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习俗-----广东澄海【落姑】
中秋“落姑”:八月痟姿娘
(出自澄海苏北中学 许旭绵)
潮州人过中秋节,是很有特色的,其中尤以澄海最有特色,澄海妇女心灵手巧,家家户户都有制作糕点、豆饼的习惯,而且制作的绿豆糕、油麻糕、花生饼、麻酥饼、豆桃、豆塔、还有花生猪头等中秋时尚食品,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中秋之夜,家家户户以时鲜水果、自制糕点为祭品设台祭月,大人们边赏月边泡工夫茶,老嬤人虔诚的念起《太阴经》,祈祷太阴娘娘赐财降福,然后许下心愿,抹了一些香灰,泡茶让一家大小喝,称为“讨仙丹”。据说小孩喝了“仙丹水”就比较容易“开窍”。后生们小孩子们则成群结伙到旷野或者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去“烧塔”。这些都是常见的潮汕中秋民俗活动。
(笔者家中中秋祭月)
澄海民间有“五月痟(小)禾埠,八月痟姿娘”的说法,指五月男人们忙于扒龙舟,八月女人们忙于耍神活动,说的就是是潮汕中秋的一项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落姑”。这或许是一种潮汕先民在远古时代,从黄河流域带来的最原始的巫风巫术。
中秋夜的“落姑”,不同于平时民间的“落神”(即所谓的“神仙附体”,也叫“落老爷”)。“落神”是只有特定的人据言为什么神明附体,然后模仿某位神仙的口气,断言兴衰祸福,带有很浓烈的迷信色彩。但中秋“落姑”就不大相同了。首先,不论什么人都可以“落姑”,都可以成为“阿姑”附体的对象,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其次,一年之中只有中秋之夜才可以进行;第三,下凡附体的“阿姑”只能是民间传说的月宫里的人和物,如嫦娥、玉兔、蛤蟆等等;第四,“落姑”过程迷信色彩较少,而游戏色彩较多。
下面将1982年中秋夜笔者在澄海东里镇所见闻的“落姑”过程介绍如下:一大合院内,数户人家合置一前一后两只大方桌(民间称为“八仙桌”),前桌设祭台香案拜月,后桌上置一藤椅,扶上一位80多岁的老人,坐在藤椅上,老人的眼睛蒙上红绸布,然后,院子里的尽数男女,各执一把燃香,类似佛教寺院里的和尚尼姑在绕佛念佛号,都围着老人坐的桌子转,每个人口中都念动咒语,中秋“落姑”请神的咒语:
观音渺渺在海中,
佛身住在普陀山。
脚踏红莲千百瓣,
手挚杨枝显起来。
大慈悲,救苦难,
佛来偕,佛来共,
共到门脚埔,
门脚阔阔双条路。
大路大颇颇,
小路通奈河。
行到奈河中,
脚松手也松。
行到奈河桥,
脚摇手也摇。
桥顶人拔剑,
桥下人喊娘。
前人喊娘娘勿听,
后人喊娘轻轻行。
借问同身去地块?
我欲花园探亲情。
踏入花园花园香,
踏入魂宫看魂人。
踏入书房看书册,
书册看了面带红。
不知是夜深了,还是被那些香火熏昏了,老人连连打哈欠,不久,头低垂着,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人们知道,大概是“阿姑”已经降临了。大家都停下了脚步,于是,你一言,我一语问了起来,无非问些自己的年庚岁数寿元之类的内容,据说回答得很准确。有时,小孩子小伙子不懂规矩,问些戏谑无礼的内容,“阿姑”也不会计较,所以皆大欢喜。嬉笑声、戏闹声不绝于耳,一直闹到深夜。月亮渐渐西斜,祭坛上的香案也快燃尽了,人们也困乏了。于是,有年长的人又点燃了三柱香,念动退神咒语,“落姑”退神神咒曰:
日落西山是夜昏,
家家处处人关门。
鸡鹅鸟鸭上条了,
放阮同身回家门。
然后说些恭送“阿姑”回月宫的话,然后人们把老人扶了下来,老人又一连打了几个哈欠,神志清醒了过来,取下蒙眼的红布,又恢复了常态。这就是中秋夜澄海民间“落姑”的全过程。据乡间老人讲,每年中秋被人们请下界的“阿姑”都不尽相同,有的时候是嫦娥姑,有的时候是“篮饭”姑,有时是玉兔姑,还有的时候请到的是蛤蟆姑。
这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潮文化民俗活动。据此,笔者大胆推测,这可能就是人类从原始社会保留至今的一种原始巫术,而且千百年来在潮汕的文化沃土上得到传承和发展,还逐渐融合了佛、道诸宗教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一道独特的潮州民俗风景线。(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