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故事的人
前言‖写总结,是因为我们总要成长,总要面对自己的不足,不能任由错误的观点、做事惯性影响自己生活而不踩刹车,不能陷入自我麻痹而不自拔。道告别,不是因为被现实打到,不是因为对爱情感到失望;而是因为我对生活、爱情更有希望,所以我要告别虚拟的网络社交,回归现实,回归简单,去迎接顺其自然发生的感情。

小学‖关于自己是gay的这一身份的认知最早应从小学说起。记得那会看剧(现在也是),自己关注的永远是男主。现在来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放羊的星星里的林志颖,当时觉得他挺有魅力的。当时自己会接触到一些时尚杂志,自己也会开始关注模特身上性感部位。
初中‖初中时自己开始关注周围好看的男生。我当时表现得很明显吗?有一年春节与多年没见的初中同学聊天时直接“被出柜”,他说当时就知道我也是gay。他算是我回忆之一:初中中考需要体育加试,我那时挺胖,一千米成绩差;他每天陪我去练长跑;他也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会做饭,照顾生病的妈妈。在初中,我也接触了第一个同性网站——淡蓝网,记得自己经常在上面浏览他人分享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往往结局都挺悲伤的,大家的情绪也都蛮消极的。这个群体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我没有在意这个网站有没有交友功能,当时也没这个意识,自己只是处于一个观望的状态。
高中‖高中的主要生活是日复一日的学习(其实初中时也是了),到目前来看,在感情上高中时期仍然是最美好的时期。在这期间我经历了最纯粹的爱与被爱,我执着地喜欢一个人,也有人真诚地爱着我。尽管,我爱的人不是爱我的人。我喜欢一个男生三年,军训时我们就认识了,我是班长,后面三年他一直叫我班长。我们在一个班、一个宿舍、一个小组,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去厕所(那时应该大家都会叫上个朋友课间去厕所吧)。除了他,我的眼里再没有别人,以至于忽略了别人表达的感情。高中时开始住宿,每天的晚自习九点四十分结束,铃声一响,大家一窝蜂地跑去宿舍。有一个男生晚上经常来我宿舍给我唱歌,也会打打闹闹;有一次他问我:你是不是喜欢他?(我暗恋的那个男生)当然,这些都是我在大学后回忆时想起的,当时我没有意识到。他或许是gay或许不是,他或许喜欢我或许不喜欢我……我当时暗恋的男生呢,大学后我尝试着联系了几次,没有积极的反馈,现在几乎没了联系。说实话,挺唏嘘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毕业后他觉察到了我的问题。不过这不重要了,我们各自都在向前。这段经历之于我是很重要的,它让我知道了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这也是我后来一直在苦苦寻找的。
大学‖总的来说,大学四年我经历了个人身份认同以及恋爱体验。其实,大学之前我就很清楚的知道,我只对男生感兴趣,对于喜欢男生这个事实我是坦然接受的。大学后,我所经历的只是明确了我这是叫“同性恋”,我是“gay”。我的身份认同的过程是很顺其自然的,并没有困惑、抱怨,只是担忧过未来如何面对父母。应该是大一下吧,我通过一些交友途径,开始认识一些朋友,后面也谈了恋爱,最后都和平分手。他们都很好:善良、真诚、努力,可是为什么会分手呢,这是我要思考的。
研一‖我读研选择了成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成都对我们这一群体比较开放包容,gay又多,可能容易脱单,是不是挺可笑的?(不得不说,除此之外,成都也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城市。)这期间,我也在“积极求偶”,也跟不少人聊过,但是好像还是少了最初的那种感觉,没有发现所谓自己心仪的对象,为什么会这样?
