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设定集:一号重型突击坦克

全名是“试制六十六吨特种装甲强击载具-一号重型突击坦克”
嗯,这个名字有够中二的,只能说一看就是卡莫夫的风格(笑
和之前包括东风号在内的一大堆本质上是视频企划废案再利用不同,这台车是第一个正儿八经完全为这个小说的世界观服务的详细机设
虽然鄙人到底啥时候第一次有的“我要不整台坦克出来塞小说里”这个想法已经不可考了,但就结果而言最后成品确实是做出来了这么个东西:


软件用的是坦克设计游戏《sprockets》,steam上有卖,没手机版,不支持简中,别问了(
颜值还不错……大概吧
总之,不废话了,先从机动、火力、防护三要素解析一下这台超重型坦克

机动方面:
正如正式工程代号“试制六十六吨特种装甲强击载具”所言,一号突击坦克的战斗全重达到了66.8吨,是现实中第一台坦克“Mark.1”的两倍有余——后者重量仅为28吨
与此同时,全车的尺寸去到了惊人的8.97米长(不算炮管,算炮管则有10.74米),3.76米宽、3.52米高(到车长塔顶,悬挂压低后实际高3.42米),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机械巨兽了
不仅如此,量产版本的突击坦克因为加装了车长机枪和炮塔后部的高频通信天线,全车高度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8米(只算车长机枪)/4.7米(算天线)之巨——因此“东风”号要装载量产型时必须拆掉这两样东西降低全车高度来留出安全空间,等到下船后再装回去。


至于具体动力,该车配备一台布置在车尾的由低纯魔石-水合物驱动的8缸内燃蒸汽机(这部分具体原理在36章中解释过了就不再赘述了),在作为原型车的一号车“索姆河”号上这台引擎的输出功率为1500转下850马力,但出于频繁出现引擎和传动系统过热的问题,后续的量产型为了提高稳定性在引擎上安装了限速器将输出功率限制在了550马力/970转——仅有8.23的单位功率使得量产型在铺装路面上的极速仅能达到前进20公里每小时、后退8公里每小时的水平(作为参照,原型的这两项数据分别是24和12)
当然,如果事态紧急,驾驶员也可以手动选择暂时解除发动机限速器来榨出1500转下850的马力并维持相当一段时间(按照文中表现来看至少维持三个小时以上没问题),但是如果在这种状态下强行攀爬过于陡峭的地形的话就要在冷却系统受损、传动轴折断或是引擎爆炸三种结果里任选了



