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部运动治疗学 | 基础知识整理 | 口肌训练

1. 口部运动治疗是指利用触觉和本体感觉刺激技术,遵循运动技能发育原理,促进口部 (下颌、唇、舌)的感知觉正常化,抑制口部异常运动模式,并建立正常的口部运动模式的治疗过程,为准确构音部位奠定基础。
2. 口部运动治疗应用领域的领域有构音语音障碍、吞咽障碍、进食发育障碍、口面肌肉功能障碍、神经发育障碍、感觉运动统合障碍。
3. 练习、提示和刺激技术是三种基本的促进口部功能改善的技术。
4. 舌的五种基本运动模式有马蹄形上抬模式、舌根(后部)上抬模、舌两侧缘上抬模式、舌尖上抬和下降模式 、舌叶上抬模式。
5. 舌分为舌尖、舌叶、舌体、舌根、舌侧缘五部分,每一部分又分别细分。
6. 马蹄形上抬模式是舌动动的第一个基本模式,是舌运动的基础。
7. 发 /l/ 音时,舌尖能独立上抬抵住齿龈,舌其余部分保持低位并远离上腭。舌尖能从马蹄形中独立下降,同时舌两侧缘保持高位。
8. 构音是通过下颌、唇、舌和软腭等构音器官各自灵活的运动及其之间的协调运动,发出清晰、有意义的言语声音(语音)的过程。
9. 下颌后缩过度是指下门牙明显位于上门牙后方。口部触觉过度敏感,属于下颌-唇-舌-头后缩模式的一部分。肌张力问题是一个诱因。治疗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将下颌稳定在更靠后的正确位置上。
10. 舌碗反射是当用压舌板等刺激舌前1/3处时,舌的两侧缘上抬,舌变平,舌尖和舌侧缘抬起而中间下降,形成“碗状”。
11. 下颌分级控制障碍包括下颌急动,下颌分级控制不能或控制不稳等临床表现。下颌急动是指下颌突然运动而不是平稳运动,此时很可能存在肌张力问题。下颌分级控制不能或不稳定是指下颌对处在姿势位、闭合位、全开位、半开位或更精细的分级运动不能随意调整,或者下颌在这些位置时不能长时保持,出现急动、抖动或其他不稳定现象。
12. 手触式口部提示是一种接触性提示,它需要言语治疗师在患者面部实施,告诉患者要运动什么以及运动方向和幅度。
13. 口部运动治疗的原则有三点:基本训练和特殊治疗相结合;自助治疗和协助治疗相结合训练、提示和刺激技术相结合
14. 下颌分级控制治疗技术是通过咬住不同物体的方法来调节下颌的开合度,从而促进下颌的分级控制,增加下颌的外部稳定。包括低位控制法、大半开位控制法、小半开位控制法和高位控制法。
15. 成熟言语中的唇运动有以下四种:唇闭合运动:两唇相碰发双唇音/p/, /b/和/m/,唇齿接触运动:下唇和上门牙相碰发唇齿音/f/, 圆唇运动:发各种元音和辅音、展唇运动 发各种元音和辅音
16. 感知发育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婴儿的早期学习是感知运动的经验,感知发育障碍会影响运动发育,反射是所有自主运动的基础,连续的感觉反馈监控复杂的运动
17. 构音语音训练的四个步骤是音位诱导、音位习得、音位对比、音位强化。
·音位诱导训练是构音语音训练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患者诱导出本被遗漏、替代或者歪曲的声母音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音位习得是通过大量目标音位开头的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词练习目标音位的发音。
·音位对比是将23对声母最小音位对提取出来专门进行对比训练,每组音位对由两个声母音位组成,这两个声母音位之间只具有单维度差异。
·音位强化能帮助特殊儿童将所习得的目标音位更快地迁移到日常生活的使用中。
18. 口部运动功能的评估包括主观评估和客观测量。
19. 下颌运动过度包括上下运动过度、侧向运动过度、前伸过度、后缩过度。
20. 唇回缩的类型有上唇回缩、下唇回缩、唇侧向回缩。
21. 舌内肌包括舌纵肌、舌横肌、舌直肌。
22. 在正确的辅音形成之前,儿童先学会的是咂舌声,此时他们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有4个不同的部位发生运动:声门处、软腭处、舌尖处、唇部。
23. 在汉语中,所有韵母构音都与舌运动紧密相关,21个声母中有17个是舌声母,即使是唇声母也需要舌运动的参与。
24. 大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才发展为精细控制运动
25. 口部运动功能的主观评估中1级表示最高分。
26. 构音障碍是指由于构音器官的运动异常而导致在中出现的构音不清和声韵调异常等现象
27. 指尖控制法是一种自主运动治疗技术,用来提高感知觉能力,增加患者对于下颌的自助控制能力。方法:将大拇指置于下巴尖处,其余四指指尖置于颞下颌关节上;下颌上下运动,手指感受下颌运动时关节打开、关闭的情况。作用:提高下颌感知觉,增加患者下颌的自主控制能力。
28. 双唇闭合运动障碍主要是指患者双唇闭合运动不能或闭合无力,偶伴有流口水。临床表现为双唇不会内收做闭合动作,不能夹住压舌板或者夹住后马上就掉下来,或者口水流下来双唇不会闭合将口水吸进去;有些患者双唇一直张开,说话时唇几乎不动,即使发唇声母,也只是上下唇相碰发音无力。
29. 唇运动障碍的主要类型:圆唇运动障碍、展唇运动障碍、唇齿接触运动障碍、唇闭合运动障碍。
30. 舌运动障碍的类型;舌向前运动障碍、舌向后运动障碍、舌前后转换运动障碍、马蹄形上抬运动障碍、舌根上抬运动障碍、舌侧缘上抬运动障碍、舌尖上抬与下降运动障碍、舌叶上抬运动障碍。
31. 口部运治疗的流程:首先了解个人信息 ;然后是评估与诊断包括口部感知觉能力的评估与诊断和口部运动能力的评估与诊断;根据诊断进行治疗内容的实施;整过过程要有疗效监控。
32. 下颌运动受限的治疗技术有咀嚼法 、高位抵抗法 、高低位交替抵抗法;相同点在于一定程度的都运用了抵抗技术,抵抗是指患者有目的地沿着作用力的反方向运动身体的某一部分,从而提高该部位的力量。抵抗会增加口部运动的阻力,有助于扩大运动的范围。1)咀嚼法是治疗下颌运动障碍的一种实用方法,主要适用于发音时下颌运动受限,同时也适用于咀嚼肌群松弛的问题。通过治疗后,对下颌紧张的患者而言,紧张程度会明显下降;对下颌松弛的患者而言,提高咬肌和咀嚼肌的力量。下颌打开的幅度明显增加。2)高位抵抗法主要适用于下颌总处于高位的患者,即嘴巴总是闭着,下颌向下运动受限。把下颌控制在稳定的位置,才可进行下颌运动。3)高低位交替抵抗法是一种促进治疗技术,即把低位抵抗法和高位抵抗法综合起来运用。只有在治疗师熟练掌握每一种技术后,才可以进行交替抵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