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别称&雅称 | 「茶」那些既清且雅的名字

2023-02-18 15:09 作者:付与明年  | 我要投稿


碧霞、松风、云腴、凌霄芽、瑞草魁...... | 关于茶的奇特别称你知道多少?【摘抄/文学积累】


【茶】

 

1、「荼」(chá、tú)

“茶”的假借字或古体字,中唐以前对茶的最主要称谓。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荼,古茶也,从艹,余声,同都切。”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诸书说茶处,其字仍作荼,至唐陆羽作《茶经》,始减一画作茶。”

清·顾炎武《唐韵正》:“荼荈之荼与苦菜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

 

2、「槚」(jiǎ)

茶树的古称。

《尔雅·释木·槚》:“槚,苦荼。”

晋·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名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唐·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3、「茗」

云南地区的“茶”之土音,约在东汉时期始用于茶,为茶的雅称。

专指茶芽,或指晚收的茶叶,后泛指茶。也指用茶叶泡制、烹制或煎制的饮料。

《说文解字·艹部》:“茗,荼芽也。从草名声,莫迥切。”

《魏王花木志》:“茶,叶似栀子,可煮可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4、「蔎」(shè)

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也是茶的别称,古时四川西部对茶的俗语。

西汉·扬雄《方言论》:“蜀西南人谓茶曰蔎。”

 

5、「荈」(chá、chuǎn)

茶的别称,常与茶或茗合称。指茶的老叶,即粗茶。

唐·陆羽《茶经·五之煮》:“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唐·陆德明《经典释义·尔雅音义》:“荈、荼、茗,其实一也。”

 

6、「碧霞」

青色的云霞,多用以指隐士或神仙所居之处。也指茶。

元·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7、「不夜侯」

茶的雅号。

西晋·张华《博物志》:“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

 

8、「茶荈」

《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孙晧]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

 

9、「春风」

指茶。

宋·黄庭坚《谢送碾赐壑源拣牙》:“春风饱识大官羊,不惯腐儒汤饼肠。”

宋·陆游《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诗以谢》之三:“谁遣春风入牙颊,诗成忽带小山香。”

 

10、「涤烦子」

指茶。古人谓茶能消除烦恼,故称。

《唐国史补》:“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

唐·施肩吾逸句:“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11、「芳芽」

指香茗,即香茶。

元·徐世隆《送天倪子还泰山》:“牛膝药灵斟美酝,兔豪盏浄啜芳芽。”

 

12、「甘草」

指茶。

宋·陶谷《清异录·甘草癖》:“草中之甘,无出茶上者。宜追目陆氏为甘草癖。”

 

13、「橄榄仙」

对茶的美称。

宋·陶谷《清异录·茗荈》:“犹子彝,年十二岁。予读胡峤茶诗,爱其新奇,因令效法。近晚成篇,有云:‘生凉好唤鸡苏佛,回味宜称橄榄僊。’”

 

14、「葭萌」

茶的别称。

明·杨慎《郡国外夷考》:“《汉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

 

15、「苦口师」

指茶。

宋·陶谷《清异录·茗荈》:“皮光业最耽茗事。一日,中表请尝新柑……纔至,未顾尊罍而呼茶甚急,径进一巨瓯,题诗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众噱曰:‘此师固清高,而难以疗饥也。’”

 

16、「苦荼」

指茶。

唐·陆羽《茶经·七之事》:“《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

 

17、「酪苍头」

茶的别名。

宋·杨伯岩《臆乘·茶名》:“岂可为酪苍头,便应代酒从事。”

 

18、「酪奴」

茶的别名。北魏人不习惯饮茶,而好奶酪,戏称茶为酪奴,即酪浆的奴婢。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觉寺》:“(王)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常云: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彭城王勰谓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邾莒之食,亦有酪奴。”

 

19、「龙芽凤草」

古人对茶的喻称。

宋·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七碗徐徐撑腹了。卢家诗兴渺。”

 

20、「凌霄芽」

茶的别称。

元·杨维桢《煮茶梦记》:“铁龙道人卧石床,移二更,月微明及纸帐。梅影亦及半窗,鹤孤立不鸣。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为饮供。道人乃游心太虚……白云微消,绿衣化烟,月反明予内间,予亦悟矣。遂冥神合元,月光尚隐隐于梅花间,小芸呼曰:凌霄芽熟矣。”

