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经验贴 | 金科400+经验分享: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2021-05-06 22:17 作者:苏世考研  | 我要投稿


苏世学社,有深度的学习分享社区

/ 写在前面的话 /

学霸经验贴,分享考研路上的故事


踏过荆棘,跨过坎坷,风尘仆仆从远方来的你,是否也想把自己经历过的喜悦或痛苦分享出来,为后来的人,挡挡风、遮遮雨,做那盏他们的引路灯。


每个考研人都曾通过各个渠道查看经验贴,并在其中收获学习方法、心路历程,一届又一届的传递下去。


又到了一年录取时,小苏陪着大家从看经验贴的人,变成写经验贴的人,见证了考研人的逐梦之旅,也更想听听你的故事。



我考的是金融科技,我的初试分数为414(政治77,英语76,数学二148,经济学113),复试分数为83,排名五十多。其实考得一般,最后能上北大也是一个特别侥幸的事。但是尽管如此,我特别想作为一个学渣,分享一下自己的考研历程,一方面我的教训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希望能给大家一点信心——像我这么菜的,复习时间短的,学习方法不同的,也可以考上。


去年考研,压力一直很大。我本来都准备好寒假结束,就立马回学校准备考研,相信自己一年时间,就算跨专业也肯定能考上软件工程。但是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不仅没能及时回到学校,还在家里浪费半年的时间。



01

暑假开始完全来得及


因为2020年真是个神奇的年份,川普每天都能制造一大堆新闻,加上美国在疫情中的表现,以及熔断balabala,对我这个键政爱好者来说,真的恨不得一整天时间都花在知乎上,看着网友们的分析。但是另一边,每天看着汤家凤发的推送,看看底下的留言,我忽然产生了一种“我不配考研”的感觉,真的一边玩得很爽,一边特别有负罪感。到后来证明其实影响不大,暑假开始完全来得及。


02

想上北大,还是想学计算机?


到了5月,忽然看到一个成绩很差的好哥们,收到了清华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傻了,受到了很强的刺激,认为自己应该振作起来。但转念一想,现在准备软工会不会太晚了,那几门专业课都没看啊,我该不该换个方向,毕竟自己同时修习了北大经济学双学位,所以金科应该还好吧。于是我去问清华哥们的建议,他反过来问我,“你到底是想上北大,还是想学计算机?”这个问题让我突然明白,其实我只是想上北大而已,因此我及时调整了方向,该考自己学过宏微观的金融科技。但是就算已经幡然醒悟了,我也还是没有开始准备考研,每天都在堕落与负罪感中度过。


最后是在7月10号,感觉自己什么都玩了,再玩下去也没意思的时候,开始准备考研。这个时候,为了弥补之前欠下的债,我选择了全天16小时学习数学,一个月时间刷完了李永乐武忠翔的基础班强化班的视频,同时刷完了660与330题。(之所以选择李永乐,是因为这几年都一直用的红宝书,而且听武忠翔的高数的第一时间,我就发现我找到了宝藏!张宇、李林、汤家凤没听过,就不予评价了)。



03

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性


像我这种分科目学习,我了解到大部分同学好像没有这个习惯,我一开始也有点担心,但事实证明这真的特别适合我,我就习惯在强化段专门做一类事情。所以同学们务必记住,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性,比如我现在就很遗憾,高中的时候只记得“劳逸结合”,因此每天都要花时间锻炼身体,还写日记等等。但实际上,我完完全全可以像大学一样每天学习12个小时以上,并且专门抽出一周来进行某种题型的专项突破,比如圆锥曲线等,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我已经无比熟练的基础题上。


之后时间来到了8月10号,开始经济学的学习,但是尼克尔森的内容比我在双学位学的难多了,看不下去。这时候我的网瘾又上线了,玩到8月20,之后又看到关于“打台湾”的视频,键政瘾也上来了,玩到9月去学校。到了学校,又各种玩,玩到9月15号,重新开始学数学,这时候全部时间用来做李正元全书(虽然有点难,但真的强烈推荐)刷到9月底差不多刷完。


