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心理学书籍,就可以治愈自己吗?

▌
如今,心理学已经逐渐成为一门“显学”,“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每个人都要学点心理学”是许多人的共识。
有些小伙伴甚至希望能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达到自我疗愈的目的,不仅能学到相关的知识,还能省下一笔咨询费用……
但自学心理学,真的能走出心理困扰,甚至治愈自己吗?


就和头疼脑热一样,大多数人都不会想着去学医自愈,而是尽早寻求医生的诊疗,避免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当我们遇到过不去的困扰,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治愈自己方面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它并不是我们解决自身困扰最有效的办法。
一些企图治愈精神障碍的想法更是需要警惕,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尤其对于重型的精神障碍患者,他们需要的是药物和心理治疗,这些都是严格的医疗行为。
正如我们可以通过医学科普了解头疼脑热等疾病的成因,进行自我照料,但无论如何也不会给自己开刀动手术。当我们患上精神障碍时,如果还想用看心理学的书来解决,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
在去年某期《脱口秀大会》中,演员程璐也用段子演绎出了其中不符合逻辑之处:“很多人心理出了问题,他不看心理医生,他觉得自己看心理方面的书就行,这就很荒谬。你比如说我骨折了,我不去医院,我在家里看书能行吗?好像也行,你就读五年的书对吧,因为一般学医都需要五年。”

程璐的段子除了说明接受心理治疗是一个医疗行为以外,也点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需要很久,“心理医生”也是如此。可以说,培养一个有胜任力的咨询师,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比培养一个专业的医学生要少。
具体来说,普通人想要从事临床心理治疗,需要在硕士乃至博士阶段,进行“临床心理学”或“咨询心理学”方向的学习,并在督导的专业监督下进行几百小时实训。通过执业认证考核后,才能被视为可以提供有效的心理治疗或者心理咨询的咨询师。
如果仅仅希望解决自己的问题,与其日日夜夜受困其中,找专业且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解决是最高效的方式,过程中付出的金钱也许是我们承受的最小代价了。

虽然学习心理学不能根治精神障碍,但并不意味着了解心理相关知识对我们毫无裨益。就像学习法律、金融、医学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我们的见识,并且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心理学也是如此。
大师菲利普·津巴多在第五版《心理学与生活》中也明确提出了心理学的五大任务,即陈述、解释、预测并调控人类的心理现象及行为,提升人类生活品质,他将提升人类生活品质视为心理学的终极任务。
1. 更好地接纳和改变自己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供了一个觉察和了解自身的途径,帮助我们看到自身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也能更好地理解想法和情绪背后的需求。
在这个觉察的过程中,也可以由此展开一次更深入的发掘,通过分析自己的成长历程,回顾原始家庭的互动模式,更加懂得为什么会成长成今天的样子。
在自我发掘的过程中,那些还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期望、被压抑的情绪都能被看见,一些成长中的困惑也因此自然开解,从而帮助我们更加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也让我们用更宽容、更灵活的态度继续生活。

2. 更好地理解他人
通过自身觉察水平的提高,我们更容易进行换位思考、与他人共情,也能更客观地看待人性格中的缺陷,对身边的人也会宽容一些,从而获得更良性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幸福、平和与整体更好生活质量的关键。
人际关系中,维持好一段亲密关系无疑是困难的,它需要运气,更需要双方为这段关系不断努力和成长。在学习心理学知识后,我们在面对亲密关系时,也更能理解和明白对方的选择和执着。
意识到人性的脆弱与敏感的我们,也更容易给到彼此支持与陪伴,从而成为关系满意度更高的一对。
3. 使用一些自助工具
在理解自身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自助工具,来减少情绪对我们的影响。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告诉我们,思想过程决定了感觉、行为,甚至与他人的关系。
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在CBT的指引下,试着用更积极的替代思想和行为取代消极思想和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积极的思想和反应模式最终成为我们认知模式的一部分。
改善思维过程的好处可能是巨大的。事实证明,以积极的方式解释环境的人,会过上更健康、更成功的生活。

总之,学习心理学让我们有更好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自己,有时也可以帮助身边的朋友。但当自己陷入情绪旋涡,无力挣扎时,还是要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