂。于是阿德勒于20世纪初根据自己的理论创立了自己的心理学,它与希腊哲学的思想一脉相承。万维钢把里面的思想称为「强人的生活哲学」。


01 第一夜:阿德勒主张的「目的论」

青年有个朋友一直闭门不出,在家里呆了很多年。他也希望到外面去并且像个正常人一样有一份工作,但是他很恐惧。


按照弗洛伊德主张的「原因论」来说,「现在」都由「过去」所决定。于是可以做出这样的解释: 青年的朋友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因为在父母的虐待下长大,从未体会过人间真情,所以才会惧怕与人交往,以致闭门不出。


但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是「目的论」。也就是说青年的朋友并不是因为过去的种种原因而导致闭门不出的,而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恐惧情绪。


再比如,一个女孩一和陌生人说话就脸红,紧张。她说自己社恐,一直不敢和喜欢的男生表白。对这个女孩来说,害怕被拒绝,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没有勇气这件事,于是才发明了「脸红」的毛病,这样就可以说服自己「我是因为社恐才得不到爱情的」。


这就是阿德勒主张的「目的论」。乍一看这种逻辑好像跟我们的一般认知不符,但是仔细想想看的话,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青年因为「恐惧」选择了闭门不出,女孩因为「恐惧」选择了紧张脸红。我们之所以觉得不幸福甚至痛苦,都是因为我们在这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或者「痛苦」。如果没有勇气改变,就会用「如果怎样怎样,我就会幸福了」这种理由来说服自己。


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呢?


由于人的行为都是有惯性的,人们尽管觉得现状不好,但是还过得去。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未来难以预测,有可能会更糟糕。所以保持现状是一种更安全的选择。


阿德勒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没勇气改变。比如有一位年轻人虽然梦想着成为小说家,但却总是写不出作品。总觉得工作忙,时间有限,所以才写不出作品,也从没参加过比赛。一直处于「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可能再过5年10年,他会说自己不再年轻,或者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这就是没有勇气改变的例子。只要他有借口来说服自己安于现状,就不会开始写小说,就永远成为不了小说家。


02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这也是整本书的核心。


在短视频上看到优秀的人时,我们会感到自卑;在朋友圈看到别人幸福的样子,我们会心生嫉妒或者焦躁(这也是另一种自卑)。这都是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当人们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自卑感。


但是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追求进步是人类的本能。例如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会独自站立,学会说话为了与周围的人自由沟通。这都是人类追求进步的本能。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比如通过努力学习掌握某种技能)。

关键在于「与他人的比较」。


有些人会有「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比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升官」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他们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阿德勒认为这样的自卑不属于健康的自卑感,而是属于「自卑情结」。


还有一种更常见的叫做「优越情结」,就是到处跟人炫耀优越感。阿德勒认为,骄傲自大这也是自卑的体现。例如那些沉迷于过去的荣光整天只谈自己曾经的辉煌业绩的人,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他们觉得,如果不炫耀就感觉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而且这类人还会夸耀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不幸来获得成就感。并且用「你根本无法理解我的心情」来显示自己的特别。


有「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的人总想要他人的认可,总想通过跟人比较,来证明自己。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的就是不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而专门和不如自己的人比,强行给自己灌输幸福感。在阿德勒看来,这些通过比较得来获得的幸福感都不是真正的幸福,都是自欺欺人。本质上,这样的幸福感还是比出来的。


正确的做法就是不与任何人作比较。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因为只要和别人比较就会产生竞争,而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者和败者,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顺便说一句,当下比较流行的OKR工作法,也是属于和过去的自己比较。传统的KPI用来比较每个人的绩效,这其实就像班级排名一样,通过比较来评比出名次。但是每个人的基础水平都不一样,这么做其实是不公平的。用OKR工作法来和过去的自己比较,从而量化自己的进步。


03 第三夜: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只要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就不可避免地和人打交道,无论如何都逃不出人际关系这张大网。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无法做真正的自己。比如孩子把别人乱丢在地上的垃圾扔到了垃圾桶,这时候他会得到父母的表扬。下一次,他就会为了表扬才去捡垃圾。如果没有了表扬,他可能以后就不会做这样的事了。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阿德勒认为真正人与人之间应该是自由的,也就是平等且相互独立的。


1.相互独立

阿德勒认为人应该学会「课题分离」。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人们只需要负责自己的事情就好,不是自己的事儿不要插手去干涉。


例如孩子学习不好、逃学、不写作业,作为父母可能会采取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学习,上课外辅导班、请家教,甚至做不完不让吃饭,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不喜欢学习。最多就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试而已。