04

为什么只做数学?务必克服畏难情绪


可能有同学问为什么只做数学?之所以只刷数学,也跟我经济学书还没开始看,觉得经济学难有关。就像数学学了好几遍,做题就算不会,也可以看看思路。但实际上经济学入门真不难,一定要克服畏难的情绪。


05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到了10月,我开始看徐涛的视频,本来打算每天晚上看个3节,但是我发现真的理想太美好了。我往往是先刷b站到1-2点,再开始看徐涛的视频,或者干脆就不看了。过了半个月,连三分之一都没看完。就这个进度,什么时候可以看完啊!所以我打算干脆一次性看完,但是受限于自己的惰性,我又是先打魔兽,之后采取疯狂地补,本来一天能看完的,我足足花了5天时间才看完,这期间别的事情也没怎么做。


到了11月初,我也就做了李正元一遍,尼克尔森书过了一遍,宏观圣才辅导书一遍,以及单词过了一遍,徐涛的看完并且刷完了肖秀荣1000题一遍。并且从9月份到学校,到11月初,我的学习状态一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动不动就是睡一上午再去图书馆,或者干脆就不去了,这种状态效率极低。



06

有的时候做一些很傻的事情,真的很有用


到了11月9号,从北大回来的路上,我感觉自己不能再这样了。那天晚上,我在宿舍呆到10点30,下决心走出宿舍,到10点50终于赶到自习室,在那见到了和我一起考研的朋友,呆了10分钟回去。做这个事情,其实现实意义不大,真要认真学,何必拖到最后十分钟?我不过是试图感动自己罢了,但不得不说,有的时候做一些很傻的事情,真的很有用。


我那天晚上想明白了一个事,“我可以考不上,但是不能这种方式考不上”。接下来我就再也没有缺席过图书馆了。


07

那么为什么直到11月10号才没缺席图书馆呢?


但这里要强调一下,我真的考研全程都一直在下决心,因为我没给自己留下二战的余地。我也一直在劝自己,怪自己,所以每次玩都很有负罪感。因此必须说的是,决心很有用,不过前提条件是消除了所有的诱惑。我之所以从11月10号开始再也没缺席过图书馆,正因为我从那开始再也没有用电脑了,也就不会花时间刷b站,知乎,打游戏,看美国大选了。我之前老以为玩会玩腻的,但就算我会玩腻,那也要非常久的时间。我已经没有时间浪费在这上面了。与其考验自己的意志力,不如创造一个没有诱惑的环境,至少考研如此。


于是我又恢复了暑假时候的自己,每天早上6点起来做肖秀荣1000题,于是各用了10天时间刷完了肖秀荣第二遍和第三遍(非常有用),8点半到图书馆学数学到11点半,10天时间刷完了李正元第二遍,然后是每天中午12点半到14点半一套英语阅读真题,以及下午交给微观,刷的怡课660,剩下一点点时间给宏观,刷的怡课600。然后每天学到11点半回宿舍,这个时候我感觉到了一种满载而归的收获感,真的很爽。



08

何时努力都为时不晚


然而,最后这段时间真的很赶,我无数次抱怨自己经济学要是早一点刷怡课,那就轻松很多了,但事实是,永远不要抱怨浪费了很多时间,因为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另一方面,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要浪费多少时间。就像我,我本以为7月努力够晚了,结果8月又玩了1个月,等到11月又抱怨自己前面2个月都在干嘛啊。最后真正努力的时间其实很少,能考上只能说有一种侥幸的感觉。


说起来这次能考上,我觉得最后两周,甚至最后两天乃至考前复习,真的作用很大。我在11月刷完了肖秀荣3遍后,选择题正确率就达到了95%,做肖四肖八没有低于40分。这里甚至感觉,之前花那么多时间,看徐涛的视频,真是浪费。然后11月才开始刷怡课,但所幸11月10号到12月10号,我终于刷完了一遍怡课,以及张延的宏观经济学。最后两周把怡课刷了第二遍,感觉经济学是稳了。


