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之楔:美国冷战前两栖登陆艇与载具发展史 上一

即便是特洛伊木马也需要出口。

前注:此文章直接翻译自诺曼·弗里德曼(Norman Friedman)所著的《美国两栖舰船与登陆艇设计史》(U.S. Amphibious Ships and Craft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并由本人自行搜集和navsource.org提供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润色。侵删。

上一 早期人员登陆艇与坡道登陆艇
美国的第一种专业登陆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为亨德森号运兵舰(USS Henderson,Transport No. 1,1920年7月改为AP-1,1943年10月改为慷慨号医院舰,USS Bountiful,AH-9)专门设计的无动力火炮驳船(平底船)。舰上的突击部队或占领部队会通过动力登陆艇登陆,而火炮则将装载在无动力火炮驳船上,并由同样的登陆艇拖曳上岸。当驳船被拖到靠近海滩的位置之后,驳船将被岸上的绞盘拖动到冲滩位置。火炮或者牵引工具(牲畜或者牵引车)将可以通过坡道离开驳船。这些驳船的运作需要平静的天气。2艘这样的钢制驳船为亨德森号所建造,其尺寸为22×14英尺(约6.7×4.3米),全重12000磅(约5.4吨),可以运载18000磅(约8.2吨)的荷载。1922年2月,第三艘带有空气舱的无动力驳船在帕里斯岛(Parris Island)的海军陆战队基地建成,其尺寸为41×11英尺5英寸×35.5英寸(约12.5×3.5×0.9米)(满载),深度为6英尺(约1.8米),满载重量31500磅(约14.3吨),可以运载103人或12吨货物。亨德森号运兵舰的小艇起重机可以吊起45000磅(约20.4吨)的重量,与之相比一般额定重量为20吨的战列舰小艇起重机可以吊起43000磅(约19.5吨)的小艇。海军的补给舰则一般配有10吨吊臂。
亨德森号的驳船无法运载美军在一战期间新采用的法制(后仿制)155毫米加农炮,其重量为28800磅(约13.1吨)。这种炮必须在完全组装的状态下登陆,而它的牵引车的重量就已经有21500磅(约9.8吨)了。作为临时解决方案,1922年,负责占领前进基地的控制部队(Control Force)指挥官让波士顿海军工厂(Boston Navy Yard)将2艘汽艇组装在一起,并在上方安装一个平台,成为一种双体登陆艇。其可以在必要时加装50加仑(约189升)的汽油桶以增加浮力。尽管它的机动性测试成功了,但是它对于绝大部分舰船的吊臂来说都实在太大了——除了战列舰的小艇起重机。这似乎意味着海军的战列舰将被用于运载登陆部队的火炮和驳船。然而在1922年8月,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OpNav)的战争计划部宣布下一版战争文件夹——在动员令下达时将发布的命令——中将为紧急征用的运兵舰提供吊臂,起重机和为必要的驳船准备的存储空间——海军现存的运兵舰需要进行改装才能提供这样的能力。海军作战部长(Chief of Naval Operation,CNO)指出,一艘常规的货轮在经过压载之后可以向一侧倾斜以将船上的驳船送进水中。这一方法在二战期间被重新发明,坦克登陆舰(Landing Ship Tank,LST)会利用这种方法将其甲板上的大型坦克登陆艇(Landing Craft Tank,LCT)送入水中。
为了长久起见,指挥控制部队的海军少将拉尔夫·厄尔(Ralph Earle)想要海军建造维修局(Bureau of Construction and Repair,C&R)同时设计一种新的火炮驳船和一种能够防御机枪射击的人员登陆艇。人员登陆艇先被建造维修局研发了出来。它是一种海上装甲人员运载艇,由0.25英寸(约6.4毫米)的防弹钢板所覆盖。为了从运兵舰和战列舰上吊出,其最大重量被设定为35000磅(约15.9吨),并且它将分段建造以被拆解运输。除了部队之外,它还将运载75毫米中型野战炮,其上岸之后马上就可以使用。最后的成果,“甲壳虫”(Beetle)艇,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了英国的更大同类“甲壳虫”艇(另外英国称其为X驳船,X-Lighter)启发的,这么叫是因为它们通体被涂成黑色,并且它们用来升起坡道的小柱看起来很像昆虫的触角。它们在加里波利(Galipoli)战役的后期阶段中被英军使用过。海军部长(Secretary of the Navy)在1923年10月批准了这些登陆艇的建造。
50英尺(约15.2米)的连级甲壳虫艇实际上比要求的22吨重量要更重。1924年3月的两栖行动演习中,部队通过前方的大型舱口和艏部坡道离开登陆艇。其每侧有3个铰链舱口的舱盖覆盖了全艇三分之二的长度,并且艉部有一个大开口,有一个控制登陆艇的驾驶舱。其航速为12节,动力为差不多安装在中央部分的125马力哈尔-斯科特(Hall-Scott)汽油发动机。其设计运载能力为110人(另外在平静天气下为125人,恶劣天气下为75人)。1924年的一次测试中,一门75毫米野战炮被甲壳虫艇所运载,并通过艏部坡道登陆。根据乘坐在艇上的一名海军陆战队军官的说法,它在平静的水面上运作完美,但是在恶劣条件下它有横摇并且会“拍打”波峰的倾向,并且它的稳心高度(GM)实在太小了。军官们对它都很热心:在登陆艇冲上库莱布拉岛(Culebra)的海滩时,部队不涉水的快速登陆了——而其他乘坐汽艇登陆的人不得不在齐腰深的水中向岸上迈进。根据演习的正式报告,甲壳虫艇在平静的水面上有明显的倾斜倾向,很明显它不适合在恶劣海况中使用。其动力轴和螺旋桨的高度高到当登陆艇横摇时一边没入水中而另一边离开水面,导致登陆艇出现危险的偏航。另外,中央部分的发动机和燃油也占用了太大空间。

