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艺术设计理论分享】《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七章 隋唐的工艺美术|三

2022-07-22 23:48 作者:孙志文手绘  | 我要投稿

知识

与实践的结合

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If it's a rose, it will always bloom.

 ✦ 

No.

01

隋唐的陶瓷工艺

(4)唐三彩

① 发展

a.初创。

初唐时期制作较为简单,品种也⽐较少,多在挂釉后加以彩画。

b.兴盛。

盛唐时期是唐三彩的极盛时期,品种丰富,制作精美,产量很⼤。

c.衰落。

安史之乱以后,唐三彩的制作进⼊后期阶段,逐渐衰落。

② 特点

a.唐三彩是⼀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

b.因为它经常采⽤黄、绿、褐等⾊釉,在器⽫上构成花朵、斑点或⼏何纹等各种彩⾊斑斓的⾊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

c.有涂蓝釉的,出⼟数量甚少,也较珍贵。西安⼩⼟门唐墓出⼟的满施蓝釉的陶驴,是⼀件杰出的作品。因此,虽然称之为三彩,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釉。

唐三彩马

 

③ 分布

a.长安,称西窑

b.洛阳,称东窑。其制品⼀般作为冥器之⽤。唐时厚葬之风极盛⾏,⼤量制作明器厚葬,不仅王公百官,也下兼⼠庶,形成了⼀种

社会风⽓。

c.以陕西、河南等地唐墓出⼟最多,南⽅的武昌、长沙等地也有出⼟。在唐代遗址也发现有不少唐三彩的残⽚。

d.海外。在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利以及东⽅的朝鲜和⽇本等地,都发现过唐三彩的器⽫和碎⽚,更证明了唐三

彩也作为⽣活器⽫的论点。

④ 种类

a.器⽫

第⼀,有⽔器、酒器、饮⾷器、⽂具以及家具、建筑模型等。

第⼆,各种壶、杯、盘、盒、炉、奁、柜、枕等,都样式新颖,⾊彩绚丽。其中如丸壶,又称万年壶,是藏⾻灰⽤的,形体浑圆饱

满,壶⾝近于球体,风格优美,体现了唐代丰满健实的艺术特⾊。

b.⼈物

第⼀,塑造有妇⼥、⽂官、武⼠、牵马俑、胡俑、天王等,⼤体都根据⼈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其不同的性格和特征。

第⼆,贵妇则⾯部胖圆,肌⾁丰满,梳各式发髻,着彩缬服装。

第三,⽂官则彬彬有礼,武⼠则勇猛英俊,胡俑则⾼⿐深⽬,天王则怒⽬凶狠。

 

c.动物

第⼀,有鸟、狮、骆驼、马等。

第⼆,骆驼是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具,坚毅负重,有的载着丝绸物品,反映着丝绸之路的真实情景。

第三,马的塑造表现最为出⾊,有的扬⾜飞奔,有的徘徊伫⽴,有的引颈嘶鸣,有的俯⾸舔⾜;表现出各种⽣动的姿态,是我国古代陶塑⼯艺的精品;

⑤ 制作⽅法

a.经过精炼的⽩黏⼟制胎,两次烧成的。先⽤千度左右的⾼温烧成陶胎,挂釉后再经900℃左右焙烧。因为它⽤料精细,制作规 整,所以不变形、不裂缝、不脱釉。

b.制胎

第⼀,轮制。⼤凡圆形器⽫多为轮制。

第⼆,模制。不规则器物⽤模制。

第三,雕塑。⼈物、动物则多⽤雕塑。

c.涂蜡。

先⽤蜡画出花纹,再挂釉彩,烧制时有蜡处釉汁扩散,形成⽩⾊斑纹。

d.开相。

将⼈物⾯部和脚部不挂釉素烧,烧完后再⽤墨彩勾画。可以看出唐三彩是模仿染缬⼯艺的装饰效果。它形成了唐三彩的斑驳淋漓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⑥ 造型