火力方面:
在输出端,一号突击坦克配备了一门150毫米口径的15H1A/45电磁推进榴弹炮(编号中的15代表15cm级别口径,H代表“Howitzer”即榴弹炮,1A指该炮为同口径同分类大炮中的第一种的A型,而45的后缀代表炮身长度45倍口径,即6.75米)作为主要武器,炮口初速为530m/s,100米距离上对于垂直放置的匀质钢侵彻力为110mm,对于钢筋混凝土的侵彻力则达到了1300mm
——需要注意的是,1A型150mm榴弹炮作为一款45倍口径的大炮,530m/s的初速度其实严重偏低了(作为对照,现实中45倍径级榴弹炮的初速度一般在900m/s上下)。但鉴于该炮的应急实验性质相当浓以及在当前的基础设施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在炮管外层完成工业化的高密度魔法回路刻蚀,再加上目前也并不存在非常急迫的反装甲需求,因此从各种角度来看搭载在重装甲底盘上,对比诸如巨型魔弩之类的武器已经相当紧凑轻便而且威力大得多的1A型榴弹炮已经能称得上是令人十分满意了。
(通俗点说,与目前时间点存在的其他重型武器相比,与1A型榴弹炮同等尺寸的装备威力均远逊于此,与其威力大致等同的装备则因尺寸过大近乎只能安装在大型舰船上当作主炮使用或是当作定点炮台。不仅如此它们的射速、弹速和精度都很成问题——因此就目前来看这门电磁推进大炮确实是件性能优越的革命性装备)
该炮目前仅一种半穿甲弹可用(虽然不排除以后可能会配发专用穿甲弹或高爆榴弹),弹头重量42.5kg,内含6.5kg伽马炸药(即过充能低纯魔石粉),TNT当量达到了骇人的9.75kg——一旦炮弹击穿并且引信正确触发,这种级别的当量几乎是不折不扣的堡垒杀手
就目前来看,除开原型车上因为缺乏高精度瞄具和精确射表导致的500米开外的准度就已经下降到一个仅仅差强人意的水平以外(这个问题在量产型上得到了修正),大炮本身唯一的问题在于弹头重量过大——尽管使用雷魔法驱动的电磁炮不需要和火药炮一样使用发射药包,但42.5kg的弹头即便是配备两名装填手也只有在理想条件下将约14秒一发的极限射速维持1分钟,在此之后装填时间就近乎要翻倍了
另外,出于一些喜闻乐见的因素(指炮塔重量居高不下以及缺乏炮塔驱动设备),主炮塔的灵活性相当堪忧——水平回转速度慢到令人发指的4.5度每秒,主炮俯仰速度也仅有每秒2度。配合上简单的垂直弹簧悬挂,哪怕是最低速的行进间射击都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不过,好消息在于因为无需承受巨大的膛压,这门雷魔法驱动电磁炮的炮闩尺寸和后座距离比起同口径的火药炮来说都小了大半——再配合上布置于炮管两侧而非上下的电磁制退套筒,这巨炮的俯仰角倒是很意外地还不错:7度的俯角和18度的仰角足够适应大部分地形了。

副武器方面,原型车“索姆河”号在副炮塔上安装了一门口径20mm的2AC1A/60机炮(按照此前的命名规则,这个编号意味着“20mm,自动炮(Auto Cannon),第1型,A改型,60倍口径”)和一挺位于车体右侧机枪座上的903LB/1重机枪(基本就是一款加长枪管,换用弹箱供弹的车载版903型自动步枪,因为枪管更长的原因威力、后坐力和尺寸都比原版来得大一些)
不过出于炮塔结构问题、20mm高爆破片弹的产能低下、自动炮精度和作战效能均严重低于预期、通用后勤等考虑,在此之后的量产型将这门自动炮换成了两挺并联的903LB/1重机枪,同时车长指挥塔外还按照高射机枪的样式加装了一挺带防盾的同型号武器——尽管就目前而言几乎没有低空目标可供射击就是。


防护方面:
出于卡莫夫对于绝对性能优势的执着,一号突击坦克的防护指标变成了要能正面抵抗“焰雷”之类大威力爆炸性魔法的近距离直射——要抵抗等同于150mm榴弹级别威力的直击而不影响作战,战车装甲的绝对厚度必须足够高来避免遭受打击后装甲内部发生崩落。
因此,坦克的装甲厚度被确定为了车体正面首上120mm,炮塔正面更是高达200mm,就连炮塔侧面和车体侧面都维持了100mm和75mm的厚度——即便如此,出于对钢材质量欠佳的顾虑,正式量产型的一号突击坦克甚至进一步在车体正面披挂了备用履带板以充当附加装甲。

毫不夸张地说,67吨体重换来的简直完全过剩了的正面防护足够完全碾压包括“谢尔曼”、T-34/85和Pz.IV在内的一众二战名车。哪怕是对上“虎”式、“虎王”、“斯大林2”之类的装甲怪兽也能掰掰腕子——尽管150mm榴弹炮由于过低的炮口初速基本无法击穿它们的正面装甲,但半穿甲弹巨大的装药量带来的毁灭性威力意味着只要能先手命中,那么猛烈的冲击波几乎必定能将对手包括炮管、观瞄、履带等外部设备全数一扫而空——至于那些更轻小的坦克,重达42.5kg的弹头单纯命中就已经有足够的动能将它们的正装甲撕成两半了。