建造维修局在1925年5月发出了一份改进的草图设计,被称作“A驳船”(Barge A),而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则建议建造一艘以进行测试。三艘中的第一艘在1926年被订购,1928年完工。因为新的驳船不再需要运载75毫米野战炮,它的舱盖高度变得更低,以减少顶部重量,改善适航性。其发动机(4缸,原先6缸)被移动到艉部,螺旋桨的深度也更深,并被尾鳍所保护。这些尺寸50×13英尺(约15.2×4米)的登陆艇拥有防御轻武器的防护,并且可以装上机枪或者37毫米炮。它们在10节航速上可以运载120人。其重量约为42500磅(约19.3吨),这超出了通常起重机的能力,因此它们没有进一步投入生产。其中一艘在1930年代中期进行了冲浪测试。

新登陆艇的装甲不能防御大于轻机枪口径(比如0.30口径7.62毫米)的武器。当其中一艘在前往演习的途中进水沉没时,第三个设计缺陷出现了:盖顶舱盖会将水留在舱内,因此任何进水都可能是致命的。然而在最迟1938-39年间,当海军陆战队的理想运兵舰的参数正在计划出来时,他们的排级登陆艇的概念很显然是从甲壳虫艇衍生出来的。

在1925年7月重新审查A驳船的图纸时,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战争计划部辩称远征部队只能携带几艘这样的驳船。他们需要可以更广泛分发的更小的登陆艇。战争计划部提议了一种携带50-70人的钢制艇,带有可以拆除的轻型过顶防护,可以拖曳一艘火炮驳船。次年,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检查了那些有可能在战时被征用为运兵舰的商船之后,得出了驳船不应超过12吨重的结论——之后限制被设定在了25000磅(约11.3吨)上。1926年3月,建造维修局提供了一个23000磅(约10.4吨)重,40英尺长(约12.2米)(宽度9英尺,约2.7米)的驳船方案。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建议将它扩大到42×10英尺(约12.8×3米),重量25000磅,以再容纳15到20人。这种驳船似乎没有被建造过。
厄尔想要一种自行推进的火炮驳船,但建造维修局对此表示反对——海军陆战队已经同意了火炮运载艇可以被拖曳近岸然后用绞盘拉到冲滩位置。直到陆战队从他们的登陆艇中登陆并占领滩头之前,重型火炮都没有必要登陆。研究的最终成果,B驳船(Lighter B),或称APB,其尺寸为45×15.5英尺(约13.7×4.7米),重38100磅(约17.3吨),最大吃水2英尺(约0.6米),后部吃水1英尺2英寸(约0.36米),于1927年在诺福克海军工厂(Norfolk Navy Yard)建成。遗憾的是,B驳船对几乎所有船的起重机来说都太重了,它也无法运载陆战队的下一代重型火炮,海军的6英寸(152毫米)炮,其重量为35700磅(约16.2吨)——原先的155毫米加农炮只有26000磅(约11.8吨)。1934年,海军陆战队要求制造一种新的登陆艇,而建造维修局很快建造了试验型C驳船。
火炮驳船的参数被整合进了美国海军的早期攻击运兵舰(Attack Transport,APA)中,先前已有提到。它们因为比动力驳船更便宜而具有宝贵的价值,并且更容易制造。但是,几次战前的演习证明了它们的战术价值很小。比如,2艘参加了1940年2月演习的驳船主要用于运载纯净水,而不是武器装备(很快LCM机械化登陆艇就被改装以用于这一任务)。冲浪艇很难拖曳它们——结果很多艇都因为拖曳火炮驳船出现了离合器故障问题。然而它们仍然被少量建造。火炮驳船没有在二战中被使用过。





此时,对经费紧张的美国海军来说,唯一能进行大规模战时扩充的计划的方法就是动员民用资源。1928年5月,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发出了一份选择民用舰艇的指导文件。其中,改装A型部队驳船(Converted Troop Barge Type A,Converted Troop Barge Powered,XAPP)的甲板和甲板室都会被剥离,以容纳至少40名部队。它将可能长至50英尺,吃水深到4英尺(约1.2米),船体也将被加强以允许冲滩搁浅。这些驳船在面对敌方部队时将运输部队到远至8英里(约13千米)的距离,其行动半径将为40英里(约64千米)。它将在船艏安装1至3挺0.30口径机枪。这些参数与二战的登陆艇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动员计划也假设了驳船的可用数量不足,因此大量部队将乘坐由改装B型部队驳船(Converted Troop Barge Type B,Converted Troop Barge Tug,XAPT)拖曳的舰载艇,其航程与限制吃水与A型相似,并有2挺机枪作为武装。因为B型驳船主要作为拖船使用,因此它的甲板和甲板室并不需要被移除。两种驳船都在1929年将在橙色战争计划(War Plan Orange)中被动员的民用舰艇清单中出现了。最迟在1940年,APP的前缀被指定给了特别建造的人员登陆艇,但很快事实就很明显了——真正适合这个前缀的登陆艇并不存在。民用艇的螺旋桨都没有防护措施,并且它们通常都没有经过加强以被吊起。它们必须被移除的甲板是它们的结构强度的一部分,它们纷乱复杂的发动机型号将会变成维护人员的噩梦,而且它们的各种随机的大小会让存放变得很困难。跟部队运载艇一样,动员计划也要求制造一种改装火炮驳船(Converted Artillery Barge,XAPB),据推测将有自身动力,用于在面对敌方部队时运载野战炮和牵引车登陆。
到了1932年,海军陆战队已经不再想要像A型驳船这样的大型登陆艇了,因为上面的部队会挤成一团离开登陆艇,而外面就是敌方的机枪。但是有一个问题——运兵舰只能运载一定数量的登陆艇,而在1930年代期间海军陆战队的新两栖作战学说要求所有的战斗部队都要单程一次性全部登陆上岸。另外,运兵舰应当尽可能的运载所有她们所需要的登陆艇和驳船。这一点在使用标准舰载艇时是可行的,但是在使用1930年代末研发的更小的冲浪艇时是不可行的。因此1938年陆战队想象中的理想运兵舰将可能运载最多5艘驳船(坦克或火炮),加上36艘30英尺,7艘40英尺和7艘50英尺摩托艇,提供1876名部队的运力。最小载力为5艘驳船,18艘30英尺,7艘40英尺和7艘50英尺摩托艇,提供1498名部队运力。这就是为什么理想运兵舰的计划中通常除了冲浪艇之外还会包括一定数量的舰载艇。
在大萧条时期,任何特种两栖舰艇看来都有些太昂贵了。因此,海军作战部长在1936年7月建议制造一种可以两用的拖曳式驳船:在海军基地中执行通常货物运载任务,而在战时运载坦克或重型火炮。海军船厂船坞局(Bureau of Yards and Docks)设计了一种50000磅(约22.7吨)重,尺寸50×17.5英尺(约15.2×5.3米)的驳船,其可以运载95000磅(约43.1吨)的载荷。尽管海军陆战队很不情愿接受这种货物驳船,1936年9月,区域舰艇委员会(District Craft Board)建议建造一艘,作为紧急措施。这艘驳船似乎没有参加过战前的演习,尽管有一次海军陆战队确实使用了一艘无动力的500吨驳船用来运输坦克,而且他们确实也考虑过使用改装的运煤驳船。
就1936年来说,海军陆战队当时对船厂船坞局正在研发的浮动浮桥更感兴趣。用浮桥拼起的渡船可以用来登陆重型装备,但在当时海军陆战队认为在海上组装这样的渡船实在太困难了。然而,这些浮桥在二战期间出色的完成了这样的任务(先前登陆舰部分已有提到,即“犀牛”渡船)。
为了将轻型火炮和战斗拖曳设备卸载到岸上,美国海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联合研发了“A”艇设备(Boat Rig A),一种艏部有坡道的安装在50英尺摩托艇上的平台。它重4700磅(约2.1吨),并且可以在30分钟之内安装完毕。艇台在1932年的第4号大联合演习(Grand Joint Exercise No.4)期间成功地进行了测试。不幸的是,上面的载荷重心很高,导致摩托艇变得不稳定。坡道是被拆卸分装的——摩托艇冲滩之后它将需要8个人用10分钟架设起来。在1938年的第4次舰队登陆演习期间,海军陆战队尝试了一种更复杂的发明,被称作“铁马”(Iron Horse),在匡蒂科(Quantico)建造。一旦坡道被架起,它的内侧端将被挂入“铁马”中,“铁马”的脚将让坡道在水中立住。摩托艇可以离开并去运载更多载具,而坡道本身将留在海滩上,因此当摩托艇携带车辆登陆时,“铁马”省下了可观的用于拆装坡道的时间。“铁马”被美国人认为是一次成功。1940年8月时,有10套艇设备和6套艇坡道存在于军队中,并且还有另外10套艇设备和5套坡道已经被订购,计划在大约12月1日交付。海军扩张计划中还包括了40套设备和20套坡道。