 

21、「茗荈」

泛指茶。

《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三》:“令访昌祚在湖南遭变之时,亡失纲运之数,命依数偿之,给茗荈万八千斤。”

 

22、「茗柯」

指茶。

清·朱彝尊《洞仙歌·橄榄》:“更忆夜阑时,配取茗柯,消残醉,满倾坛盏。”

 

23、「瓯蚁」

瓯中的茶沫,借指茶。

《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晋王浮《神异记》:“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蚁之余,不(必)相遗也。”

 

24、「清风使」

茶的一种。

据史籍《清异录》记载,五代时期,有人称茶为清风使。

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宋·陶谷《清异录·茗荈》:“大理徐恪见贻卿信锭子茶,茶面印文曰‘玉燀膏’,一种曰‘清风使’。”

 

25、「清人树」

茶的别称。

宋·陶谷《清异录》:“伪闽甘露堂前两侏茶,郁茂婆娑,宫人呼为清人树。每春初,嫔嫱戏摘采新芽,堂中设倾筐会。”

 

26、「清友」

茶的雅称。

唐·姚合《品茗诗》:“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

 

27、「瑞草魁」

茶的美称。

唐·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异名》:“茗曰酪奴、瑞草魁。”

 

28、「森伯」

茶的别名。

宋·陶谷《清异录·茗荈》:“汤悦有《森伯颂》,盖茶也。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四肢森然。”

 

29、「山芽」

即茶。

宋·曾几《述侄饷日铸茶》:“宝胯自不乏,山芽安可无?子能来日铸,吾得具风炉。”

胯,胯茶,产于广西。

 

30、「水豹囊」

茶的别称。

宋·陶谷《清异录·水豹囊》:“豹革为囊,风神呼吸之具也。煮茶啜之,可以涤滞思而起清风,每引此义称茶为‘水豹囊’。”

 

31、「水厄」

三国魏晋以后,渐行饮茶,其初不习饮者,戏称为“水厄”。后亦指嗜茶。

《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晋司徒王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候蒙,必云:‘今日有水厄。’”

 

32、「松风」

指茶。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纸窗儿明,僧房儿雅,一椀松风啜罢,两个倾心地便说知心话。”

凌景埏校注:“松风,指茶。”

 

33、「晚甘侯」

茶的异名。

宋·陶谷《清异录·晚甘侯》:“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云:"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34、「先春」

茶的异名。

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宋·沉遘《七言赠杨乐道建茶》:“建溪石上摘先春,万里封包数数珍。”

 

35、「消毒臣」

据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期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

唐·曹邺饮茶诗:“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36、「香茗」

香茶。

唐·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37、「渲老」

茶的别称。中原方言。

清·陆廷灿《续茶经》:“《中原市语》:茶曰渲老。”

 

38、「瑶草」

茶。

《民说·物记》:“茶在中华传统养生学、医药学中,均视为珍品,古来有瑶草之称。”

《载敬堂集》:“茶,或归于瑶草,或归于嘉木,为植物中珍品。”

 

39、「叶嘉」

《叶嘉传》是苏轼以拟人化手笔为茶叶所写的一篇传记文,叶嘉实指茶叶。

 

40、「余甘氏」

茶的雅号。

宋·李郛《纬文琐语》:“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

宋·陶谷《清异录·茗荈》:“五代胡峤《饮茶诗》有云:‘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41、「玉川」「玉川子」

玉川,本为井名,在河南济源县泷水北。

唐代诗人卢仝喜饮茶,尝汲井泉煎煮,因自号“玉川子”。后世诗文中常以“玉川”“玉川子”代称茶,“玉川子”亦指嗜茶者。

宋·陆游《昼卧闻碾茶》:“玉川七盌何须尔,铜碾声中睡已无。”

宋·杨万里《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故人分送玉川子,春风来自玉皇家。”

 

42、「云膏」

指茶。

宋·辛弃疾《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

 

43、「云华」

茶的别称。

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深夜数瓯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

 

44、「云腴」

茶的别称。

唐·皮日休《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青棂子》:“味似云腴美,形如玉脑圆。”

