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庄子》且读且感(水)

2022-06-05 14:46 作者:AarontheChouette  | 我要投稿

近期不会更太多视频了,今天水个专栏.

我现在读到《齐物论》的“夫随其成心而师之”.在此之前的所感所想,我写在这里.


一.

在读序言的时候,读到了庄子的宇宙观.

中华书局,方勇译注版


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

“宇宙”一词出自《庄子》

问题在于,“四方”与“未有穷处”,是否矛盾?四方,指它有形状,而形状固然是有顶点的,或言,边界.“未有穷处”说宇宙是无限的.

这是个数学问题,也可说是个常识问题.很显然,这有悖常识.

二.相对主义的泥坑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译文:

大智者看上去显得非常广博,小智者却十分琐细;高论者盛气凌人,争论者小辩不休。辩士睡时,精神与梦境交错在一起,醒后疲于与外物接触纠缠。每天与外物相接,其心有如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一样疲惫。有的心机柔奸,有的善设陷阱,有的潜机不露。小的惧怕表现为忧惧不安,大的惧怕表现为惊恐失神。三灾八难的降临就像箭在弦上一样地随时而发,这全是由于行为人的心机所伺机行是非之行径所造成的;三灾八难的不降临也可以像发愿一样的通过履践其愿誓而消失,那就要看行为人是否践履自己的愿誓而坚持无思无为的行径来决定了。神情衰沮就像秋风冬雪肃杀万木一样无情,这就说明道心逍遥之本性的消亡是渐进的过程;如果行为人沉迷于自己之心机的经营里而不醒悟的话,也就很难再回到那个逍遥的本性去了。然而行为人对恢复道心的修行却厌恶得像自行封闭起来的蚕子一样的听不进去,这就说明行为人的执着意识的积习太严重了;像这样的几乎等于死亡的心,实在是没法使它再恢复生气。所谓的喜怒哀乐,都是认取了事物对自己所引发的感受而逐步形成多忧惧的意识,正在这个意识之执着的支配下才形成了轻狂而放任的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情绪了。喜怒哀乐发出来之后就过去了,接着而来的就是又孕育出了无明之烦恼,如此的一天到晚的不是喜乐就是烦恼的交替着出现在眼前,而从来不知道它们是怎么产生的。不可救药啊,不可救药!一天到晚地如此活着,三灾八难也就由此产生了啊!

读《庄子》需要建立在有一定辨别力的基础上. 《齐物论》中的内容过度地探求事物的本源,还有一部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潭”(方勇语).

而《齐物论》对同时期的诸子百家进行了批判,粗看这一段可能还看不出,但若联系前后几篇,就可以隐约出庄子对诸子百家的态度.所以如果没有一定辨别力,完全听信了庄子的话,可能会像“大知闲闲”那一段中叙述的一样,“其厌也如缄”,心灵闭塞,完全不肯接受诸子百家的其他观点. 

我认为,相对主义本身是个悖论.引用罗翔老师的话,就是“万物都是相对的,这句话本身就是绝对的”(大概这个意思).而庄子也犯了这个错误,他认为其他学说都拘泥于自己的标准中谈论事物,这是毫无意义的.但是他批判其他学说,也是因为自己的标准与他们不同.

三.形而上学

并不是说,庄子因为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坑,它的思想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相反,辩证地看,他的思想是形而上的,在诸子百家之间,这是非常可贵的.

形而上学是指对世界本质的研究,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尤其指抽象概念)的原因及本源。(百度)

我怕误人子弟,就摘了百度百科的解释.

庄子的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不同的是,其他学派根据自己的标准,提倡应该怎么做,而庄子反过来质问、探求标准的本源.

可谓,庄子思想是不糊涂又糊涂的.不糊涂之处在于,它会为自己去寻求一个理性的根基;糊涂之处在于,他因此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坑”. “糊涂又不糊涂”本身也是道家思想的一种体现,不是吗?


《庄子》且读且感(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