1934年3月,海军陆战队提议开展一个研发可以穿越波浪的特种艇的计划。为了最小化第一波突击波的损失,他们想要他们称之为X艇(X-Boat)的登陆艇每艘只运载一个步兵班(12人),加上6名船员(1名军官,2名炮手,1名装填手,1名艇长,1名甲板员)。测试证明了步兵班将在攻击位置上冲滩,因此他们的前进不会因为等待邻近的步兵班进入位置而拖延(比如乘坐大型登陆艇时)。X艇需要迅速接近海滩,因此它的速度被设定为15节。其武装配置将为4挺0.30口径机枪,成对安装在飞机机枪座上(最终状态下有些艇可能带有迫击炮),并且将会拥有防御轻武器射击的装甲。之后波次的登陆艇将会运载更多部队。一种伴随的略大的登陆艇,称为Y艇(Y-Boat),将运载一个分队(2个步兵班和分队队长)。在一次营级登陆中,第一波将包括13艘X艇,第二波包括13艘Y艇,而后续的波次将为标准的海军舰载艇。
在大约同一时间,海军陆战队装备委员会(Marine Equipment Board)来了一位客人——安德鲁·杰克逊·希金斯(Andrew Jackson Higgins),他是来向海军陆战队推销他的“尤里卡”(Eureka)艇的。这是一种快速的20节浅吃水V形底艇,是他在1926年专门为了需要在河道支流中旅行的伐木工和毛皮猎人设计的。英国历史学家后来宣称希金斯的艇是为了走私贩和私酒贩设计的。因为它拥有硬木勺形艏,它可以轻易跨越路易斯安纳(Louisiana)河道中常见的河坝和沉底木,同时它也可以轻易地冲滩。一个尾鳍保护着它的螺旋桨和舵。因为有这些特征,“尤里卡”已经满足了海军陆战队设想的冲滩条件。尽管海军陆战队对它很有兴趣,但此时他们没钱。
海军陆战队在“对1937年财年情况的估计”中详尽地阐述了他们的计划。这份估计是1935年准备的,有1935年10月提交的细节作为基础。计划要求制造60艘X艇,60艘Y艇(X艇可以存放在里面),15艘动力驳船,6艘火炮驳船,12套艇坡道和24套艇设备。
在海军陆战队的暂定登陆部队指南中,他们提到快速救援艇可能会在侦查和“其它特种用途”中派上用场,所谓的“特种用途”大概是指欺骗任务。在二战期间,艇体类似于PT(Patrol Torpedo Boat)巡逻鱼雷艇的63英尺(约19.2米)快速救援艇,被称为“滩头工作组”(Beachjumper)的特种欺骗小队所使用。
建造维修局与工程局(Bureau of Engineering,BuEng)制出了一种30英尺柴油动力登陆艇的参数,它是X艇和Y艇的融合版,可以运载18-21名陆战队士兵。柴油发动机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运兵舰和登陆艇艇员面对的火灾风险,但此时暂时只有汽油发动机才能结合大马力和小尺寸。30英尺的长度是基于一般舰上艇吊臂的空间设定的。迅速将商船改为运兵舰的希望很大程度上将要依靠这样的标准化设定。然而,建造维修局的改装计划经常把舰载艇存放在货物吊臂底下的甲板。为了能让舰载艇叠两层存放,建造维修局想要所有高于甲板的突出部分都可以拆卸。基于这一基础,改装乘运兵舰的商船可以携带16-18艘艇,可以在第一波中将舰上大约四分之一的陆战队士兵登陆。
1935年5月,建造维修局设想了一种浅吃水海橇式登陆艇——海橇艇经常被认为是快速攻击艇的典型特征。计划要求使用下一年(即1936年财年)的拨款购买1到2艘海橇艇用于冲浪测试。1936年财年计划还包括了为将运输后续波次部队的标准舰载艇提供的外侧马达发动机。这一想法被讨论了几年,但是由于缺乏经费的原因没有进行测试。
次年,海军开始向外界招标原型浅吃水登陆艇,即海军供应会计局(Bureau of Supplies and Accounts,BuS&A)第6151号招标。目前还不知道海军是何时或者为什么决定把目光放在海橇艇以外的艇上的。希金斯没有参加竞标,尽管很显然他收到了招标要求。海军购买了5艘艇:由红岸游艇公司(Red Bank Yacht Corporation)制造的一艘32英尺(约9.8米)艇,称为“红岸”(Red Bank);一艘由休伯特·S·约翰逊(Hubert S. Johnson)制造的32英尺7英寸(约10米)艇,称为“湾头”(Bay Head);一艘由格林波特盆景与建造公司(Greenport Basin and Construction Corporation)制造的33英尺2英寸(约10.1米)海橇艇;一艘由弗里波特角船厂(Freeport Point Shipyard)制造的32英尺艇,称为“弗里波特”(Freeport),以及一艘由韦林小艇与艇吊臂公司(Welin Boat and Davit Corporation)——其为大型救生艇制造商——所制造的改版捕鲸艇。“红岸”号,“湾头”号和弗里波特艇都是改版传统渔船设计,建造维修局希望这种设计能在浅水区里表现良好。这些艇都于1936年秋在新泽西(New Jersey)的五月角(Cape May)进行了测试,之后被海运到了费城海军工厂(Philadelphia Navy Yard),进行了改正一些缺陷的改装,然后于1937年春的第3次舰队登陆演习期间重新进行了测试。
先前海军青睐的海橇艇在以高速冲入迎头浪时会遭受猛烈的震荡。改版渔船(“海艑艇”,Sea Skiff)的性能明显超越了标准舰载艇,表现最好的是红岸艇。它的主要缺陷是干舷太大了。建造维修局将红岸公司的设计改为30英尺8英寸(约9.3米)艇,并于1937年2月命令费城海军工厂建造一艘。不像一般的渔船,它拥有圆形艉,可以对付从后方打来的海浪。这是建造维修局自A驳船以来设计的第一款登陆艇,时间已经隔了大约十年了。12月,建造维修局从韦林公司订购了一艘它的新登陆艇设计的30英尺钢制版。另外,建造维修局从吕德斯公司(Luders Co.)和雅各布森与彼得森公司(Jacobson & Peterson Co.)订购了木制版本。造修局冲浪艇在第4次舰队登陆演习中表现良好,尽管其艇体震动导致了螺旋桨轴和轴承损坏,海军陆战队还想在上面安装装甲。另外,当它试图从海滩上倒退出去时,它外露的螺旋桨和舵出现了陷入泥沙的倾向。


