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03|古今之变:古代和现代到底哪里不一样

2022-11-29 22:44 作者:蓬莱山陈海华  | 我要投稿

03

古今'之变:古代和现代到底哪里不一样

在导论的最后一节,我们转向现代思想的起点。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潜藏于这个起点之中。这个起点叫作“古今之变”,也就是从古代到现代发生的转变。 “古今之变”这个术语,借用了中国史学家司马迁的说法。他说自己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意思是要探究天和人之间的关系,要认清从古到今的历史变化。你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大思想家都期望能讲通重大历史变迁的关键。 我们可以把现代社会的来临看作西方历史上最近的一次“古今之变”。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关键本质的话,那就是从“自然”变成了“不自然”。 别误会,这不是说古代比现代更好。就好像人会生病是自然的,开刀做手术是不自然的,这种“不自然”能够救命,对我们大有好处。 我想和你分享三个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来理解古今之变这件事。 *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婚姻。我们经常听人开玩笑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这也意味着,还是先要有爱情,然后才需要为它修一个“坟墓”。而且玩笑归玩笑,今天我们都知道,婚姻里不能完全没有感情。 但过去可不是这样的。中世纪的法国有种“爱情法庭”,专门给贵族裁决恋爱纠纷。据说有过这么一条判决:一位贵族女性和爱人结婚以后,就可以开始找新的恋人了。因为婚姻中不存在爱情,结婚就意味着这两个人的恋爱关系结束了,可以开始新的恋爱了。 现在我们会觉得这很奇怪,但当时的观点是,婚姻的精神是责任,结婚是为了保护财产和家族延续,和爱情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有人说,爱情会败坏这种严肃的责任。 恩格斯也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表示,资产阶级的婚姻在于稳定地保留财产和人口再生产。所以我们过去总说,结婚要门当户对。到了现代,虽然这些因素也很重要,但出现了一个新的、最关键的问题:我喜不喜欢,我愿不愿意。 以前我们如果喜欢一本书、一首乐曲、一个演员,总要说出些理由来;我们要对这个领域有所了解,讲出一二三四,才能为人信服。现在简单多了,基本上说“我喜欢”三个字就已经足够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变得这么重要了呢?事实上,“我喜欢”变得如此重要,一方面包含着对个人的尊重。而对个人的尊重,则是个人解放的前提,是打破旧有等级体系的力量,是民主化的基础。 但另一方面,这种现象又会让我们困惑:无论多么伟大、崇高、优美的东西,现在只要一句“我不在乎”,好像就能否定它的价值。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有些话题只要你说“我喜欢”“我愿意”,对方似乎就无法反驳了。这种轻率的傲慢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我们做出选择的最高基准是主观意愿的话,“选择”就成了孤证。除了“我的意愿”,不存在任何同等有力的旁证。选择变得脆弱、变得不稳定。我们可能自己都无法坚信自己的选择。 于是,我们一方面处在解放的轻松与兴奋当中,另一方面又处在不确定的、没有把握的焦虑当中;一面习惯于“轻率的傲慢”,一面又常常感到惶恐和不安。 简而言之,过去我们更重视事物内在的客观价值,主观意见不能轻易动摇这种客观价值。而现在,个人主观赋予的价值变得极其重要,有时甚至能压倒其它一切标准。古今之变,这是其一。 **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思想实验,我把它简化了一下。 两个孩子在一起玩,他们开始争抢玩具中的一支笛子。如果要你来评断,你认为把笛子判给谁才算公正呢? 你可能会说,很简单,这堆玩具的主人是谁,笛子就属于谁。但是如果让亚里士多德来评判,你猜他会怎么说?他会说,谁把笛子吹得更好听,笛子就应该属于谁。 你会不会觉得亚里士多德好像跑题了:我们在讨论所有权,和好不好听有什么关系呢?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跑题,这个答案来自他的哲学观点。他相信存在一套自然秩序,在这套秩序中,“万物都有自己的目的”。笛子作为乐器存在的目的,就是奏出优美的音乐,所以谁能更好地实现笛子的目的,谁就应当成为笛子的主人。这就是“正义”。 这种“正义”是指,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确定的意义。我们应该依照这个意义行事。而这个意义是自然给定的,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欧洲过去还有人说,贵族的血液是蓝色的,现在听上去很荒谬,但过去为什么会有人听信这么荒谬的说法呢?因为人们相信贵族的血统比平民更高贵,既然如此,血液的颜色不同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 但我们现代人不太相信什么自然给定的意义了,哪有什么“天生如此”的事情呢?我们现在相信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没错,我们抛弃了自然秩序这个神话,得到了自由。 这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如果所有人都相信一个共同的神话,我们就有了关于好坏对错的共同标准。但失去了共同神话,无论是上帝也好,传统也好,天道也好,我们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在价值与价值之间很难区分高低优劣,每一种价值都有自己的道理,彼此冲突的观念,常常谁也说服不了谁。 共同的神话束缚了我们,却也让我们有了共同的准则。摆脱这个神话之后,我们有了自由,却又陷入混乱和茫然之中。 这就是古今之变的第二点,人们观念中的自然秩序被理性给打破了。 *** 现在继续说第三个故事,它说的是新秩序。 现在假设有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刚好看到我们提到过的春运,这个外星人肯定要犯糊涂了。十几亿人跑几千公里,调动那么多社会资源,就为了专门去和人吃饭聊天打麻将放鞭炮,这些事平时不能做吗? 外星人觉得很可笑,他不懂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你仔细想想,春节是传统文化,但春运不是。中国的历史有几千年了,春运也只是这几十年才有的。 春运之所以变成一种“新传统”,是因为现在太多人在外地工作,春节时会大规模返乡。而离开故乡到外地工作和生活,在以前是不自然的,有违传统的。 这种新传统的出现,是因为现代化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组织方式。以前我们与熟人合作,这很自然。但后来出现了效率更高的方法,大量劳动力被汇聚起来集中生产。于是有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人们开始聚集到城市中,和陌生人广泛地合作。 自然的秩序被打破了,我们建立起了理性的新秩序,这就是古今之变的第三点。 现代工商业因此而发展,但新的问题出现了。理性计算的逻辑会一直向前推进,导向一些我们不喜欢的后果,比如“工作996,生病ICU”,人变成了工业链条上可磨损的零件。 个人主观价值绝对提升,自然秩序被打破,理性秩序建立,这些都是古今之变的一部分。简单地说,古今之变,就是自然变成了不自然。 这并不是说客观世界从自然变成了不自然,而是说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改变了。古代人相信有一个外在于人的自然秩序,这个秩序有它自身的目的和意义。但现在我们不再相信有什么上天注定的意义,我们相信意义是由人赋予的。 以上这三个故事呈现了古今之变的缩影。 古今之变的思想动力