战车正面唯一的设计缺陷在于炮盾——鉴于以现有条件几乎不可能制造出200mm厚的弧形钢板,因此主炮周围的结构实际上是由内层150mm的弧形基甲和可活动的50mm防盾外层构成的。虽然以目前条件来看非常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万一炮盾遭到了大威力爆炸物的直接命中,变形的50mm外层确实有卡住高低机导致主炮难以俯仰的隐患。

好了,机动防护火力三要素介绍完了)
总结下来是虽然这车的面板数据非常暴力,小说里也说了“这车要配给帝国防卫军而不是直辖于暴风突击队”,但是考虑到那个本着力大砖飞原则叠起来的67吨体重,现实情况还是会变成如果你真的要让这车进行长距离转场的话,虽然理论上来讲帝国那些个150米级的巨型飞行船应该也能空运这东西,但是一来你需要多次加固货舱免得这肥宅直接把甲板压断了,二来是那么大的飞行船也不是想降落在哪就能降落在哪的——到头来还得求着卡莫夫麻烦他多跑几趟一次拉两台车。虽然因为东风号货舱内加装了居住区吃掉了三米多的高度导致要空运必须拆掉高射机枪和天线,但是就算这样也比不知道要开到猴年马月的自驾好太多了。
这叫一个啥
Baka!联邦技术力世界第一!!!(迫真)

嗯,再往后就是亿点点杂谈跟设计花絮啥的,想看就看吧,不想看。。。我也没办法)
总之跟开头讲的一样,在很早很早以前(应该早于我还在写康斯坦尼亚围城战的时间点)的某一天我突然有了个“诶要不要我在这故事里塞台坦克进去”的想法(不过暴风突击队的概念和想法倒是一开始就有了)
于是一通操作调整剧情大纲分析科技发展什么的之后,我意识到草,以目前小说世界观埃塞克里特帝国这个几乎到工业革命边缘的轻重工业水平,再多加一点魔法(迫真)来简化部分构造,虽然科技跨度大了点但没准真能行
再然后?我本着“要整干脆整个多炮塔机械巨兽”的想法吭哧吭哧找参考去画草稿去了,然后在一点头脑风暴以后我得到了这个:

这个阶段的一号坦克很明显能看出法国FCM F1超重型坦克和ARL-44重型坦克的影子:


大体上来讲,这时的一号坦克基本仅处在有个大致布局的状态。初步定下的部分数据是车重55-60吨左右,车体正面拥有60度(厚度大概是90mm左右)的倾斜装甲,炮塔正面则大约是150mm厚,配备一门长身管大口径榴弹炮,口径可能是120mm,也有可能是130mm或150mm。
此外,副炮塔的武装也没能确定——在这个时期我大抵考虑的是一门手动装填的45或是50mm副炮,用来当作主炮装填期间的火力补充。
在此之后,一号坦克的手稿被修改到了第二版:

第二版是改动最大的一个版本,和第一稿的根本区别在于主炮塔位置被整体前移来给发动机舱腾出更大的空间(说实话我当时都没想明白我画第一稿的时候给车体中间空那么大个位置到底想做啥),同时换装了一个拥有更长尾舱、更好防弹外形和新型炮盾的主炮塔。与此同时炮塔顶通信天线、后部挡泥板和排气管的位置也经过了改动——不过此时对于副炮该装什么依旧没头绪。
在这个阶段坦克的正面防护被加厚到了车体首上120mm,首下100mm,炮塔正面200mm的水平,并采用一门150mm主炮——相应的,预计的全重也从55-60吨膨胀到了65-70吨上下,因此发动机功率被确定为850马力左右。
而后是第三稿:

第三稿的改动变成了将车体前部一直到主炮塔座圈的部分整体性削低,通过将副炮塔放在一个更低的位置来尽量给主炮腾出俯角——因此能看出主炮塔下方的炮座相比上一稿显得更突出,储物箱尺寸也拉大了。
此外在这个阶段手动装填的45mm或是50mm副炮的想法被确定废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门40mm自动炮——这也是为什么这份线稿的副炮口有个喇叭形消焰器(正是著名的40mm博福斯自动高射炮的标志,虽然按照设定来讲雷魔法驱动的电磁炮不仅用不了制退器而且根本没有炮口焰,所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整了这么个完全没必要的玩意上去)

