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暖茶漫饮】《四月是你的谎言》:什么是最好的离别?

2023-04-06 21:45 作者:晴空_blue  | 我要投稿

       又到了四月,这个代表着春日活力与生机的时间,这个被一切美好所环绕的时间。每当我们提起四月,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温暖的阳光、和煦的微风、盛开的花朵……然而,四月并非永恒,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总要经历花落,总要向那些独属于春天的美好道别,伤春伤时之情就此而生,组成了春日的另一大主题——缺憾。

       如果说要选一部动画同时展现出春天的美好与缺憾,那么《四月是你的谎言》想必是相当合适的选项。青涩的少年、飞扬的音乐、懵懂的情感无一不爆发出盎然的春意;成长的迷茫、挫折的痛苦、生死的离别无一不流露出连绵的哀伤。最终,花落人去,唯余一段永生难忘的记忆。

       本作的剧情并不复杂,22话的时间,讲完了、讲好了一个关于离别,关于成长的故事,其中,音乐和爱情是本作明面上的两条线路,而这两条线路又共同回应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最好的离别?这个问题贯穿了整个故事的布局,是我们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行动的重要角度。

       为什么选择音乐题材呢?同绘画、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音乐是倾注了人之灵魂的事物,音律与节奏激起的是人内心中最原始最深沉的共鸣,那些悠扬的旋律就是美好的一种具像化,而且透过演奏,我们可以走近演奏者的内心世界,领略演奏者的成长与变化。“人肉节拍器”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严苛的训练;天马行空的小提琴背后是为数不多的生命的时日。于是在本作中,音乐不仅仅成为剧情组成与情节推动的重要部分,为角色的行动提供了动机,更将美好与缺憾的对立深化,显现出春日的生命力,为最终的离别增添了终幕的悲壮。

       为什么设置恋爱的感情线呢?这就要结合本作主人公的年龄了。本作的主要角色大多是14岁,面临着初中升高中的转变。日漫中,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分别是两个重要的时间点,高中毕业意味着一个人的成熟,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承担社会的责任;而初中毕业则更多聚焦内心的成长,关注青春期以来自我的变化。对于公生和薰来说,独属于青春的纯洁而青涩的爱情是前者走出阴影,与过去和解的契机和动力,也是后者对命运的反抗,对意义的追寻。一条红线,串联起了两个人共同的成长,改变了戏中人,感动了戏外人。爱情同样是最纯粹的美好的化身,正是因为有这段爱恋,名为离别的缺憾才更加令人感慨。

       那么,什么是最好的离别呢?作品里,宫园薰的第一场比赛或许已经做出了深刻的回应:当众人为争夺名次而按部就班地演奏着时,一阵狂野的琴声霎时间吸引了众人的注意,无关心伴奏的钢琴手是否能跟上自己的节拍,无关心台下的老师是否能容忍打破规则的演奏,无关心自己是否能拔得头筹。她想要做的,就是将自己所有的情感融入音乐,传递给每一个人。她自知时光的残酷,自己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是最后的倒计时,因此,她选择将独一无二的琴声视为自己存在的印证,用演奏来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哪怕只是片刻的光辉,这何尝不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表现呢?在生死的离别面前,名次之类的成就不过是幻象罢了,对于渺小而短暂的生命,若能了却自己的愿望,留下自己存在的证明,亦能通达永恒,深入人们的内心。

       然而,并非有所追逐,就能做到最好的离别,本作中,公生的母亲,有马早希的故事便是如此。同样拥有离别的结局,同样希望在离别之前完成自己的心愿,从结果看来,早希和薰形成了对照。在所剩无几的时间里,早希唯一的希望便是自己离去后,公生能有立身之本,然而这份愿望最终成为了过分严苛的扭曲的爱,为公生带来了苦痛,在离别之后又如残酷的诅咒一般夺去了公生对钢琴声音的感知。在作品后半段有一个镜头,病床上的宫园薰在不自觉中与早希越来越像,其实,这是所有将要离别之人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对离别的恐惧。即使已经接受了现实,当离别将至时,仍然会不住地害怕、无力、焦虑、悲伤,轮椅上的早希害怕自己没有为公生留下什么;病床上的薰害怕因自己而耽误了公生的生活。美好的愿望在离别的恐惧面前最终化为了深刻的缺憾。