 

【茶叶】

 

1、「茶生」

指茶的鲜叶。广东方言。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棵,谓之河南。其土沃面人勤,多业艺茶。春深时,每晨茶枯涉珠江以鬻与城,是曰河南茶。好是者或就买茶生自制。叶初摘者曰茶生。”

 

2、「愁草」

即春草,人见春草而感怀发愁,因此称春草为愁草。但此处“愁草”指茶叶。

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光色。”

 

3、「金叶」

茶叶的美称。

宋·朱敦儒《好事近·茶》:“从容言笑醉还醒,争忍便轻别。只愿主人留客,更从斟金叶。”

 

4、「冷面草」

茶叶的异称。

宋·陶谷《清异录·茗荈》:“符昭远不喜茶,曰:‘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

 

5、「离乡草」

茶叶的俗称。

清道光末年,粤商在荆莞一带大量收购红茶外销,因此四山俱种茶,山民借以为业。所制均采嫩叶在暴日中揉捻,不用火烧,雨天用炭烘干。茶商以风柳木做箱,外封加印,提上嘉名。

清同治《崇阳县志》:“茶出出则香,俗呼离乡草。”

 

6、「灵芽」

指茶叶。

唐·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宋·黄儒《品茶要录》:“前此茶事未甚兴,灵芽真笋,往往委翳消腐而人不知惜。”

 

7、「翘英」

指香醇的茶叶。

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8、「青琼」

即碧玉。喻指茶叶。

唐·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灶》:“青琼蒸后凝,緑髓炊来光。”

 

9、「霞脚」

指经煮泡后沉至杯底的茶叶。

唐·曹邺《故人寄茶》:“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10、「仙芽」

茶叶的美称。

清·胡怀琛《春日寄家兄闽中》:“海扇占春信,仙芽问武夷。”

 

11、「小草」

指茶叶。

宋·张祁《答人觅茶》:“内家新赐密云龙,只到调元六七公;赖有家山供小草,犹堪诗老荐春风。”

 

12、「一旗半枪」

指极细嫩的茶叶。

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四折:“这茶呵采的一旗半鎗,来从五岭。”

 

13、「一枪一旗」

指幼嫩的茶叶。

宋·赵佶《大观茶论·采择》:“凡茶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鎗一旗为拣芽,一鎗二旗为次之。”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盖茶味虽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谓之枪,稍敷而为叶者谓之旗。旗非所贵,不得已取一枪一旗犹可,过是则老矣。”

 

14、「雨后」

指谷雨后采制的茶叶。

《宋史·食货志下五》:“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

 

15、「玉爪」

指茶叶。

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茶芽】

 

1、「碧芽」

指翠绿色的茶芽。

清·唐孙华《试院煎茶次东坡韵》:“湘潭碧芽许同煎,武彝紫笋泼清泉。”

 

2、「茶旗」

茶的嫩叶。茶展开的芽。

唐·皮日休《奉贺鲁望秋日遣怀次韵》:“茶旗经雨展,石笋带云尖。”

 

3、「茶枪」

茶未展的嫩芽。

宋·苏轼《儋州》:“茶枪烧后出,麦浪水前空。”

 

4、「黄金牙」

指金黄色的茶芽。

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牙。”

 

5、「金芽」

泛指各种植物金色的芽,金色的茶芽,比喻茶叶极为珍贵。

唐·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6、「麦颗」

指茶芽。形似麦粒,故称。

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

 

7、「麦粒」

比喻茶芽。

宋·曾巩《尝新茶》:“麦粒收来品绝伦,葵花制出样争新。”

自注:“丁晋公《北苑新茶诗序》云:‘茶芽采时如麰麦之大者。’”

 

8、「乳茗」

芽茶。

清·姚鼐《同秦澹初等游洪恩寺》:“明朝相忆皆千里,那易僧窗啜乳茗。”

 

【时节·茶】

 

1、「火前茶」

指寒食节禁火以前采制的新茶。

唐·韩偓《己巳年正月为闽相相召却请赴沙县郊外泊船》:“数醆緑醅桑落酒,一瓯香沫火前茶。”

 

2、「柳眼茶」

指新茶。因采嫩茶叶尖制成,故以为喻。

唐·路半千《赏春》:“呼童远取溪心水,待客来煎柳眼茶。”