到了第四稿我终于意识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既然副炮塔是中置的,那第三稿里它的位置明显相当不合理——那里面是要塞一个人进去的,但是车体前部要坐一个驾驶员和一名电台员(此时暂时还没确定是否安装车体机枪),如果副炮塔位置这么靠前的话车体空间可就不够塞进三个人了。
于是小炮塔被完全重置成了一个切尖锥形的造型并整体后移,副炮也被再次更改为20mm机炮——因为40mm自动炮尺寸实在太大了。
再之后我就开始以第四稿为基础做模型了


建模第一版与草稿第四版依旧存在一部分结构差异——比如略高一点的车体和直径更大的副炮塔,侧裙板的结构以及托带轮的位置也和手稿不同。
最大的区别是此时抛弃了草稿阶段设想的类似早期炮塔虎王那样的猪鼻炮盾,而是直接采用了游戏内置的炮盾模块——一方面是做第一版建模的时候我章节应该已经推到主角团准备搞暴风突击队了,因此意识到以那个技术条件大概率搞不出来大厚度曲面铸造结构,另一方面是游戏里这个炮盾建模不仅省事而且效果也不错(
不仅如此,我认定就小说里呈现的条件而言,制造一款可靠稳定的850马力发动机基本是天方夜谭——按照设定而言,主角团这个星球虽然宜居但是此前并没有生命,所以石油煤炭什么的化石燃料别想了不存在的,要搞内燃机只能彻底推翻现实中能源体系去整新的,最后才决定使用魔石水合物这种类液体炸药当燃料(25章里引入高纯低纯不同性质魔石粉的概念也是为了这个准备的)——因此量产版本的一号突击坦克被确定只会有550马力的动力。
在此之外就是进行实战化的细节处理了,比如车顶上多了一挺高射机枪(虽然实际上并没有飞行器可以打,但因为这车没有同轴机枪所以在炮塔上架一挺意思意思)和一盏大型探照灯,车体侧面增加了备用履带和自救木(虽然我也不知道这死沉的东西真陷车了的话自救木到底有没有用),翼子板上面增设工具箱、备用负重轮和额外的外挂油箱,以及正式确定车体正面有另一杆机枪
原先草稿上车尾那根看上去是个弯天线但按我想法其实是根旗杆的玩意也被去掉了,原因没别的,游戏里做不出来旗子(
哦对,游戏里做出来这车以后才发现这东西67吨的实际重量和我估计的65-70吨基本没差——什么嘛,我猜的还挺准的嘛(


促使我搞第二版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对第一版建模不满意,还有个原因是拿来建模的sprockets这游戏一更新完了机制变动把我旧存档的火炮高低机啥的都给整坏了——开发者宁干得好啊(恼
总之,建模第二版相对第一版而言更多试图参照第四版手稿来调整车体比例——略微拉长了车体的同时稍微压低了悬挂,让车体离地间隙比先前略小了一些。不过托带轮的变动倒是个此前版本里从未出现过的设计——现在六对托带轮的位置和最前六对负重轮平齐了。
再之后,既然因为机制变动我用的游戏内默认炮盾坏掉了,我就干脆自己做了一个。

