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与现代化
工业化是对社会生产力因生产方式由工具制造到制造工具制造的变革而出现爆发式增长后所发生社会变化的总结和概括。
但变革后的生产方式及其极限亦受生产个体的能力的限制,当新生的工业产能普遍由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时,现代化的序幕便开始了。
现代化有两个比较突出的方向,一个是信息化、一个是智能化。
我们从解析生产力开始,继续尝试对这几个概念进行解析与定义。
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社会当中的个体,纯粹的个体生产力普遍受其由个体力量及信息处理能力限制。
在人刚开始学着利用工具时,个体力量普遍是个体生产力的限制。
在人刚开始学着制造工具时,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普遍是个体生产的限制。
于是在我们学着制造工具时,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便在实质上可称智慧了。
在我们学着协作制造工具时,我们的群体便于实质上诞生了文明。
后来就这样,在文明与工具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中,工具不断在积累和沉淀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终有一天,我们或偶然或必然的攻克了使工具怀有力量的难题。
由此,我们可以利用工具的力量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个体力量之于个体生产力的限制被猛然拔高,从此当世的物理便成了我们的力量限制。
也许是从工具变得有“力”开始,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便似乎是为无穷无尽的工具力量而显得捉襟见肘,他成为我们生产力发展上的新障碍。
猛然拔高的个体力量限制使我们的工具迅速膨胀,从此我们的生产力似乎便只受制于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了。这便是爆发式的工业时代,这个时代的进程便叫做工业化。
个体的精力开始由工具制造工具向更多的控制工具做出倾斜,这使我们不得不开始使我们制造的工具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而为了能够操控更多工具而发展信息科学的进程便是信息化。
除了让人能控制更多工具的信息化之外,我们还有个自古以来一直都有尝试的方向,让工具学习工具,这对我们工具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求更甚,而这个赋予工具操控工具能力的进程便是智能化。
*20230404删改增添
进一步解释,信息处理能力和工具尺度。
信息处理能力工具尺度的可见尽头是,智能化,也就是AI。
工具尺度的实际意义大致相关于材料学极限。
AI延伸出的两个方向,是外向智能和逆向意识,外向智能的。着重需求是经验模型的累积和信息结构的优化。基本适适应条件是算力。
逆向意识,意味着对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解构和重塑能力,这势必要用非本体但不出离本体的东西去驱动,一个对于人类来说,终极的另一半意识,或不到或超越意识等级的系统,它是应用心理学的终极形态,如果可以达到逆向推演意识,那么便可以做到人类意识不失连续性的回档。所以基本适应条件也是算力。
工具尺度的两个解释方向是理论工具和物质工具,理论工具我不敢妄言,但数学大概是微观和理论超越的眼睛,人类或其AI对于数学的理解力基本上决定了理论精度。
而理论精度,基本决定了物质工具的工具尺度,它决定了你是用纳米机器人还是更加微观的量子尺度来利用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