a.罐类。

以前为浅腹,⼤⼜,到唐代则形成短颈,圆唇,器体加⾼,最⼤腹径在肩部,下腹收⼩。

b.瓶类。

颈部细长,盛唐加盖,晚唐则只有直颈。

c.壶类。

唐代壶类⼗分发达,种类很多。

第⼀,天鸡壶。盘⼜,⼀边为鸡头,⼀边为龙柄,颈部作成⽵节形,这种造型见于隋和初唐。

第⼆,凤首壶。凤头做在壶⼜的顶上,这是⼀种特殊的样式。

第四,双龙柄壶。两⽿作成龙形,与⼜相连,造形优美,是唐代出现的新品种。开元前后,颈短腹圆,以后渐渐变⾼。出⼟物有“⽼

导家茶社瓶”等字,这是作为茶具使⽤的器⽫。

第五,唾壶。盘⼜则越来越⼤。

d.碗和盘类。

六朝多为浅腹平底,唐代则渐渐加深,后期多做成花瓣形,常见的有四出、五出、六出等。平底渐渐演变为圈⾜。

⑦ 造型的变化特点

a.⽇渐向实⽤化发展

第⼀,器⽫的颈部加长,或安上把⼿,为了便于提取。

第⼆,壶类多加以短嘴,以后短嘴又逐渐加长,为了更适于倒出液体。

第三,器⽫的⽿在不断淘汰。

b.仿⽣器形的变化

第⼀,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多模拟动物,如⽺形灯、熊形⾜、蛙形⽔盂、兽形虎⼦等。

第⼆,唐代则向植物发展,仿制成⽠形、花形。如壶体做成⽠棱,盘和碗做成花瓣形等。

⑧ 造型的变化发展

a.早期流⾏凤头壶、天鸡壶、龙柄壶、⾼⾜钵、四⽿罐等,且多⼤型平底或圆饼底。

b.中期⼤型器物减少,多碗、盘、杯、盒、罐、盂等,出现圈⾜。

c.晚期则多成套的壶、盏、杯、托等,并有较⾼的圈⾜。

⑨ 装饰的变化

更加丰富多彩,⽅法很多,主要有印花,⽤陶模印出花纹。

a.划花,⽤⼯具刻划出鸳鸯、鹦鹉、蝴蝶、花草等装饰花纹。

b.洒花,⽤不同的釉彩洒出各种⾃然斑纹。这种作法多在河南⽣产。

c.堆贴,是唐代最流⾏的⼀种装饰⽅法,在器物上堆贴出花草、⼈物、塔等各种纹饰,形成浮雕效果。

d.釉下彩,是唐代长沙窑制作的⼀种“特产”,它是青花瓷的先声。绞釉和绞胎,出产在寿州。它⽤⼏种不同的⾊釉或⾊泥,搅拌制

成纹理斑驳的⾃然形线纹,更是⼀种巧妙的创造。

⑩ 装饰的变化发展

a.早期多采⽤堆贴。

b.中期则以刻花、划花最为流⾏。

c.晚期出现了绞釉和洒花等⽅法。反映了⾊釉的制作种类在不断增加。

唐三彩贴花宝相花纹罐

唐 三彩风首壶

唐 三彩大骆驼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带背内容~

带背卡片

 

以上就是我们今日带背的所有内容

那么根据今天的内容还有以下思考题

昨日答案

越窑

思考题

1、唐三彩

打卡方式

 

 

大家在晚九点前在微信或是小红书打卡并上传今天的作业,每天我们会挑选两名当日完成度最好的同学的作业进行一对一点评,也会上传答案;

补充:每日思考题大家最好都做一下,锻炼一下做题的思维能力(院校书籍不同的也可以做题,形成一个较好的答题习惯)

 


【艺术设计理论分享】《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七章 隋唐的工艺美术|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