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成名后的三部烂片,其中一部导致周星驰成为导演的决心

周星驰在香港影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如果说因为《大话西游》在当年的失败,曾经让港人一度怀疑周星驰的能力,但是几年后,因为被内地一大帮人追捧,这部经典才得以重见天日,而星爷的知名度再次崛起。
其实周星驰在后期自己主演的电影里,决断权第一位成为了他的首选。你说他霸道独裁也好,还是成为大腕后的膨胀也好,其实都不重要。
虽然电影创作是集体行为,但是始终需要灵魂人物来掌控全局。我觉得很多人之所以不懂周星驰,是他们缺少了周星驰作为艺术家的那种追求。也许我这样说有人会觉得危言耸听,甚至很多人觉得把周星驰当成艺术家,或许有点高估。

江阳沽酒客并不喜欢捧杀谁,我也没有那样的本事,但是我觉得之所以我喜欢周星驰,是因为我懂他的寂寞和孤独。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在为我们奉献着欢笑。人生不易,如周星驰这般功成名就的人,你未必就开心。当然这不需要我们操心。
有一段时期,周星驰被群起而攻之,一时间给人的感觉,他唯利是图,不懂人情世故,不过今天这些都不重要,其实说白了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周星驰为什么后来要完全独立运营,跟他们关系搞得那么僵硬,其实除了性格,也是发展的必然性,要突破就必须失去和放弃很多东西。

在周星驰成名后,他的很多影片都是叫好又叫座,而且身价一路飙升。很长一段时间周星驰是影视圈的造币机,只要有他出演的影片,不管是不是主角,至少片商就非常喜爱了,所以不愁卖。
但是这一点并不是周星驰所愿意看到的,成名是好事,但是人生很容易进入另外一个牢笼,最终被桎梏。

大约从1997到1999最为明显,而这三年周星驰依然人气很旺,但是他出演的三部影片都不算用心之作,另外一部《家有喜事续集》更是客串而已,这三年周星驰估计就在考虑转型了,他不想重复拍那些不动大脑,或者没有他个人理念的作品,所以都是假主角,打酱油一般。
97年的《算死草》和98年的《行运一条龙》,莫名其妙的去扶持演技尴尬做作的葛民辉。其实葛民辉演技并不差,这个老兄也是神经刀一把,演戏不按套路出牌,但是在星爷的光辉下,实在没得发挥,当年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要扶持他,大概有人打如意算盘,以为可以扶持新一代喜剧天王出来,跟周星驰可以抗衡一下。其实完全是徒劳。

《算死草》还算可以一看,虽然影片硬伤无数,而且有之前《审死官》和《九品芝麻官》珠玉在前,这部戏实在有些生不逢时。第二年的《行运一条龙》虽然有点《他来自江湖》的影子,但是一看周星驰就无心恋战。完全不值得一提。
到了《千万之王2000》王晶想借周星驰来捧张家辉,可惜周星驰不是给谁做嫁衣的人,或者说不管在任何时候,人们关注点就是星爷。况且他在全力搞自己的《喜剧之王》,这部不到十天的客串,搞得天怒人怨,其实真不该怪星爷。王晶今天还是承认没有人的演技能让他如周星驰这般折服的。关于这部影片,你去看看就知道了,张家辉卖力演出,还是不如周星驰出场的那几分钟,轻描淡写,才是这部戏最大的亮点。毫不夸张的说,不是周星驰出演,这部戏一定“扑街”。

这件事情以后,在香港演艺界恐怕周星驰真的不好过,这个不好过不是跟大家不好相处,而是已经没有他想拍的冲动了。如同《龙的传人》里星爷演的台球高手,拿到那么多荣誉后,对后面的人生简直没了希望。
不过还好被一些人认为唯利是图的周星驰,痛定思痛,特别是《千王之王2000》以后,他彻底明白,要拍自己想拍的东西,就必须自己当导演,写剧本,自己来掌控所有的一切。这当然在其他人看来好像在吃独食。其实对于观众来说,我需要的是好的内容,你能做到,我给你买单,做不到,说再多也没有用。

《喜剧之王》是继《望夫成龙》后再一次拍的文艺片,不过这是一次自传似的总结,凭借这部片子周星驰绝对可以跻身香港最伟大的演员和导演的行列。之后《少林足球》、《功夫》、《长江七号》、《西游降魔》、《西游伏妖》,从前三部还参演,到后面只是专注导演,周星驰完成了演员到导演的蜕变。
以后,我们或许还能看到不少周星驰导演电影,但是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可能要成绝版了。对于星爷的影迷来说这无疑是痛苦的,但是这种痛苦又不得不去接受。这些年成龙大哥依然在拍摄,但是没有一部让人觉得舒服的,其实大哥的努力难道看不到吗?但是过了那个最佳时期,就不能再勉强了。
不管是导演周星驰还是演员周星驰,我觉得他都给我们交了满意的答卷。对于我这个观众来说,唯有感谢在我们曾经和现在有你们的光影陪伴。希望以后温故经典过往的同时,还能看到你们新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