可是,这些重要的转变为什么会发生?促发这种变迁的动力是什么呢? 上一节提到过,历史上的古今之变,是在一系列社会事件的演化中逐渐展开的,包括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等等。 但在本书中,我想和你探讨的是这些社会事件背后的思想。 推动古今之变的主要思想动力是“理性”的观念,更确切地说,是启蒙运动主张的理性主义。可以说,启蒙理性主义就是现代社会在思想层面上的发动机,这股巨大的力量推动着现代变革,而转变的结果又反过来强化了启蒙理性主义的主导地位,成为支配现代世界的思想观念。 那么什么是启蒙理性主义?你当然知道欧洲的启蒙运动,也大致了解现代文明的核心就是理性主义。这有什么可讲的呢?但你想过没有,我们说“现代文明是理性主导的”,这种说法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难道古代文明没有理性吗?难道古代人生活在一个疯狂的世界中吗?并非如此。 你首先要意识到,一般谈论的理性和这里所说的“启蒙理性主义”有相当大的区别。古代社会当然也重视理性,但古代同时也注重人的其它各种能力,包括信念、情感、感受、直觉、冥想、猜测和灵感等。理性与人类其它的能力处在比较平衡的相互联系之中。只有到了欧洲的启蒙时代,西方社会才把理性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理性成为划分“光明”与“黑暗”的决定性标准。 这里让我们做稍微深入些的学理分析,谈谈“启蒙”这个词的含义。 启蒙的英语单词是“Enlightenment”,其中的词根“light”是光的意思“lighten”就是光照,“enlighten”就是赋予光明。启蒙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赋予光明。把理性视为光明,是启蒙理性主义的特征。但这种思想不是突然来临的,它早在西方文明的源头,也就是古希腊哲学中就埋下了伏笔。 你肯定听说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的那个“洞穴寓言”:从小就被禁锢在黑暗中的奴隶,有一天终于走出了洞穴,第一次看到了太阳,才知道洞穴中的一切原来只是虚假的幻影,阳光照耀下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太阳代表了理性,让现了最高的真善美。这个洞是西方“启蒙思想最初的原型。 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传承,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达到了巅峰,发展为现代的启蒙理性主义。当时,德国的大哲学家康德说过,启蒙运动的口号就是大胆地“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摆脱蒙昧的“不成熟状态”。他还主张,启蒙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就是用理性来检查以往未经反思的信念,无论是神圣的上帝,还是威严的法律,都要接受理性的检验。他说:“只有经得起理性的自由、公开检查的东西才能博得理性的尊敬”。 因此,启蒙就是用理性的光芒打破黑暗,让人摆脱非理性的蒙昧,走向成熟。理性成为区分真理与蒙昧的决定性标准,成了衡量一切的准绳;理性甚至取代了神的位置,具有近乎上帝一般的神圣地位。这是启蒙理性主义的确切含义。在思想层面上可以说,启蒙理性主义是西方古今之变的核心。 古今之变后的两个观念转变