此外,因为要改动的点太多了,所以当时直接一不做二不休把原先采用游戏内置模块,实际上只是个摆设根本用不了的车体机枪和车长机枪全部改成能用的了。不仅如此,在这个时间点终于确定了量产型号将会用双联装13mm机枪替换掉20mm机炮——现实中这个决定其实更多是出于缓解后勤压力的考虑——不过这根机关炮的设定本身还是被保留下来放到原型状态的“索姆河”号上了,只不过按照量产型标准改造以后拆掉了而已。
最后就是一些相对次要一些的细节——比如一直说有但是一直又没设定图的帝国黑十字终于给刷上了,因为托带轮的位置改了所以挡泥板和翼子板上的一堆东西也调了,以及正式确立了“按照著名坦克战命名坦克”的规则:
100号“索姆河”对应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这是坦克第一次进行实战
101号“康布雷”对应1917年的康布雷战役——这是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装甲进攻
102号“斯通尼”对应1940年的斯通尼村战役——此战法国车长皮埃尔·比洛特驾驶337“厄尔”号B1 bis重型坦克单杀13台德国坦克,一战封神得名“斯通尼屠夫”
103号“普罗霍罗夫卡”对应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的普罗霍罗夫卡会战——此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遭遇战
104号“波卡基”对应1944年6月的波卡基村会战——此战是德国超级“虎”式王牌米歇尔·魏特曼的巅峰之作
实际上最开始还规划了两台按照这个规则命名的一号突击坦克:“阿拉曼”号(对应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和“阿登”号(对应1944年末的阿登反击战),不过因为后来我觉得按照我已经拟定好的大纲而言第一批次直接量产7台有点过于不切实际了,因此第一批的数量被砍到了5台,被砍掉的“阿拉曼”和“阿登”两台车也就没能拿到数字编号
惨,太惨了(
啥?你问我为啥那个索姆河的贴画是英语?
废话,我们这是无本生意纯纯用爱发电,哪可能跟隔壁《打工魔王》那样为了写小说单独发明一门语言出来(((
反正目前该说的基本都说完了
接下来是卡莫夫根据“索姆河”号在2月1号进行的测试暂时总结出来的报告,也就是38章克雷特看的那份(没错我其实把整篇报告全做出来了)——里面就有一部分之前没提到的内容和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奇怪细节,不过并不影响设定所以想看的就看个乐参考下,不想看就算了(

