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问题不是青春片,而是我们如何能够在现实中享有青春。”【戴锦华】

【首发全文笔记】
戴锦华这个同学告诉我说他是一名中学生啊,他的问题是我发现中国最好的青春片,如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包括娄烨导演的作品,包括近期的《青春的你》都是苦大仇深的,而且好作品很少,但是欧洲的青春爱情片却都是轻松愉快的,青涩美好的,例如前几年很火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当然跟历史与教育有关,您觉得国内可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并取得认可和成功吗?
回答:
一、青春片的两个脉络
1.花季雨季故事
与青春篇相关的知识,就是事实上青春片始终有两个基本的脉络,两个不同的脉络,然后两个不同的层次,然后一个脉络就是我们望文生义,一望可知的青春片叫做花季雨季的故事啊,我们把摄影机朝向处在这个豆蔻年华的年轻人,啊少年们,少女们,然后我们这个讲述他们的故事哈,然后我们同时也传递关于青春活力,关于理想洋溢,关于年轻的生命正在充分地展开,尚未受到现实的挫折,现实的摧毁的那样的一种迷人的,但是又是用这个小朋友的说法叫青涩的哈,这样的一种状况啊,这是一个所谓青春片的脉络,它可能关于情窦初开哈,他可能关于这个青春时代,作为青春特权的那种对友,友谊的这种享有和投入,他可能关于这个呃成长的烦恼,但是通常哈在这种这个脉络哈这个层面上啊,青春片是是轻松的,是充满希望的,是活力盈利的,
【以青少年为主角,展现尚未被现实打击的迷人又青涩的生活,通常这个脉络上的青春片是充满希望与活力的。】
2.青春残酷物语
大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电影工业经历一系列美学革命、新浪潮冲击、第三世界电影的崛起,也经历了欧洲艺术电影和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分流,“青春期”的概念就被发明了,它包括青春期的痛苦、烦恼、反抗与冲突。于是出现了另一个脉络上的青春片,
我们借用日本新电影的著名导演大岛渚的影片将其命名为“青春残酷物语”。此脉络上的“青春”是化冻的沼泽,充满着泥泞、混乱和危险,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少年的你》。
是那样的一个混乱的,不肮脏的,充满泥泞的这样的一种生命的体验状态,所以你说到比如说这个呃《阳光灿烂的日子》,比如说娄烨的电影啊,比如说《少年的你》,大概是在后者青春残酷为物语的这个层面上,这个被制作被延续的,看来你不太喜欢啊,这个层面的这个这种风格的哈,这个层面的青春表达啊,你你在期待着那样的一种轻盈的花季,雨季逝的青春表达,当然我想你对于那样的一种青春片的期待嗯,你认为哈我们的青春片很少,而且不好看哈,你仍然在期待着迷人的中国青春片出现,那我大概知道,就是那个曾经确实叫花季雨季的电视剧哈,所代表的一种中国主流的这个昂扬的哈,这个青春片显然也不是你的趣味所在啊,那么因为你举出的那部电影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请你的名字呼唤我,毫无疑问是一部青春片啊,但是在我的感觉当中,
第一这部青春片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啊,他既是那个青春迷人的谐序曲,它又是某种意义的青春残酷物语呃而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了一个同性题材啊,涉及到了一个男孩子对于自己的,不同的性向的觉醒及其他的青春初体啊,所以他使得这部片子很特别哈,很难把它作为我们说青春洋溢的这样的一种,像青春的圆舞曲哈,青春的谐序曲这样的代表作品,呃我我一直在想,我看到你,我一直在想一个哎,特别能够代表哈这样的一种美好的青春故事的,
结果,蹦到我脑子里的都是爱情片哈,都是这种这个呃梦情窦初开哈,这个怦然心动的这样的故事,
事实上我想你渴望的青春片,绝不仅仅是啊青春爱情故事哈,你更要更想看到一些关于极端丰富的,在那样的一个刚刚打开的啊,阳光初初入哈,阳光透入的那样的一个时刻啊,的那样的一种生命体验的表述
二、中国青春片的通病
于是我又一次进入我的这个脑海当中的,就是曾经的就是日本的这种青春故事哈,日本的这种青少年为主体的啊,带一点点忧伤,但同时仍然是这种迷人的美好的哈,这样的故事啊,当然也会想到一些这个好莱坞的哈,这种小成本的啊,这个有特色的哈这样的一些青春故事,那么某种意义上我认同于你的说法哈,就说到现在我们中国电影当中,我们好像缺少这样的一种以青春的主体,以青春的基调去展示青春,去再现青春的这样的故事