 

3、「青翦」

指初采的新茶。

宋·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建安太守置书角,青翦包封来海涯。”

 

4、「阳芽」

春茶。

宋·梅尧臣《王仲仪寄斗茶》:“资之石泉味,特以阳芽嫩。”

宋·周必大《茶诗》:“远向溪边寻活水,闲于竹里试阳芽。”

 

5、「早春」

指秋日所摘的茶。

明·许次舒《茶疏·采摘》:“往日无有于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

 

【品种·茶】

 

1、「蝉翼」

古代茶名,产自蜀州(今四川一带)。为极薄嫩茶叶新制上好散茶,因叶嫩薄如蝉翼而得名。

五代前蜀·毛文锡《茶谱》:“蝉翼者,其叶嫩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也。”

明·张谦德《茶经》:“蜀州之雀舌、鸟嘴、片甲、蝉翼,……其名皆着。”

 

2、「顾渚春」

指顾渚产的茶。以清明谷雨摘茶为最佳,故称。

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宋·苏轼《送刘寺丞赴馀姚》:“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

 

3、「岕茶」

茶名。产于浙江省长兴县境内的罗岕山,故名。为茶中上品。

明·袁宏道《龙井》:“岕茶叶粗大,真者每斤至二千余钱。”

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厚予之金,使往山中贩岕茶,得息颇厚。”

 

4、「老婆茶」

旧时浙江茶叶俗名。流传于宁波一带,指立夏节采制的茶。

清光绪《鄞县志·岁时》:“清明后,近山妇女结伴采茶,以谷雨前所采曰雨茶,以立夏节所采曰老婆茶。

 

5、「漏影春」

古代特制茶名。以茶为主,加以其他果物,堆塑成花卉形。

宋·陶谷《清异录·茗荈》:“漏影春,法用镂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以花身,别以荔肉叶,松石、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

 

6、「泸茶」

古茶名。泸州(今四川泸州市)产的茶的通称。

五代前蜀·毛文锡《茶谱》:“泸州之茶树,毎登树采摘茶芽,心含于口,待其展,然后置于瓢中,旋塞其窍(很快将瓢口塞上)。比归,必置于暖处。其味极佳。又有粗者,其味辛行酸,彼人云,引之疗风。通呼为泸茶。”

 

7、「茗雪」

呈青白色的茶。

宋·苏轼《虔守霍大夫监郡许朝奉见和复次前韵》:“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8、「片甲」

古代茶名,产自蜀州(今四川一带)。

五代前蜀·毛文锡《茶谱》:“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茶,芽叶相抱,如片甲也。”

 

9、「雀舌」

茶名。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茶。

唐·刘禹锡《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诗:“添炉烹雀舌,洒水浄龙须。”

 

10、「仙掌」

唐代诗人李白创作咏茶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人仙掌茶》,写名茶“仙人掌茶”,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

明·袁宏道《玉泉寺》:“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

 

11、「雪芽」

白芽茶。产于峨眉。

宋·陆游《同何元立蔡肩吾至东丁院汲泉煮茶》诗之二:“雪芽近自峨嵋得,不减红囊顾渚春。”

钱仲联校注:“《宋史》卷一八四《食货志》:‘蜀茶之细者,其品视南方已下。惟广汉之赵坡,合州之水南,峨眉之白牙,雅安之蒙顶,土人亦珍之。’”

 

12、「阳羡」

借指宜兴出产的茶。宜兴,在今江苏。秦汉时称阳羡,故名。

宋·梅尧臣《得雷太简自制蒙顶茶》:“顾渚及阳羡,又复下越茗。”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方物》:“张芸叟《画墁録》云:‘有唐茶品,以阳羡为上供,建溪、北苑未着也。

 

13、「紫琳腴」

茶名。

宋·黄庭坚《子瞻以子夏丘明见戏聊复戏答》:“喜公新赐紫琳腴,上清虚皇对久如。”

 

【团茶】

 

1、「春团」

指春季制作的团茶。

唐·薛能《谢刘相寄天柱茶》:“两串春团敌夜光,名题天柱印维扬。”

清·金农《忆茶》:“两串春团三道印,不知茶宴赴何人。”