试制六十六吨特种装甲强击载具“一号重型突击坦克”测试备忘录——一号原型机“索姆河”号
战斗全重:66.8吨
武器配备:
15cm 15H1A/45榴弹炮x1(备弹量 30)
2cm 2AC1A/60自动炮x1(备弹量 350)
1.3cm 903LB/1重机枪x1(备弹量 1000)
发动机功率:850马力/1500RPM
最大公路时速:+24公里/-12公里
最大越野时速:+11公里/-4公里
装甲防护:
车体首上12cm/60°
车体首下10cm/60°
车体机枪射孔 15cm/垂直
车体侧面7.5cm/垂直
车体背面上半7.5cm/8.5°
车体背面下半4cm/60°
车体顶甲前部4cm/水平
车体顶甲中部2cm/水平
车体顶甲后部(发动机舱盖)2cm/6°
车体底部2cm/水平
车体裙板及挡泥板 0.5cm/水平
主炮塔正面上部20cm/7.5°
主炮塔正面下部10cm/70°
主炮塔侧面10cm/15°
主炮塔背面10cm/10°
主炮塔座圈15cm/弧形
主炮塔顶甲前部2cm/17°
主炮塔顶甲后部2cm/水平
主炮塔尾舱底甲 2cm/水平
主炮塔炮盾15cm+5cm/弧形
主炮塔车长观察塔 7.5cm/弧形
副炮塔正面15cm/25°内倾弧形
副炮塔侧面7.5cm/25°内倾弧形
副炮塔背面7.5cm/25°内倾弧形
副炮塔炮盾12cm+5cm/弧形
副炮塔顶甲4cm/水平
需要的装甲板类型(从薄至厚):
0.5cm平面——车体裙板、挡泥板
2cm平面——车体顶甲、底甲,炮塔顶甲、底甲
4cm平面——车体顶甲、背甲,副炮塔顶甲
5cm弯曲1——主炮塔防盾外层
5cm弯曲2——副炮塔防盾外层
7.5cm平面——车体侧甲、车体背甲
10cm平面——车体首下、炮塔正甲、侧甲、背甲
12cm平面——车体首上
15cm平面——车体机枪射孔
15cm弯曲1——主炮塔防盾内层
15cm弯曲2——主炮塔座圈
20cm平面——主炮塔正面
15cm/12cm/7.5cm——副炮塔(一体化铸造)
*共计13种
至高历904年2月1日 详细测试报告
优势:
+得益于低纯度魔石-水合物燃料极高的能量密度和转化效率,8缸发动机在1500转下的输出功率达到了850马力而不是计划的800,扭矩也比预期高出6%。
+垂直弹簧悬挂的表现意外的稳定。
+坦克理论上能爬上25-28°的斜坡,但这取决于土质。
+车长指挥塔的设计相当有效,车长视野比预期来得好。
+由于紧凑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布置,战斗室的内部空间相当充裕。
+45倍口径的15cm榴弹炮爽爆了。其后坐力峰值比预计值来得更平缓,且由“东风”号进行的炮口测速表明其将42.5公斤的半穿甲弹打出了530m/s,理论可以在100米距离上贯穿垂直放置的11cm匀质钢装甲(或同等距离的约130cm钢筋混凝土)——鉴于施里芬防线可能的永备工事均为沙石木类混合结构,该炮应当有能力应付任何可能的目标。
+续:一旦击穿,半穿甲弹内部的6.5kg伽马炸药(过充能低纯度魔石粉,爆炸威力等效为1.5倍质量TNT,即弹头威力等效为9.75kg TNT)大概能把任何防御工事从物理层面送上天。
+基于雷魔法和903号自动步枪部分设计的电磁制退系统表现良好。
+如果放低协同要求,7人车组的协调指挥应当不会困难到不可接受的程度。
+得益于较高的离地间隙和极强的扭矩,原型车在陷进泥地里45厘米的情况下依旧能依靠自身力量脱困。
+与化学动力火炮不同,雷魔法推进的电磁炮不需要发射药——去除大量加强结构的炮闩尺寸仅为同等口径化学炮的约45%,使得炮塔空间相当充裕。
+续:只需要装填弹头而无需发射药的特点使得装填时间被大大压缩,极限射速测试中击发5发用时1分09秒——考虑到弹头重达惊人的42.5公斤,该成绩已经相当理想了。
+技术成熟的魔石大灯相当可靠,或许可以考虑将其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心理战工具。
缺陷:
-排气方向似乎需要改变。
-坦克主炮在500米开外就已经毫无准度可言——但这并不是大炮本身的问题,而是缺乏精确射表和观瞄质量不佳导致的。
-机炮塔设计失误,中置的2cm机炮炮闩将炮塔内部分隔成了相等的两部分,但无论哪部分空间都不足,使得副炮手只能以“一个别扭的姿势”斜挤在炮塔内进行射击。
-续:与此同时,由1.3cm机枪简单放大得来的2cm机炮的射击精度也不甚理想。
-再续:因为产能不足以支撑复杂的2cm高爆弹的高消耗,仅有实心穿甲弹可用的该炮并未展现出比1.3cm重机枪更高的作战效能,因此下一步改进方案应当是使用双联装1.3cm机枪替代2cm机炮或直接拆除副炮塔并封死开口。
-重量巨大的主炮塔和主炮导致了其灵活性“极其堪忧”——方向机的最大回转速度仅为4.5度每秒,高低机为2度每秒。作为参照,副炮塔的转速则分别为18度和8度每秒——增加额外的炮塔驱动系统似乎是必要的。
-尽管省掉了发射药的部分,42.5公斤重的半穿甲弹头对于一台坦克而言还是过于沉重了,为车内进行的装填工作带来了困难——或许应当开发一种半自动辅助装填系统来弥补射速问题
-坦克的战斗全重比预期超重950kg,但似乎对于总体性能没有太多影响。
-坦克在半铺装路面的极速为24公里每小时,在泥地里则仅有11公里每小时——这意味着它无法执行快速穿插突进任务。
-续:对于目前科技水平和基础设施而言堪称耸人听闻的66.8吨战斗全重和慢速度意味着坦克在脱离“东风”号时无可救药地毫无战略机动性可言(或许最大型的专用货运飞行船有能力同时运载一到两台,但无疑需要加固结构来承受其惊人重量),因此其唯一的使用方法将被局限于提前运抵战线后方而后进行短程突破。
-再续:晨间进行的连续近四个小时大约40公里越野测试吃掉了约三分之一的燃料——因此预计野地的行程将不会高于120公里,靠自身动力进行转场可以预见地不现实。
-尽管发动机出力比预计更高,但代价是极其严重的过热倾向——解决方法有三:
1.设计一套全新的纯机械冷却系统
2.彻底重写现有冷却系统的魔法回路以期将冷却效率提高35%
3.将发动机转速限制在970转——尽管这可能会让本就不佳的机动性进一步下降到一个灾难性的水平。
-尽管不打算利用原型车进行装甲测试,但有限元分析表明鉴于钢材质量偏低,因此12cm的车体装甲可能不足以完全抵挡“焰雷”的近距离直射而不发生崩落。
-续:同时4cm的车顶装甲也有可能在炮塔正面被大威力魔法直接命中时被冲击波贯穿——解决方法是将部分顶甲增加到6cm,但这将使车重上升到68吨以上,从而对已经出现过热倾向的发动机造成更大负荷。
-再续: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在车体首上增设备用履带板充当间隙装甲,但对于车体顶甲的加厚可能需要以削减其他部位的装甲为代价来换取战斗全重的可控性。
-鉴于燃料的特殊性,发动机运作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电磁干扰,这限制了车载通讯器在某些频段上的工作,因此或许需要开发一套更新的远程通讯系统
-胶缘负重轮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实现、全金属负重轮质量不佳和悬挂行程严重偏短导致了第6、7两对负重轮出现了令人不安的磨损迹象——尽管预计不会过于影响使用,但需要密切关注以免悬挂受损。
-续:上述问题同样导致了行驶中较为剧烈的颠簸和巨大的噪音,使得时速超过3km/h的行进间射击几乎不现实。
-换挡杆的操作略显沉重,虽然没有到难以接受的程度,但依旧不甚理想。
-驾驶员视野受限,需要开发一套新的观察设备。
-传动系统被证明容易过热,需要小心使用——毫无疑问地,这将进一步限制坦克的机动性。
第一批五台0系列预量产型暂定编号与名称:
“No.100 索姆河”
“No.101 康布雷”
“No.102 斯通尼”
“No.103 普罗霍罗夫卡”
“No.104 波卡基”
备选名称:
“阿拉曼”
“阿登”