不论如何,这些演习再次证明了标准海军舰载艇是不够用的。运兵舰停泊的区域离海滩有10000码(约9.1千米)的距离。当标准舰载艇完成一次往返时,试验型登陆艇已经完成了两到三次往返。由于海军舰载艇的速度太慢,海军陆战队第5师的第1营以零散的状态登陆,比预定时间迟了一个小时才全体到达它的第三目标。
与此同时,1937年1月12日,海军部长在海军部中建立了一个永久的委员会,负责发展用于训练行动的登陆艇(之后直接简称为登陆艇委员会,Landing Boat Board)。委员会的高级成员是舰队维护部(Fleet Maintenance Division)的助理主管。在登陆艇委员会建立后的一个月,训练中队设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指导登陆艇的测试。上文已经提到过,海军陆战队有他们自己的装备委员会。
海军为各种可以用于两栖行动的艇指定了字母编号。“A”为50英尺摩托艇,“B”为40英尺摩托艇,“C”为36英尺摩托艇,“U”为摩托捕鲸艇,“V”为45英尺火炮驳船,“W”为坦克驳船,而“X”为造修局的30英尺冲浪艇。在1938年的舰队登陆演习期间,A艇因为其大吃水深度,并且运载人员数量太多(一击就能杀伤很多人)而被认为不适合用于最初突击波,另外它也很难冲滩。B艇在海军看来是标准海军舰载艇中表现最好的。C艇在平静海况下可以使用,但是它满载时的低干舷会让它在高海况或冲浪时变得非常危险。U艇被认为完全不能用。它运载一个班并且艇艏装有一挺机枪时能在中等海况中倾覆。在因为这些艇使用沙包固定机枪而发生几次事故之后,海军攻击部队的指挥官禁止了这种做法。