我想你(指提问者)更期待看到,阳光初入时刻的生命体验的丰富表达。部分的日本电影,比如:坏孩子的天空(1996)就是如此,
虽然略带忧伤,但仍然是迷人和美好的青春故事。目前,中国电影仍然缺少以青春为主体和基调去展示青春、再现青春的故事。
1.太多想象
因为我们的呃,这个关于花季雨季的是的青春想象的描述,有时带有太多的成年人一厢情愿的,对于青少年的想象,比如说把他们的这样的一个年轻啊,理解为绝对意义的单纯,把他们的单纯理解为某种意义的无知,或者是带有贬义的天真
2.太多说教
我想你的不满是不是跟我的不满一样哈,我的不满就会觉得于是他总有一个不言自明的,有时候经常是由摄影机所代表的,这样的一个成年人的视点啊,去呃朝向年轻人,朝向青少年,然后带有一种呃欣赏的,但同时是引导者式的姿态哈,那么当然在整个叙事当中也说教啊,太多的想象,同时说教,我想这也许是你不满的一个原因
三、青春片的现实文化逻辑
那么我想跟你分享的是,我不满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的青春片呃,我也是用一部电影的名字来代表哈,比如说《致青春》,致青春的全名叫做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啊,我经常拿这个开玩笑,我说这是一帮青春已经逝去的人啊,再反观青春,然后呢他们还用这样的口吻说终将逝去,
青春当然终将逝去,但是青春仍然是无价的,青春仍然是无可替代的,
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用另外一部电影的名字叫《青春万岁》啊,这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然后回首反观我们的青春的时候,已然携带着啊他终将逝去的这样的一个态度,我多少都会感觉到带有一点,所谓成年人世故的审判青春的姿态啊,这是我不大喜欢,那个曾经一度哈在中国荧幕上也是涌现的,青春片的一重原因,
但是我要说哈,呃我努力的回忆,我想到了一部电影哈,如果你有兴趣,也许能找到,但是我不知道你今天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是什么感觉,我记得有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哈,是刘杰导演的《青春派》啊,是少数哈,我比较喜欢的校园青春片,因为它避免了那个双重的成人试点啊,那种俯瞰的训导式的成人视点,或者那样的一个青春已逝哈,然后对青春抱了一点,审判或者是犬儒的姿态的这样的东西,在那部电影当中没有呃
但是刘杰导演的《青春派》是少数比较优秀的青春片,它避免了训导式的成人视点。
如果你真的要看这部电影的话哈,如果找到这部电影看这部电影的话,请你一定要看这部电影有一个非常宝贵的彩蛋,就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彩蛋当中,监制人侯孝贤导演啊,这个亲自出演,然后在这个一个中小学中学的课堂上,扮演了一个老师哈,扮演了一个非常类型化的,带有自嘲式的这样的一个老师的形象啊,所以说呃中国的还是有好的青春片的哈,尽管确实不多,而且在世界范围之内那种不恶俗哈,不轻飘,不训导,不审判的青春片其实也屈指可数,
那么我们在中国会不会有未来,会不会有很好的青春片?
我和你一样在期待,
但是我想啊,如果我们始终延续着这样的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龙【望女成龙,笑不活了
戴锦华:“与“小奶狗”恋爱是什么?
戴锦华:是昔日男性占有、包养女性的女性版副本。在我看来,这正是当代父权逻辑的特权女性复制。”】
的这样的一个家庭文化,如果我们始终在教育制度当中,延续着这样的一个呃,这个应试机制的这样的一种东西啊,如果在我们的社会当中,始终是一个考试的考核的,这个计分绩点的逻辑的话,那么可能更大的问题不是青春片哈,而是我们如何能够享有青春,我们如何能在现实中享受青春啊
而我觉得当我们真正享有青春的时候,当我们真正的就这个享有了这种青春的奔放哈,青春的特权的时候啊,那个时候我想也是就是真正的青春片,可以在中国银幕上涌现的时候
因为我一直热爱电影,就是因为电影不单纯是一个艺术,它和现实的联系是如此的紧密,所以任何我们在电影当中观察到的问题,都一定和现实当中同样存在着的,有时候是结构性的问题,有时候是局部性的问题紧密相连,
所以这个青春美好哈,这个小朋友希望你能够享有你的青春,而且能够享有观看青春片的快乐,谢谢你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