没了
嗯对,卡莫夫更偏好用厘米当单位而不是更常用的毫米(德棍实锤了)
顺带再说个离谱事
此前这台车我一直按照我第四版手稿上标着的到车长塔2.89米的高度写的剧情——也就是车体1.74米,炮塔1.15米左右——甚至连36章卡莫夫上车那一段最开始的稿子我写的都是“看上去比纳迪莎整个人还高点的车体(纳迪莎大概168)”
结果今天(指5月22号)上sprockets上面实际量了一下我的建模
。。。
为什么我做出来的这个车到车长塔会有三米五高的啊(心肺骤停
为什么这个车装上高射机枪以后会有三米八高的啊(脑溢血
关键是为什么整台车的比例看上去还没什么问题啊(心梗
麻了,连夜回去查设定集,万一这车塞不进东风号货舱里那乐子可就大了
不过好在是问题不大——东风号货舱净高六米九,主角团在上面架的生活区净高算两米五,再加上50公分的地板来铺各种支撑结构,剩下还有三米九的空间,至少没有装天线和高射机枪的原型车装进去肯定没问题
再之后又调设定说实战中这个车高三米四(因为悬挂压下去了10公分),又去改了一遍已经写好的稿子免得出bug,又补了个量产型进东风号得拆掉天线和机关枪到地方再装上的设定,可算是没造成太大问题(
嗯,总算是不需要再拿纳迪莎当车体高度计量单位了——因为现在这车体有整整两米高,什么叫机械巨兽啊(战术后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