此时,希金斯非常有意向向美国海军卖出一种登陆艇。他认为他的“尤里卡”艇远比造修局的设计优越,声明它更适合冲滩并倒退离开。1937年,在建造维修局负责登陆艇的海军少校拉尔夫·S·麦克道尔(Ralph S. McDowell)要求希金斯在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 D.C.)与他见面,之后他们一起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重新设计“尤里卡”。1938年1月,希金斯要求进行一次测试,之后在3月,当索莫斯号驱逐舰(USS Somers,DD-381)带着建造维修局的一名建造官拜访新奥尔良(New Orleans)时,建造维修局要求希金斯在那里演示一艘“尤里卡”艇。测试成功之后,建造维修局在5月在订购5艘30英尺6英寸的造修局设计木制登陆艇的同时订购了一艘“尤里卡”艇,C-1781号,并且在舷侧安装了防弹钢板,全部在费城海军工厂建造。1938年11月,建造维修局又从希金斯处订购了4艘“尤里卡”艇,C-1793~1796号,2艘木制,2艘钢制。因为希金斯一直在持续改进他的设计,这些登陆艇与5月测试的那艘“尤里卡”艇并不一样。
同一时间,美国人已经开始明白,登陆艇不能超过30英尺长,其艇重将为10000磅(约4.5吨),运载5000磅(约2.3)吨的载荷;其应当容纳18名部队(尽量安排在前部),另外前方加上一挺机枪;其速度至少要有10节,航程75海里;吃水必须尽可能浅;能够穿越波浪冲滩,并在之后靠自身动力离开滩头(由一个艉锚协助),并且需要在汽油箱,发动机和艇长位安装防御轻武器射击的防护。
在1939年1月28日到2月4日期间,大西洋中队在库莱布拉岛附近进行了人员与坦克登陆艇的试验。他们有18艘艇可用,都是拥有方形艉的改版渔船。它们原本是意图正对海浪航行的,但登陆艇需要能对抗从后方袭来的海浪。双轴的湾头艇有双尾鳍和非常平的艉部,其被认为对于冲浪航行来说太宽和太方正了,从后方打来的海浪可以损坏艉部。它被认为太重,并且它的双轴因为无法被龙骨尾鳍保护而令人反感。弗里波特艇的尾鳍在平龙骨下大约6英寸(约0.15米)的位置伸出,当登陆艇冲滩时它会插入泥沙中,让登陆艇难以离开。与之相比,红岸艇有融入一个不深于其龙骨的尾鳍的平底部分(即龙骨翼板),因此它可以在冲滩的同时不会插进泥沙里。然而,在1939年的测试中,它被证明太重并且太笨拙了——因为它的排水量太大了。韦林的捕鲸艇速度太慢(8.2节)。海橇艇早已被拒绝,尽管有一段时间它似乎是建造维修局最偏好的登陆艇。费城的6艘登陆艇太重,排水量太大,并且也太慢(8.5节)了。建造维修局的雅各布森与彼得森版登陆艇并不像韦林版那么好操控。希金斯的2艘钢制登陆艇太重(11500磅,约5.2吨),并且太慢(8.4节,尽管它有250马力)。
一系列筛选之后,最后剩下的只有希金斯的木制“尤里卡”艇(有两种版本)和韦林版造修局登陆艇——没有可用的吕德斯版艇可以参加测试。原版希金斯艇足够快也足够轻,但它在低速下被海浪拍打严重,并且带有方形艉。新版的重量太重(11000磅,约5吨),因为它增加了一个艉部水鳍,以及一套在测试期间出现了不少问题的封闭式冷却系统。另外,它的高发动机功率(250马力)也受到了指责,因为这意味着燃料消耗会更大,但希金斯声明这对登陆艇从海滩上离开来说是必要的。从别的角度来说,希金斯的第二艘新登陆艇的适航性很好,即便在3英尺高的波浪中也几乎不怎么进水,并且冲滩性能也很好——它可以在不使用艉锚的情况下倒退离开。这艘登陆艇非常受欢迎,并且在演习期间被海军陆战队的指挥官所使用。水鳍是为了在冲滩时将后方海浪分开而设计的。另外,它还有一个创新,就是在螺旋桨的前方安装一个小舵,用于在倒船时辅助转向。它是与主舵联动的。然而,当登陆艇迎风迎浪倒退时它被证明非常低效。根据当时的记录,希金斯的登陆艇在打来的潮水将它们浮起时很快就会转向并朝向海面,但当它们的尾鳍搁浅而艇体前方仍在漂浮时它们无法转向。
韦林版造修局登陆艇给美国人留下了出色的印象。它是所有登陆艇中最轻(8011磅,约3.6吨)和最快(10.92节,即便只有160马力)的。它在海上航行时操纵性能和表现都很好,并且有出色的救生艇性能,这让它变成了取代标准舰载艇的很有吸引力的替代品。然而,它很容易进水,并且很难上下艇——雅各布森与彼得森版有类似的问题。韦林艇也有着很好的冲滩性能,并且不需要艉锚就能离开。它能在5英尺高的浪中有效航行。一些小改进,比如更多一点的艏舷缘外倾(为了防止进水),用于下艇的艏部阶梯和艏部抓轨,可能会让韦林艇变得完全满足需求。
所有的登陆艇都很难靠上运兵舰的舷侧并装载部队。一名1939年测试的建造维修局观察员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们都有切开的艏踵。艏踵对冲滩来说是必要的,另外会让艇艏更容易被风吹动。有经验的艇员可以克服这个问题。
另外,一艘由外侧马达驱动的平底18英尺(约5.5米)海艑艇和由船桨或马达驱动的橡皮艇也参加了测试。这两种艇都被海军陆战队的委员会建议用于评估运输驱逐舰(Destroyer Transport,APD)。海艑艇只有部分成功,但海军陆战队更喜欢新的橡皮艇。它们可以容纳9人和一挺机枪。它们正在匡蒂科由海军陆战队从标准水上飞机筏改进而来,同时还有固特异橡胶公司(Goodyear Rubber Co.)和海军航空机工厂(Naval Aircraft Factory)从旁协助。
1939年6月,建造维修局从韦林公司订购了一艘登陆艇(C-1817号),也从希金斯处订购了一艘(C-1818号)。在一次1939年8月的比较测试之后,建造维修局在10月订购了8艘造修局式钢制艇和5艘木制“尤里卡”艇,全部由希金斯制造(C-1840~1847号与C-1830~1834号)。
建造维修局另外还购买了3艘试验艇。一艘是钢制的造修局设计艇,带有科特导流管,可以在浅水区获得更好的机动性(C-1879号)。另外两艘(注册号14000和14001)是费城海军工厂设计的木制艇,大体上是模仿造修局的钢制艇。木材作为舰载艇的制造材料广受青睐,因为它更容易维修,相比之下在匡蒂科和圣迭戈(San Diego)存放的艇应当是钢制的,因为它们如果保持正确的刷漆就不会生锈。其中一艘艇是柴油动力,而另外一艘为汽油发动机。这两艘艇都有装在环形机枪座上的机枪。之后在造修局艇和“尤里卡”艇上环形机枪座都被弃用,换为在部队舱前端安装的一对机枪座。