09

做一道题检查一道减少了我80%的粗心错误


然后到倒数第二周,我做数学,出现一个我非常害怕的问题,就是就算卷子再简单,我也拿不到140,每次都是因为简单题出问题。这个时候,我不再遵循自己的计划,全部时间刷数学,最终找到了一种方法,能够解决粗心的问题。我发现检查真的特别有效果,一定要强调,不是在做完整套卷子再检查,而是做完这道题就立马检查算式符号有没有出错,并且心里告诉自己“这就是赌博,买定离手”,不给自己反悔,或者第二次检查的机会,通过这个方法,我基本上减少了80%的粗心错误,并且在今年的考研中发挥了奇效,今年数二特别简单,简单题得天下,我估计至少比原来多拿了十分。


10

考前一天复习多了二十分


最后两天有同学加入了肖秀荣的押题班,告诉我一定要背肖四的前两套,于是我在考政治的前一天背下了前两套,没想到全部命中,大概多拿了十分。考研第一天的夜晚,我忍着强烈的睡意,在自习室里再次复习了怡课宏观600题,结果没想到刚好命中第二天的一道大题,大概又多拿了整整十五分。



11

最后一段时间我是怎么度过的


所以不得不说,我的运气真的特别特别好。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我考研前两天,半夜四点突然上吐下泻,直到考研的时候,都是一直忍着肚子的疼痛,参加完所有的考试。包括最后这一段时间,我也挺焦虑的,常常半夜想事情想到3点,第二天是通过意志力坚持学习一天的。另外,我起初订了一个高出录取线20分的目标,后面发现做真题达不到这个分数,就降低到录取线来放轻松,还是挺有效果。最后一周,大家都会特别懈怠,但这时候可不能放松,因此我告诉自己,就把现在当成期末考试,还有一周复习好了。我也决不是靠按部就班地执行我的计划,获得这些成绩。事实上,最后自己的计划基本都没完成,但这没有什么好焦虑的。


12

为什么我的学习效率这么高?——迭代法


应该说,我从一开始就是以效率为导向的,我随时会去计算,这个时候做什么对我收益最高,以及记录做题用时,不断减少时间上的浪费,更迭学习的方法,最终找到效率最高的方法。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最后两周我会甚至选择一周只做数学,只为了找到一种方法解决粗心的问题。并且我对学习时间特别看重,我决不允许表面上学习了几个小时,但动不动玩会手机这样的假装学习。特别是我会心里计算一下,刚刚有多少的时间真的学到了新东西,效率有多高。像错题本以及笔记本,我就从来没做过,因为我觉得太浪费时间了。真的有错题,基本上第二遍都能做出来,所以我通常只会在有错题的那一页折一下,以便下次再做一遍,而不需要花时间特地抄出来,而且我自己的错题本以及笔记本,就从来没看过第二遍。


13

准备复试的教训


在寒假,又犯了跟准备初试一样的问题,本来想用电脑重新学习金融学和数学专业课的知识,但又玩了2个月,本以为出成绩以后会认真,又玩了半个月直到突然一封邮件提醒我要在三天内准备材料,又一封邮件提醒我大后天复试,我才开始认真准备。等于说,本来有整整三个月的充裕时间,我只准备了2天。


直到这一切过去,我终于明白我该怎样学习了——离开所有电子设备,拿纸质书到图书馆学习,没有图书馆就创造一个环境学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离开所有电子设备!离开所有电子设备!离开所有电子设备!所幸是上岸了。


“苏世学社”由数名毕业于TOP3高校的学子发起

深度的学习分享丨咨询前辈丨个性化指导

欢迎独特的你来分享经历或经验,发挥余热


经验贴 | 金科400+经验分享: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