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资本的故事》解说词文本03 第一季第三集 南海骗局
一家自称前景光明的公司提出了国债换股票的方案,这个貌似多赢的天才计划,背后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第一季第三集 南海骗局
/英国伦敦塔/
/约翰·艾思拉比/
伦敦塔,矗立在泰晤士河北岸,现在是伦敦一个著名的景点。但在300多年前,这里却是英国著名的监狱,关押的犯人多为贵族和高官,其中包括曾任英国财政大臣的约翰·艾思拉比,他入狱的原因是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股市骗局。
1719年12月,英国政府收到了一份题为《南海方案》的提案,这是一份用股票换国债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南海公司将用自己的股票置换价值3160万英镑的国债,并承诺将国债利率从7%降到4%,再额外支付给英国政府760万英镑。这个方案的提案人正是南海公司本身。
此时英国政府正在为支付高额国债利息发愁,财政吃紧,经济一片萧条,所以南海方案立刻得到了这个人——财政大臣约翰·艾思拉比的支持。
南海公司成立于1711年,英国国王乔治一世曾担任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该公司拥有英国在南美洲等地区的贸易专营权,而南美在当时被认为商机无限。南海公司曾经在奴隶贸易中赚过大钱,现在他们声称,在南美洲又发现了储量巨大的金矿。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南海公司的盈利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南海方案看起来是一个完美的三赢方案:英国政府可借此化解财政危机,南海公司可获得更多的资金去开发金矿,而国债持有人用他们的国债置换南海公司的股票,将可分享公司的未来成长。
在1718年,由于西班牙和英国的战争切断了南美的贸易通道,南海公司已经无利可图。但他们依然用过去的故事渲染未来的盈利前景,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
为了让南海方案能够在议会通过,南海公司还用股票行贿,让许多高官和议员变成了南海公司的股东,财政大臣艾斯拉比正是其中之一。
1720年3月21日,英国议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南海方案。在微弱的反对声中,有一位议员名叫罗伯特·沃波尔,他大声疾呼:南海计划以获利假象为诱饵,使人们为追求虚幻的财富而走向破产。然而,南海公司股价的飞涨点燃了人们的欲望,淹没了反对的声音。
南海公司的股价在方案提出时还不到120英镑,在3月21日方案被通过时,股价上涨已超过了300英镑,6月股价达到1050英镑。
一时间,南海公司的股票一票难求,让政客忘记了政治,医生丢弃了病人,店主关闭了商铺,牧师离开了圣坛,就连时任皇家铸币局局长的大科学家牛顿也成了南海公司的股东。
为了满足公众的换股需求,南海公司分三次共发行了8万多份新股,股东们大发横财。
南海公司的股票暴利引发了英国的股份公司热,其中许多公司模仿南海公司的手法,编概念、发股票。这些公司的股价追随南海公司一同上涨,总计吸纳了3亿多英镑的公众资金。
英国的股份融资热催生了许多皮包公司,这侵犯了南海公司的利益。于是南海公司又操纵议会,在1720年6月9日通过了著名的《泡沫法案》。法案规定,任何股份公司要想发行股票,都需事先获得议会的批准。
本来南海公司是想通过《泡沫法案》打击那些皮包公司,没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那些皮包公司由于资金链断裂纷纷破产,股东们追到南美去寻找资产,他们却发现南海公司是一个包装更为精美的骗子公司,既没有传说中的金矿,也没有可持续的贸易,一切都是骗局。
消息传回国内,人们如梦初醒,南海公司的股价从1000镑以上迅速跌回到原点,大科学家牛顿也亏了2万多镑,这相当于他十年的收入之和。
这时人们才想起沃波尔的警告,请他出来收拾残局。大权在握的沃波尔重拳整顿金融秩序,财政大权艾斯拉比被判重罪,关进了伦敦塔。
南海骗局像一瓢冰水,浇熄了英国股票市场的萌生之火。此后100年间,英国再没有发行过一张股票,英国约克郡的股票投机家们漂洋过海来到纽约。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英国的南海骗局催生了美国的华尔街。
我能够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艾萨克·牛顿 英国物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