但学习这个事儿其实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孩子的「课题」,并不是父母的。父母虽然是监护人,但是有时候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是支配欲,口口声声说「为你着想」之类的话,实际上是为了自己。正因为察觉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正确的方法是: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全力援助,但绝不能随意插手干涉。


苦恼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可是孩子依然是独立的个人,他不会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生活。


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有可能会被别人讨厌。在这个时候也请记得课题分离,即使有人不喜欢我,那也并不是我的课题,而是别人的课题。


正所谓两句话可以解决人生中80%的烦恼,一句话是「关你P事」,另一句话「是关我P事」。


2.平等

阿德勒认为,平等就是「横向关系」。比如丈夫在负责挣钱养家,妻子家庭主妇负责照顾家庭生活,但丈夫和妻子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是「横向关系」。有的丈夫会骂家庭主妇“又不挣钱!”或者“是谁养着你呀?”之类的话,这都是些无情且错误的话。经济地位跟人的价值毫无关系,公司职员和家庭主妇只是劳动场所和任务不同,但是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此外,阿德勒还认为,批评和表扬是不平等关系的体现,是「纵向关系」。比如在马戏团挥着鞭子训练动物杂耍就属于批评教育,而手拿着食物并通过语言的赞美让其记住所教技艺就属于表扬教育。但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横向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如果想要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只用「谢谢」表达即可。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而不是评价他人,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属于评价,而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基于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04 第四夜:共同体感觉

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共同体感觉」,共同体不仅仅包家庭、学校、公司,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而我们自己只是共同体的一部分,并不是中心。


为什么人要理解自己不是共同体的中心呢?


因为过度关注自我的话,自己的言行会受到束缚。比如开会时不敢举手发音,担心提某个问题会被人笑话。或是像开头提到那个不敢表白的姑娘一样,因为过度关注自我,所以才不敢走出舒适区,对心仪的男生表白。


我有一个朋友总开玩笑地跟我说「别给自己加戏」,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不要过度关注自我。


正确的方法是要从「过度关注自我」转变为「对他人的关心」。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分别是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以及他者贡献。


1.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不是自己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这是对自己撒谎。自我接纳是指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而不是欺骗自己。而且我们一定要承认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不管我们怎么努力,我们已经只能无限趋近于完美。也就是说,从这个角度来说,实际上谁都是普通人,人要接受「普通的自己」。


但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2.他者信赖

信赖不是信用。信用是有条件的,比如去银行贷款,银行会根据我的信用去评估借我多少钱。如果我的信用只能够偿还10万,那银行只能借给我10万。而信赖是无条件的,也许会被人欺骗、利用,也要无条件地继续信赖他人(这一点就比较高级了,一般人应该很难做到)。


3.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是指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但也并不是指自我牺牲或者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这也是阿德勒认为获得幸福的方式


伙伴这个词很重要,可以理解为「共同体」中除了自己之外的另一部分。


例如,吃完晚饭餐桌上满是餐具。只有妻子在收拾餐具、洗碗、清理灶台,而家人认为理所当然。如果按常理考虑,妻子就会觉得「凭什么只有我干? 他们为什么不帮我? 」。如果妻子拥有奉献精神的话,就会把家人视为「伙伴」,也就是说,「家」对妻子来说是一个「共同体」,妻子做的事情就会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阿德勒认为,幸福就是贡献感。也就是说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就是「我对他人有用」 但是请注意,幸福是以自由为前提,如果通过达到别人的要求和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不是阿德勒认为的幸福。

05 第五夜: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人生就像旅行,重要的是沿途的风景。


很多人知道这句话,阿德勒心理学也是这么认为的。


人们总是想要强迫年轻人过「线」一样的人生。在他们看来,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的家庭,这样的轨道才是幸福的人生。但是,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线,我们不可能去过计划式的人生。


阿德勒认为,人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什么是刹那?


我认为就是活好「此时此刻」。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比如一位梦想着成为小提琴手的年轻人每次练习都只将注意力集中于眼前这一首曲子、一个小节、一个音上面,专注在「此时此刻」的练习。当无数个「此时此刻」连起来之后,可能他「不知不觉」的就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小提琴手了。即使最后没能成小提琴手,那也并不等于失败,因为他过好了「连续的刹那」。


人生就像旅行,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即使我没有到达目的地,也并非没有旅行。


人生很简单,没什么深刻的事情。认真过好每一个刹那。


06 尾巴

这本书其实很难读,由于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里面的观点只能从对话中总结以至于我读了很多遍都没能总结出整本书的结构(可能因为这是哲学)。


有人说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从30岁开始学的话,需要15年,也就是45岁的时候才能学会其中的真正道理。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阿德勒认为,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感谢你花时间读到这里。


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告知删除


学记38 | 《被讨厌的勇气》(上):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