“尤里卡”艇证明了它远比建造维修局设计的登陆艇更加优秀。它在穿越波浪时可以更好的航行,其螺旋桨在面对水下障碍物时有更优良的防护,并且可以轻易的从冲滩位置倒退离开,甚至在触礁时也能如此表现。举个例子,在1940年5月25日至6月1日于圣克莱门特(San Clemente)进行的一次小型登陆演习之后,滩头指挥长认为希金斯的登陆艇远比建造维修局的优秀。海军攻击部队的指挥官带着挖苦的意味强调了“在这之后制造的所有海军艇都应该在设计时期待它们会搁浅,而不是希望它们不会这样。”这么看来,希金斯大概是唯一一个也是这么想的建造商。建造维修局向希金斯订购了62艘“尤里卡”艇。为了减少重量,它们的燃料容量被减半(120加仑/约454升,原为240加仑/约908升),其巡航半径为大约65英里(约104.6千米)/14.5英里每小时(约23.3千米每小时。但这不是海事上通常使用的节)。
希金斯后来声明,海军局(此时已经改称舰船局,Bureau of Ships,BuShips,因为建造维修局已经并入舰船局)设计的登陆艇尽管有明显的缺陷,但他们仍然极力试图保护它们。因此希金斯除了之前的62艘“尤里卡”艇之外还自己订购了45艘他自己的钢制艇设计。1940年9月在弗吉尼亚(Virginia)海滩进行的进一步试航之后,由于希金斯的“尤里卡”艇被证明实在太过优越,因此海军决定所有的未来采购都将选择“尤里卡”艇。“尤里卡”艇在此期间还打败了一个新对手,1940年8月测试的克里斯(Chris)制造的双联引擎30英尺艇。


“尤里卡”艇的生产与交付取决于它们所使用的哈尔-斯科特(Hall-Scott)引擎的补给量。1940年7月,希金斯接到了来自英国的订单,他们订购了50艘放大版(36英尺8英寸长,通常直接称36英尺)的“尤里卡”艇。英国人的订单可能直接帮助希金斯度过了财政困难期,因为此时美国海军舰船局对进一步的订购还在争论不休。“尤里卡”艇在英国人看来似乎很适合他们对于突袭艇的需求,因为此时他们被排除在欧洲大陆外,但仍然试图袭击欧洲海岸。第一艘“尤里卡”艇于1940年11月抵达朴茨茅斯(Portsmouth)。英国人称“尤里卡”艇为极其出色的航海艇。英国订购的“尤里卡”艇有一些改装,包括提供了一块存放在舱盖上的长木板,可以通过艏部的滑道释放。如果没有这块木板,部队就需要从侧面爬出登陆艇。因为“尤里卡”艇有类似于一般远洋船舶的艇艏,它相对英国的同类产品,突击登陆艇(Assault Landing Craft,ALC,之后改称LCA,Landing Craft Assault)更快——15节对10节。在一份1941年在康沃尔(Cornwall)海岸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测试之后的英国评估报告中,英国人赞扬了“尤里卡”艇的性能,但也指出它的发动机噪音太大了,而且没有防护。英国人还想要“尤里卡”艇拥有自封油箱。由于英国版“尤里卡”艇跟美国版使用相同的250马力哈尔-斯科特引擎,因此有人质疑这么一来引擎是否还够用。事实上,很多美国版登陆艇都安装了马力更低的汽油引擎或柴油引擎。
1940年8月,希金斯向美国海军指出,为英国制造的36英尺型,在与30英尺型使用同样的发动机时速度本来就更快。它的适航性也更好,并且有双倍的载量(36人,相对于30英尺型的18人),但它只比30英尺型更贵一点。海军陆战队强烈支持他的说法,尽管舰船局还在坚持30英尺的长度。1940年9月,登陆艇委员会观察到36英尺登陆艇可以被大型运兵舰轻易运载。驱逐舰改装的小型快速运输舰已经被有足够的30英尺登陆艇了,如果她们不能容纳36英尺型的话(实际上她们确实可以)。1940年9月20日,海军部长批准了登陆艇委员会订购335艘放大版“尤里卡”登陆艇的提议。1940年10月,36英尺版“尤里卡”艇在弗吉尼亚海滩的测试中成功打败了30英尺版。36英尺型被所有未来的采购制造所采用。它实际上等同于1935年海军陆战队所要求的Y艇。36英尺登陆艇很快就在艇艏安装了一对环形机枪座。

英国版36英尺登陆艇比美国的30英尺版的艇体斜度更深,舰船局认为这可以增加速度但会减少登陆艇从冲滩位置离开的的能力。希金斯自费制造了2艘36英尺“尤里卡”,一艘是英国型艇体,一艘是美国型艇体,用于1940年10月的测试。希金斯发现低艇体斜度版更优秀,因此他只向美国海军提供了这个版本。1940年11月的测试非常成功——新登陆艇有“非常优秀的退离能力”,即使它的艇体全长几乎都冲上了海滩。根据之后的一次评估,它的主要劣势是艇上的部队在接近阶段经常会被海水泼到,变得湿湿漉漉,导致在寒冷天气下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当大规模量产开始时,36英尺登陆艇被从其它制造商订购,并且其设计被标准化。例如,英国版“尤里卡”的舱盖被移除。英国人更喜欢原版。他们还抱怨,不像他们自己的突击登陆艇,“尤里卡”缺乏装甲防护。1941年,英国人决定在艇体外侧焊接10磅(约4.5千克)的0.25英寸钢板,并牺牲了几节航速。战后的英国官方历史质疑了安装这种小型防护并牺牲航速的做法是否值得。
美国的观点认为小艇是不可能安装有效的装甲防护的,它们最好的防护就是越快越好的速度。1941年5月,一次关于舰队海军陆战队(Fleet Marine Force)的运输和浮动装备的会议总结到装甲防护应当被牺牲,用以换取航速,载量和适航性,以及退离能力。英国带有装甲的LCA突击登陆艇比“尤里卡”长3英尺,并且重3吨,并且还比它慢1-2节,并且它还被发现很难从海滩上退走。在会议上,一名很熟悉英国的两栖行动做法的英国军官评论没有装甲的“尤里卡”艇是不会被用于一次两栖突击的第一波的,原因有两个:它们没有装甲防护,并且从侧面跳出来的部队面对敌方火力非常危险。美国海军工程师跟他辩论称安装装甲不是办法。英国人在LCA突击登陆艇上安装了大约6500磅(约3吨)的0.25英寸装甲,但“尤里卡”的有效载荷只有8100磅(约3.7吨)。因为任何大幅度的重量增加都会导致性能恶化,装甲重量必须从这8100磅中抽出来。跟这一样,最近的一个将“尤里卡”艇原先的120加仑燃料容量增加到300加仑(约1136升)的决定也会牺牲性能。不过“尤里卡”艇也不是完全没有装甲。美国的36英尺“尤里卡”登陆艇有三层10磅(0.25英寸)横向装甲舱壁,一层在艇艏,一层在引擎前面,一层在艇艉,在燃料箱前方。
美国海军称36英尺登陆艇为Y艇,但之后变为了T艇,可能是为了防止与港口或区域船只混淆。它被短暂的称为LBP(Landing Boat Personnel)人员登陆艇。1942年7月,36英尺登陆艇获得了LCPL(Landing Craft Personnel Large)大型人员登陆艇的称呼,而较小的30英尺型被称为LCPM(Landing Craft Personnel Medium)中型人员登陆艇。但是LCPM这一称呼被更广泛的用于完全不一样的英国38英尺(11.6米)登陆艇。英国称“尤里卡”艇为“R”(Raiding)艇,即突袭艇,以将它们与带有装甲的突击登陆艇区分开来。在最初订购的50艘“尤里卡”登陆艇的基础上,英国人又追加了112艘,之后又再追加了100艘,总共262艘登陆艇。英国人之后通过租借法案(Lend Lease)获得了更多登陆艇。