       也就是说,如果要尽量避免缺憾,就要尽全力克服对离别的恐惧。那么,面对离别,我们所恐惧的究竟是什么呢?在作品里,有马早希和宫园薰分别有过这样的台词:“但是……我没有时间了啊……”;“你以为自己还有很多时间吗?”注意到了吗?她们都提到了“时间”,这个对于她们来说最为敏感的概念。离别的结局已然注定,她们害怕自己没有时间去完结自己的愿望,没有时间创造与他人的回忆,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应做的事,想做的事。而他们所拥有的时间又是那么短暂,如长河中微茫的一瓢水,又如何抵挡时间冲击下的遗忘与磨损?因而要做到最好的离别,便必须同时间的残酷和解。

       但这又谈何容易呢,有马早希正是在此处的失败而将公生拖入了无止境的阴影,宫园薰正是在此处的迷茫而几近自暴自弃,离别带来的缺憾过于宏大,远非我们能够轻易承受。但是……既然有缺憾,就必然会有美好与之对应,不是说离别本身是美好,而是这巨大的缺憾驱使着我们前去寻觅每一份美好。或许我们会觉得是因为有美好,那些缺憾才显得可恶,但也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正是因为缺憾的必然存在,我们才会觉得美好是美好。薰一定不会感谢自己的病症,但因为有病症的存在,她奋力奏响小提琴的姿态才更加伟岸,而我们也才会认识到原来普通地奏响音乐,本就是一件再美好不过的事情。

       所以,如何对抗时间的残酷,如何消解离别的恐惧,似乎可沿这条路找到答案。我们可以看到作品最后宫园薰的选择,在公生踏上演奏现场的时候,宫园薰也勇敢地接受了最后的手术,她知道凶多吉少,她想到了最坏的结果,但她相信着自己能再次见到四月的春意,她相信着自己的生命力,她相信着美好。以自身为参照,时间不过两种分类:生前与身后,既然身后之事自己无法改变,那么至少要抓住有限的生前,抓住生前也就是对身后最好的交代,要将有限的生前活出无限的色彩。

       要做到这点,就要在“有所追寻”的基础上增添一个条件——“以之为心愿,而非以之为执念”。不需要去刻意考虑如果做不到什么会怎样,一切都应是水到渠成,重点在于这沿途的风景,我们欣赏了多少,生命的美好,我们体会了多少。“以之为心愿”是为了在离别前的最后时分,给予发现美好的契机;“非以之为执念”是为了防止被所谓“成功”蒙蔽了双眼,陷入对时间与离别的恐惧,本末倒置。我们总是驱使着自己不断前进,但如果我们真的到了旅途的终点,不妨考虑考虑将车停在哪里,才能领略最棒的美景。

       或许有人会设想假如突然告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一段短暂的时间,自己该如何度过,或许会觉得要在倒计时之下,将每一天作为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对待,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但可能并非最好的做法。当宫园薰躺在手术台上的那一刻,我发现,要坚信的是,每一天都并非最后一天,每一个明天,都必将到来。薰说出口的那句“我会挣扎的”,已然表明了她坚定的态度。相信明天,也就是相信那些最美好的东西,那是一路上所有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汇聚而成的东西,因为每一个明天,都是今天,以及所有昨天的和。

       只有这样,在真正的离别来临之时,我们才不会有悔恨,尽管不舍可能仍然存在,但因为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蕴含着美好,显现着意义,我们才能是坦然的。或许永恒与否对于我们来说并非关键,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意,是否传达到了应去的地方,当承载着宫园薰心意的信件最终送到有马公生手上的时候,那随风舞动的每一根枝条,飘落的每一朵花瓣都是他们同在的证明。没有薰的四月已至,但存在着薰的世界绝不会消失。

       这,就是《四月是你的谎言》所带给我们的,最好的离别。


其实为什么会选择这个题材写了一篇文章呢,一方面是因为四月这个时节确实有着特殊的含义,我们传统的清明节也在这个时候,确实容易激起我们的联想;而另一方面,是我前段时间看了“up主纪念馆”发的一篇专栏,那些离别之人让我陷入了不住的感慨之中,离别确实是一个非常非常令人悲伤的话题,我只希望自己能接写这篇文章的机会仔细想想,究竟该如何面对沉重的离别,或许我的回答依然稚嫩,但至少,我对此有所思考,当离别真的与我相遇时,我能有所准备,这已足够。


【暖茶漫饮】《四月是你的谎言》:什么是最好的离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