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亚威农少女》

《亚威农少女》

1906年,毕加索在总结了学习非洲原始艺术的成果的基础上创作了《亚威农少女》,虽然是“原始时期”的作品,《亚威农少女》却是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
看到这,是不是有点疑惑?为什么“原始时期”的作品会有立体主义倾向?
毕加索在《亚威农少女》中尽情的切割、重组人体,竭力展现人体最本真的魅力,毕加索将五个女性不同部位的侧面,都呈现在一个画面上,所以说有立体主义倾向。
虽然作品名称叫《亚威农少女》,但画的却是妓女,为什么毕加索要以妓女为题材进行创作呢?
1895年毕加索全家因父亲何塞工作上的调动迁往巴塞罗那,在巴塞罗那有一个著名的红灯区叫“亚威农街”,《亚威农少女》这副作品表现的就是“亚威农街”的妓女。
毕加索倾向称这幅妓院绘画为《亚维农妓院》,但是萨勒蒙将其重题为《亚维农少女》以减轻公众对其的诽谤性回应。毕加索从来不喜欢这个名称。[1]
毕加索在创作《亚威农少女》时画了许多草稿,在第一份草稿中,还有两个男子,一个持花束,另一个从布幕后面走出来。在现在这幅《亚威农少女》的草稿中还有一个海员和一个刚进门的医学院学生,但几经修改,只保留了五个裸女。

当时有很多人因为得了性病而死,毕加索非常害怕自己也得性病,所以创作了《亚威农少女》,把《亚威农少女》当作一个护身符。青年时期的毕加索曾因为妹妹康契塔染上白喉(一种急性传染病),发誓说,如果妹妹能够能好起来,他愿意终身不再画画。但很遗憾,妹妹最后还是撒手人寰。在那个时候毕加索就产生一种朦胧的迷信,迷信画画的力量,所以毕加索原本想画一个骷髅,把性欲和死亡联系起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完成品,有三个女性是戴着非洲原始部落的面具,这三个面具是和非洲的宗教文化有关。



他们相信,这些怪异形象的面具一方面是部族的守护之神,另一方面又是凶猛的化身,他们所拥有的超自然力量能够在危险时刻驱退异族,保护本族。在现实与幻想的交织中,面具所寄寓的祈福禳灾、趋吉避邪观念是非洲黑种人精神需求和生活理想的真实写照。[2]
《亚维农少女》最值得称道是突破了欧洲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透视法简单的说就是在一个视点上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表现事物的立体感、真实感。但《亚维农少女》摒弃了透视法,将画面上的立体感全部去除,只呈现平面的要素。不再从一个角度出发,画面上可以有很多角度,比如右下的女人,背朝我们,按理来说根本不可能看到她的脸,但她硬生生的把头转了180度。(千万别学她)

毕加索把五个女性不同部位的侧面,都呈现在一个画面上,比如正面的脸上有一个侧面的鼻子,他把不同角度的女性身体解构重组,身体变成单纯的几何形体,画面十分单一,背景和和人物形象都是用色彩来塑造的,通过色彩的夸张对比,给人一种震撼的视觉冲击力。
《亚威农少女》影响深远,改变了毕加索的艺术轨迹,这幅被认为具有划时代变革意义的作品也被认为是毕加索走向立体主义的第一步,不仅是他个人的艺术突破,更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突破,它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3]
参考文献:
[1] 宋玉成.《亚威农少女》诞生始末及其价值疑惑[J].世界美术,2014(02):88-94.
[2] 隋立新.传统宗教文化视阈下的非洲面具艺术[J].艺术科技,2016-05-15.
[3] 蔡芳芳,陈刚.经典西方美术作品欣赏[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