“尤里卡”艇和同时代的其它美国登陆艇都是由汽油引擎驱动的,当时汽油引擎是可用的最紧凑的引擎。但是它们的燃料让它们变得非常危险。如果它们的打火器被弄湿,它们还会熄火。1939年12月,美国海军在一艘造修局登陆艇上安装了一台原型轻量化柴油机,带有铝制汽缸体和活塞。这台柴油机因为在1940年4月的测试中表现非常好而让海军建议未来所有的登陆艇都应当是柴油机驱动的。不过很多希金斯登陆艇暂时都将使用汽油引擎,因为没有紧凑的250马力柴油机可用。因此,与之竞争的造修局登陆艇的一个优点就是它可以依靠150马力的柴油机航行。
通用动力公司(General Motors Co.)的格雷海事公司(Gray Marine)6-71型柴油机被海军所接受。它的正常额定功率为225马力,希金斯登陆艇将使用一台,LCM(Landing Craft Mechanized)机械化登陆艇使用两台,LCT大型坦克登陆艇使用三台。为了更高的动力,四台6-71型柴油机将被接在一个大齿轮上,组成一个“四联”发动机——其中每台发动机都可以分别启动或关闭。四联柴油机是专门为了110英尺(约33.5米)猎潜艇设计的,它之后被用来驱动LCI(L)(Landing Craft Infantry Large)大型步兵登陆艇。总体来看,6-71型柴油机的18种型号被统计为美国海军两栖舰船中80%的动力来源。一开始这些柴油机没有达到它们计划中的维护间2000小时运作时间,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多操作人员只在节流阀全开位和怠速位下使用它们——解决方案是增加一个“正常”位(旧的全开位变成了“战斗”位)。
通用动力公司同时还在制造可变桨距螺旋桨,一艘36英尺“尤里卡”在1941年8月测试了其中一个。可变桨距螺旋桨提供了更简单的操作,简化结构(齿轮数量减少),重量更轻,效率更好,尽管以牺牲航速为代价(其桨叶推进效率不佳)。舰船局建议进行进一步测试,希望能够列装它。战争的爆发打断了这一考虑,而已经开始大规模量产的常规齿轮传动继续使用。不过,在战时,大型步兵登陆艇使用了可变桨距螺旋桨。

乘坐“尤里卡”的陆战队士兵们登陆时必须从侧面跳出它,而这是一个重大的缺陷——部队将会跳入水中,同时还要面对敌方的火力。不过,在中国,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观察员,维克多·H·克鲁拉克(Victor H. Krulak)少校,于1937年8月的上海抗战期间看到了日本陆军的两栖行动。除了看到日本陆军概念新奇的神州丸号登陆舰(Shinshu Maru)之外,他还看到了日本的艏部坡道冲滩登陆艇,其被日本人称为“大发动艇”(Daihatsu)。克鲁拉克少将向建造维修局提议了与其类似的解决方案。他的报告一开始被埋没,可能是因为战前的美国海军各局似乎经常展示出对“不是美国发明”的东西的蔑视。不过,克鲁拉克还是在继续坚持。1940年9月,舰船局正式拒绝了他的想法,理由是现在生产任务非常紧急,基础的“尤里卡”设计不能做出任何改变。另外,在海军订购了那335艘放大版“尤里卡”之后,海军不会再有进一步的登陆艇建造计划了。然而之后在1941年2月海军还是订购了188艘“尤里卡”。
此时,克鲁拉克在海军陆战队中有高官盟友的支持。当希金斯在1941年4月拜访匡蒂科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基地时,欧内斯特·E·林赛特(Ernest E. Linsert)少将,装备委员会的秘书长,给他看了一张克鲁拉克在上海拍下的照片。委员会的委员长,埃米尔·P·摩斯(Emile P. Moses)准将要求希金斯在“尤里卡”上安装坡道。希金斯之后自费制造了三艘原型艇,但这些登陆艇不是克鲁拉克所设想的坡道人员登陆艇,而更像小型车辆运载艇,必要时也可以运载部队。