我思考了很久……

关于“我”的认识‖大学的恋爱经历让我确定了我一直在寻找的是什么感觉。最初受1/0标签化的影响,我觉得自己应该是1。因为自己很独立,可以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也善于照顾人;很坚强,学习工作努力,觉得自己有能力照顾好对方,作对方的依靠。后来发现,我对自己认知是不全面的,亦或是说我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脆弱的一面。几个前任是0或是偏0,慢慢相处下来,我觉得越来越难受:他们在恋爱中渴望得到的呵护是我给不了的,他们的撒娇会让我措手不及,他们与朋友之间的姐妹相称、甚至叫“老公”会让我难受。其实,很多说自己是0的gay在学习、工作中都是很努力、坚强的,也能够独当一面,也能给伴侣纯粹、又真诚的爱;只是他们在爱情里的需要或者是习惯并不符合我对“兄弟情人”的感受。
我发现其实自己在有能力照顾别人、给别人依靠的同时,也渴望被照顾、希望有一个精神依靠。如此说来,定义所谓1/0反而会受其限制。它只不过是描述床上的体位关系,把他与性格、生活混为一谈有失妥当。我其实想要的是兄弟般的恋人:我们互相了解,从兄弟发展为恋人;我们既是兄弟、也是恋人;我们打闹、开得起玩笑、经得起调侃,也搞得了浪漫;我们理解并支持对方的理想,一起奋斗;我们可以给对方一个肩膀,在累的时候随时依靠。
关于网络社交‖这四年多来我用的社交软件有百度贴吧、学校表白墙、知乎、小蓝、豆瓣、B站……我最初是很抵触小蓝的,但最后妥协了。最初我一段时间面对的只有一个人;现在我发一个帖子,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可能与十几个人接触。交友效率看起来变高了,但是我变得越来越浮躁,交友留下的印记变小了,用的心更少了。“喜欢”、“爱”、“承诺”这些词汇更容易启齿,他们所蕴含的感情却变了。认识一周不到就可以说喜欢、爱,许下承诺吗?这不过是在孤独感+姣好的形象+表面呈现出来的能力的催化下,受激素驱使的动物的本能;这更多的是新鲜感,而不是维系两个人的情感;新鲜感一过,便迫不及待地去寻找另一个对象。如此一来,恶性循环,我们会迷失其中,我们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失去底线、原则,最终变成当初讨厌的自己。
我拿着帖子里列出的条条框框,像选购商品的规格一样挑选着“我想寻找的对象”。难道感情这个复杂的东西是满足了所谓这些条件就可以随之产生的吗?一个人的优秀与否是可以通过学历、工作、收入衡量的吗?我们能通过聊天看出一个人的真诚、善良吗?我反复登录交友软件,帖子删了又发、发了又删,人已经麻木了,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爱、自己爱什么。起床后、午饭时、睡觉前,我都要看看有没有新的消息;很累、真的累,又不停不下来……
关于未来‖告别标签化对自己的影响;告别无意义的网络社交;告别快餐式的交友方式;告别新鲜感、冲动支配的感情;告别过去在感情里不成熟的自己。
努力科研,毕竟“做一个科学家”仍然是我的梦想,我仍热爱科研,我要通过科研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我要继续热爱我的热爱,体悟一部电影、一首歌的感情,读一本书、赴一场旅行。我要爱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的老师,珍惜每一份感情;我要明白除了爱情,还有父母的爱、亲情、友情、师生情,我不会为了填补爱情的空白,而去刻意寻找。这样的话,即使我30+仍然单身,我也不会像十年前的自己,游走于各个社交平台“积极求偶”;更不会为了满足所谓空虚去约。其实无论是约还是快节奏交友,都是在饮鸩止渴,通过这些永远无法得到精神的满足,只会变本加厉。
关于爱情‖我仍然相信爱;我要回归爱的本质,慢下来;我希望会有一个人,我不会抱有把他发展成对象的目的;我们在工作中、兴趣爱好中、旅行中、生活中接触,相互了解、建立信任(安全感不是说出来的,信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如果我们互生情愫,我相信我们一定会相互靠近(诶,我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亲密无间了);我们直面感情的发生,真诚地沟通,考虑两个人是否决定要在一起(而不是微信上:-我们在一起吧。-好啊。)。在一起后,用心经营我们的感情,爱对方、感受被爱;不逃避矛盾,及时沟通;互相成就;让爱情、兄弟情、亲情交织在一起,我想,这样的感情变得坚不可摧。
最后,祝我、祝你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