古今之变带来了两个基本观念的转变:一个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它指的是人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另一个是“个人主义的转变”,它是指人看待自己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或者说人的“自我理解”的转变。这两种观念转变构成了现代思想的概念性框架。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观念转变。 你可能会问,古代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古代人有一种整体性的宇宙观,把人类看作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很接近中国人说的“天人合一”的观念。那么,现代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了什么转变呢?就是把人类与自然分离开来,人类从整体的宇宙中脱离出来,变成了与自然世界相对的“人类主体”,这在思想史上被称为“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向”。 要注意,这种转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人类总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在物理意义上,我们当然不可能脱离地球这个自然世界。但在观念上,人类可以用不同视角来看待自然世界。 古代人的视角是什么呢?打个比方,人们常说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那么古代人的视角就很像是“胎儿”的视角,是在母亲的子宫内部来看母亲,看待自然世界。现代人呢?当然也是大自然的孩子,但已经是分娩之后的孩子,不仅离开了母亲的子宫,而且长大成人,可以站在母亲的对面来看待自然世界。在观念上,现代人可以想象自己站在自然世界之外,用一种面对面的视角来考察自然世界。你肯定猜到了,这个观察的视角就是现代科学的视角。 在科学研究中,人类是考察者,是主体,是英文中的“subject”,而自然世界成为我们考察的对象,是客体,对象和客体的英文都是“object”。人类身处自然之中,但在科学主导的思想观念中,人类从自然之中脱离出来,站在了自然世界的对面,形成了面对面的关系,而且人类处在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自然处在消极被动的客体位置,人类与自然变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这带来了一系列的重要后果——人类开始探索自然,发现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最后人类征服了自然,成为自然世界的主人——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的意思。这种转向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扩张,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商业利益。这些都是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但在另一面,对自然世界的利用与征服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灾难,这是现代性危机的一个重要议题。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观念转变。 古代人看自己的方式是群体性的,个人与群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你可能常听人说,中国文明是集体主义的,西方文明是个人主义的,这是错误的俗见。古代的西方文明同样是群体优先的,个人首先是群体的一部分。而现代人看待自己的方式,是把个人与群体分离开来,个人从传统的、非常牢固的社群关系中脱离出来,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的个体。这在思想史上被称为“个人主义的转向”。 这个转向也是观念性的。个人当然永远生活在群体关系之中,人不能脱离社会,变成与世隔绝的孤立个体。但是,古今之变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人口的流动,对个体的直接影响就是,你不是被绑定在某个特定的群体之中过完这一生的。在古代社会中,大部分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群之中。因此,你根本不能想象,离开这个社群你自己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因为你的物质生活依赖这个群体的供给,你的精神生活也是亲朋好友邻居塑造的。在这种处境中,个人深深地嵌入在社群之中,“个人主义”的观念是匪夷所思的。 但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到陌生的地方工作和生活。个人依然离不开社群,但总是可以离开任何一个特定的社群。于是,你会发现,那种无法离开的所谓“血肉相连”的有机共同体是一个神话,只有你和你自己才是血肉相连的。个人的重要性和优先性就突显出来。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脱离任何一个群体,进入别的群体。这就是“个人主义的转向”。 这种转向带来了传统社会难以想象的个人自由,生活变得多样而丰富,这是现代性的主要成就。但个人主义的自由也是有代价的,因为个人失去了与一个特定群体的久远、厚重和牢固的纽带关系,这带来了孤独感、漂泊感和乡愁。这也是现代性困境的一部分。 最后我们来总结这一节的要点。我们首先用三个故事来展示古今之变的主要特征,就是原本“自然的”后来变成了“不自然”。紧接着,我们讲解了古今之变在思想层面的动力及其后果,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与两个观念。启蒙理性主义是现代转变的思想核心,它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它也是造成两种转向的思想动力。人类中心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现代思想的基本特征,这是现代性的成就,但这两个观念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造成了现代性的困境。 第一个改变和挑战与个人生活的意义有关。如果人们不再相信神、不再相信传统、不再相信天道,那么该信仰什么呢?换句话说,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用理性去回答这个问题,会发现非常困难,甚至无能为力,所以我们时常感到焦虑和空虚。我们该怎么面对这些精神困境呢?怎么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理由?这是一个难题。 第二个改变和挑战是社会生活的秩序。在以理性为基础的新秩序中,自然等级已经被瓦解,我们相信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那么谁应当来统治谁呢?这时候统治和服从都需要理由,那么这个理由经得起理性的质疑和讨论吗?社会秩序就建立在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之中。这是另一个难题。 这两个大的难题,是现代思想所面临的问题,也是现代性问题。我想在这本书中与你一起探索,思想家们对上述问题做出了什么样的思考和回应。 下一节我们正式启程,进入第一章,首先要拜访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我看来,他的思考标志着现代思想的成年。 思考题 传统社会中“自然的”事情,现在变得“不自然”了,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在这个变化背后有什么观念转变呢?

《西方现代思想讲义》03|古今之变:古代和现代到底哪里不一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