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阿丽娜写一部“经书”:《鍼缕经》v1.0

作为究极阿丽娜厨,该整点阿丽娜厨才能整的活了。本系列将会把第八章中,阿丽娜和塔露拉的烛火谈话整理成经书的形式。提炼其精华,简化其形式,从而更好地呈现我对这段对话的最新理解(是的,之前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据我所知,佛经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序分(本经之因由),正宗分(本经之所说),以及流通分(举本经之利益)。基于各种原因,流通分就不写了。这样的话,目前基本完成第一版。
第一版还包括了树懒君的一些补充,以“注”的形式加入其中了。感谢树懒君在整理思路、翻译和解释方面的帮助。
本人文言水平有限,边写边学,其中无论是对《明日方舟》的理解、对佛经的认识、古文的遣词造句肯定有不少问题。若有能人高手愿意指点一二,抑或同好乐意互相交流,不胜感激。
同时,个人技术有限,所以欢迎有能力者以更好的形式,比如朗诵、手书等形式重新呈现。若愿赏面提一提本文链接,那便是极好的。
下面开始正文。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乌萨斯雪原无名村,与随行门生塔露拉者百五十人俱。尔时,明行足[1]未现佛身,俗名阿丽娜,布衣素裳,传道授业以教各家童子。入日[2],逢塔露拉持白袍[3]自军中返,偕行还家,炳烛,对而坐。佛持鍼缕[4]以缀袍。
[1]佛陀十号之一。佛陀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百度百科 佛陀十号】
[2]时间,即酉时。
[3]战士霜星珍视之袍。
[4]针和线。

塔子惘现分第二
尔时,塔露拉戎装卓卓,恤佛言:“阿丽娜,昔挟汝同行,实苦汝矣。”佛言:“此言差矣,塔露拉。偕行十年,无他故,唯恐君忘易目的。”“救病者于水火,为患者筑乐土,初心不敢忘。”“易[1]矣。”“善兵者行军若水,因地势而制流,因天时而制胜。敌强我弱,不易不足以战。”“诚态势万千,军行如水。水无定形,军无成势,易也。然水自高而下,矢离弦而中的,不易也。君不易者何?”
[1] 易者,变也。

鍼缕正宗分第三
佛告塔露拉:“夫不易者,眼之可见、肤之可触、耳之可闻、鼻之可嗅、舌之可尝,五觉之可感及其于心镜之像也。何以故?唯无可附会之物可以为基石[1]。”
[1]长老伊内斯曾言:“唯无可附会之物足信。附会者,苦之根、恨之源也”。
树懒君注:“伊内丝以影见众生,见诸相非相,悟己身犹在影中,即见如来。”

石疫不愈分第四
“复次,塔露拉,于意云何,君欲证病者无异于无恙者乎?”“不也,阿丽娜,种石于人非我所欲,绝病者于人亦非我所欲。”“塔露拉,于意云何,君欲证无恙者无异于病者乎?”“不也,阿丽娜。不论石疫不治,我等亦无家可归。何以故?我等于雪原上,眼之所见、肤之所触、耳之所闻、鼻之所嗅、舌之所尝,五觉及其映于心镜之像,皆不比往昔。”

命运虚妄分第五
“塔露拉,于意云何,我等命运可谓苦哉?”塔露拉白佛言:“是不可谓苦,孰可谓苦?”佛告塔露拉:“凡命运者,皆是虚妄,不足信。何以故?非命运可改也,实命运乃附会之物也,不可见、触、闻、嗅、尝。”

万象伶仃[1]分第六
“塔露拉,于意云何,若我等皆别去,君孑然一身,尚能立骑横刀否?或言事已至此,踯躅不前,目及之物皆不足以为炬?”“命运惨淡不足惧。吾从爱国者之道,自为炬火,必扫清苦暗,焚尽荆棘。”佛莞尔,塔露拉张口欲辩,然无言,若有所思。
[1]树懒君注:仙人重岳有诗偈云,“云晞万象,烟荡孤径,挹罢河汉共伶仃”,为世间万物皆孑然一身之意。

犹在影中分第七
尔时,塔露拉白佛言:“ 阿丽娜,为五觉所感及其映于心镜之像师[1],可咎否?”
佛告塔露拉:“五觉可感者,非五觉所感也。何以故?五觉所感者,相也,影也[2]。君当奉持勿忘:夫敌者,非惟可见、可战、可胜之天灾人祸也,抑亦不可见、不可战、不可胜之敌也。”
[1]军队的意思,用作动词意思为战争、打仗。
[2] 树懒君注:目视手触者,指未经扭曲之物。但人在看见摸得着之后,便会玩弄意义。而见诸相非相,悟己身犹在影中者,即见如来(指长老伊内丝)
树懒君又注:长老嵯峨于画中修行时,曾言:“中间种种,宛如过眼云烟,定睛一看,只一梳妆镜耳”,指的也是“看见摸着”之物。

静谧灯塔分第八
塔露拉白佛言:“阿丽娜,不可见、不可战、不可胜者何?”
佛告塔露拉:“若世间再无追兵监工,亦不见酷吏奸臣,有形之敌皆亡,尔时乃征之始。”“是故,不可见、不可战、不可胜之敌者,人心也,先帝也。如是乎?”“如是,然先帝乃敌之影也。”

兵戈不尽分第九
“复次,塔露拉,兵戈弓弩不尽,征无终。”“阿丽娜,然奸邪不止,兵戈不尽。”“是故持鍼缕者,持兵戈者[1],偕行万里而无悔。”
[1]刀剑断甲,针线缀袍。此白袍乃斗士霜星珍视之物。塔露拉不慎灼之,佛缀之。本经以此为喻。
树懒君注:此处与克丽斯腾-赫默,爱布拉娜-拉芙希妮,恩希欧迪斯-恩雅之关系同理。

如法受持分第十
尔时,明行足佛身已成,以千相百貌行走于赛博宇宙,渡诸界万物。一无名小童撰是经以自勉,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小童:“是经名为‘鍼缕兵戈殊途偕行无终之征’。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