 

2、「金饼」

茶叶饼的美称。

唐·李郢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唐·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焙》:“初能燥金饼,渐见乾琼液。”

 

3、「龙凤茶」

即龙凤团茶。泛指名茶。

宋·顾文荐《负暄杂录·建茶品第》:“本朝开宝末下南唐,太平兴国初时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清·郑燮《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书》:“此时坐水阁上,烹龙凤茶,烧夹剪香,令友人吹笛作《落梅花》一曲,真是人间仙境也。”

 

4、「龙凤团」

即龙凤团茶。

宋·苏辙《凤咮石砚铭》序:“北苑茶冠天下,岁贡龙凤团,不得凤凰山味潭水则不成。”

 

5、「龙团凤饼」

即龙凤团茶。

宋徽宗《〈大观茶论〉序》:“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婺源之品亦自此盛。”

清·梁章巨《归田琐记·品泉》:“然所谓龙团凤饼,皆须碾碎,方可入饮,非惟烦碎弗便,即茶之真味恐亦无存。”

 

6、「团圈」

指团茶。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东坡九》:“建茶絶亡贵者,仅得挂一名尔。至江南李氏时渐见贵,始有团圈之制,而造作之精,经丁晋公始大备。”

 

7、「团香」

即团茶。

宋·梅尧臣《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团香已入中都府,斗品争传太傅家。”

 

8、「研膏」

谓研磨茶叶成团。指团茶。

明·谢肇浙《五杂俎·物部三》:“宋初闽茶,北苑为之,最初造研膏,继造腊面。”

清·梁章巨《归田琐记·品茶》:“《画墁録》云:‘有唐茶品以阳羡为上供,建溪、北苑不着也。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茶。’”

 

9、「圆月」

指团茶。

宋·秦观《茶臼》:“呼奴碎圆月,搔首闻铮鏦。”

 

10、「月团」

团茶的一种。

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宋·秦观《秋日》诗之二:“月团新碾瀹花甆,饮罢呼儿课《楚词》。”

 

【茶水】

 

1、「花乳」

煎茶时水面浮起的泡沫,茶汤别称。唐宋饮茶多将团饼研末煮泡,汤面浮沫渤如乳,隐现变幻如花。

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欲知茶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跋石人。”

 

2、「隽永」

茶味至美之意,煮茶时第一泡出来的茶汤,以备曾味和止沸,有时也直接用来奉客。

唐·陆羽《茶经·五之煮》:“第一煮水沸,而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

 

3、「绿乳」

指绿茶泡出的液汁。

五代前蜀·贯休《书倪氏屋壁》:“茶烹绿乳花映帘,撑沙苦笋银纤纤。”

 

4、「茗饮」

茶汤。以茶为饮料的简说。

三国魏·张揖《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

宋·苏轼《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近世。”

 

5、「茗汁」

茶水。

北魏·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报德寺》:“[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鯽鱼羹,渴饮茗汁。”

 

6、「香乳」

茶汤的赞称。唐宋人饮茶以茶汤沫多为佳,沫白如乳。

宋·杨万里《谢符尚书惠茶启》:“远饷新茗,当自携大瓢,走汲溪泉,束涧底之散薪,燃折脚之石鼎,烹玉尘,啜香乳,以享天上故人之意。”

 

7、「雪浪」

指鲜白的茶水。

宋·黄庭坚《西江月·茶》:“已醺浮蚁嫩鹅黄,想见翻成雪浪。”

宋·黄庭坚《阮郎归·茶》:“消滞思,解尘烦,金瓯雪浪翻。”

 

8、「雪乳」

白色浓厚的浆液。指茶水。

宋·李子仪《满庭芳·有碾龙团为供求诗者作长短句报之》:“新秋初雨过,龙团细碾,雪乳浮瓯。”

宋·曹冠《朝中措·茶》:“金筯春葱击拂,花甆雪乳珍奇。”

 

9、「雪涛」

指汤色鲜白的茶水。

宋·陆游《梦游山寺焚香煮茗甚适既觉怅然以诗记之》:“毫盏雪涛驱滞思,篆盘云缕洗尘襟。”


别称&雅称 | 「茶」那些既清且雅的名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