林赛特在下个月看到了原型艇,观看了卡车和模拟部队的希金斯员工的上下艇测试。1941年5月,舰船局命令新订购的188艘登陆艇中的其中一艘改为安装一个6英尺3英寸(约2米)坡道,其引擎将被重新安装在艉部。这艘登陆艇的细节跟希金斯的原型艇不一样,希金斯还指责其中一些改装不实际。在改装之后,引擎已经因为太靠后而不能再使用常规的螺旋桨轴,因此它变成了V型传动系统。在部分希金斯的催促之下,舰船局决定另外87艘登陆艇将被改装成坡道版,如果测试成功的话。由于其它艇已经正在建造,其改装将会非常昂贵。登陆艇进行了运载10人,一台20马力拖拉机和1门75毫米火炮的试验,总共14500磅(约6.6吨)。这一重量肯定太大了(试航委员会认为10000磅是登陆艇能运载的最大重量)。由于载荷太重,登陆艇向前纵倾,坡道直接舀起了水。由于引擎必须安装在艉部,登陆艇在卸载之后,其艉部陷了下去,而坡道直接向下倒去,难以收回。陷下去的艉部导致登陆艇难以退离滩头。1941年的演习中,几艘登陆艇在坡道打开时在海滩上进了水。V型传动系统还引发了其它问题。
到1941年8月末,100艘坡道登陆艇已经订购,作为另外一批262艘希金斯登陆艇订单的一部分。它们的建造被搁置,等待一艘改进的原型艇的建造完成,其引擎将会尽量前移以补偿纵倾,但留下17英尺(约5.2米)的载货空间。将引擎前移也许可以让它重新改回直接驱动系统。艇长平台将会被移到中轴线上(早先的88艘登陆艇是在左舷侧),引擎前方安装了一层舱壁,以增强结构强度。新的原型登陆艇的艇艏将被重新设计,以摒弃早先登陆艇的帆布艇艏破浪鼻,目标是为了让货物尽量长时间保持平放,并尽量让引擎越靠前越好。1941年10月新登陆艇的试航取得了成功,部分是因为重新设计的艇艏增加了艇体前方的浮力。在试航之后,引擎又被稍微后移以进一步补偿纵倾。1941年11月末,另外3艘原型艇进行了测试。其中一艘有直接驱动引擎,安装在足够靠后的位置以提供17英尺9英寸(约5.4米)的载货空间;另外一艘的引擎更加靠后,提供了19英尺3英寸(6.6米)的载货空间。第三艘为V型驱动引擎,引擎更靠前。最后一艘被退回了——除了它肯定不比其它登陆艇更好之外,它更复杂也更昂贵。19英尺3英寸空间的登陆艇表现完美,并被海军采用。原来的88艘坡道登陆艇中,68艘是V型驱动引擎,但剩下20艘还没有安装引擎,这20艘登陆艇获得了位置足够靠后的引擎以使用直接驱动系统。
坡道版希金斯登陆艇实际上没有装甲,因为它被认为是后续波次登陆艇,而不是首波突击用的登陆艇。它所运载的卡车并不需要在第一波就登陆,并且它对于运载坦克来说也太小了。因此,不在艇长位置安装装甲是可以接受的——艇长位置为了获得视野而设置的很高,加装装甲会导致顶部重量变得太大。不过,坡道登陆艇确实有钢制坡道,并且是由0.25英寸厚的STS(Special Treatment Steel)特殊处理钢制造的,用以在“必要时”提供一些防护。

坡道登陆艇被大量制造,称为TR或LBV(Landing Boat Vehicles)车辆登陆艇,或者称为VLC(Vehicle Landing Craft)。它很显然有时候被叫做“吉普驳船”(Jeep Lighter),因为它能运载吉普或者类似的车辆。1942年7月,它的称呼正式改为LCV(Landing Craft Vehicle)。1942年3月,大西洋舰队两栖部队建议,与其为运兵舰提供相等数量的LCV和LCPL登陆艇,他们只需要LCV登陆艇。5月,登陆艇委员会回绝了这个想法,理由是LCV的适航性较差,并且在装载时无法被吊臂吊出。它全身上下都没有装甲防护——尽管其中一些很显然有横向装甲舱壁——并且缺乏LCPL的火力。另外它也不容易存放在运兵舰上,因为它有甲板上凸起的艇长位。它无法在艇吊臂中叠两层存放(顶上的登陆艇可以从艇吊臂上悬挂起来,或者放在甲板上)。因此,将登陆部队转为全LCV登陆艇会缩减登陆艇的数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1942年11月入侵北非的火炬行动(Operation Torch)中,LCV被证明比LCPL有用得多。美国海军购买了LCV的改进版本,LCVP(Landing Craft Vehicle Personnel)车辆人员登陆艇,以取代全部其它的登陆艇,下文将会详细描述它。

1942年1月,英国指出LCV太过狭窄,无法运载通用运输车(Universal Carrier),其宽度6英尺11英寸(约2.1米),而LCV只有6英尺3英寸。舰船局同意了改动50艘LCV以容纳这些小型运输车。
1942年,另一种坡道登陆艇出现了:坡道人员登陆艇,其有3英尺4英寸(约1米)的坡道,并且有500磅(约227千克)的有效载荷。它看起来更贴近克鲁拉克少校的想法,并且它实际上也是舰船局对克鲁拉克初衷的回应。它看来也想将“尤里卡”艇的低矮轮廓和装甲的优点与坡道的优势结合起来。之后在1942年1月,海军要求“尤里卡”的制造商将生产重点转移到两种窄坡道型登陆艇中的一种:A版(提供坡道的同时最小化改造程度)或B版(艇脊宽9英寸,人员甲板更快,在舷侧和人员甲板安装有STS装甲)。欧文斯游艇公司(Owens Yacht Co.)抗议称它不能转移生产,但克里斯小艇公司(Chris-Craft Co.)同意了,并且选择了A版。克里斯小艇公司成了新版登陆艇的唯一建造商,其被称为“A型坡道尤里卡艇”。其相比原版“尤里卡”来说改造程度非常小——新登陆艇的部队舱跟原来是一样的,坡道两侧有两个机枪坑,其之间有一个狭窄的通道。原先LCPL的前部装甲舱壁变成了铰链式,可以被放倒到甲板上并让部队可以冲向狭窄的艏部坡道。这一版登陆艇最初被称为TP,1942年7月改为了LCP(R)(Landing Craft Personnel Ramped)坡道人员登陆艇。在被LCVP取代之后,LCP(R)继续作为水下爆破小组(Underwater Demolition Team,UDT)的支援艇使用——它更高的速度很有价值,并且它的坡道可以让它更容易运载装备。跟LCPL一样,它在满载时可以从艇吊臂上被放下,但只能在空载状态下被吊出。



1942年7月,由陆军第9步兵师进行的测试展示了LCPR或LCV的卸载能力——人员可以在30秒之内离开它们,相比之下部队离开LCPL需要55秒。在高海况下,LCPL和LCV艇内都更干燥一些,并且迎风航行时更安全一些,LCV的坡道提供了面对上浪的更好防护。LCPL穿越高波浪的表现优于LCPR。LCPR因为其舯部装甲舱壁有通道门,消除了瓶颈,因此部队能够更快的离开。如果LCV有类似的特征,它甚至可以在少于20秒之内完全清空。因此,LCV看来是三个版本的希金斯登陆艇中表现最好的。它很快演变成了LCVP也并不奇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