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的日子》大结局了!无条件的爱,就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追光的日子》大结局了!该剧我一集不落地从头追到尾,感觉真是一部难得的好剧。
当然,也有不少观众说该剧过于理想化,不太现实。对此,我的观点是,就是因为理想化,才使《追光的日子》成为一部难得的好剧。
因为,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方面,《追光的日子》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了一个方向,一个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这个世界上,有什么理想不需要通过努力就能实现呢?煮熟的鸭子也不会自动飞到人的嘴里。
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
而无条件的爱,更需要学习,需要努力,需要付出。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如何做到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就是让孩子最大限度发挥潜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最好的自己,是超越了攀比的。
有些孩子,最好的自己就是小草,而不是大树,但是父母非要孩子成为大树,这就扭曲了孩子,造成孩子的异化,最终孩子会变成一个人格虚假的人。
比如王放,高考他考了482分,比起赵晓晓他们,他的分数就很低了,但这也是王放最好的自己了,大家说,赵晓晓会歧视王放吗?
当然不会!

那么,家长如何做到无条件的爱呢?
1 首先要认识孩子,了解孩子。
每个学生的人生都有无限种可能性,但最好的一种,是让ta成为最好的自己。
每个学生的心灵中,都有无数颗种子。这些种子,有善的、有恶的,有光明的、有黑暗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
这些种子,有的是先天俱来的,有的是后天由外部力量植入的。
但是,总有一颗种子是最善良、最光明、最积极、最有潜力的。
由于这无数颗种子的存在,理论上,每个学生的人生都有无限种可能性。但是由于外部环境和心灵中的种子的相互作用,以及种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无限的可能性中,只有一种可能性才是最好的自己。
14班“最差生”王放,就是最好的例子,经过郝楠的沟通和积极引导,王放找回了自己。

2 为什么要让孩子们做最好的自己?
比如高远,他自己的爱好是飞行,他的理想是做飞行员,这是他先天俱来的种子,是积极的。但是他的父母,尤其是他的母亲,一心希望他当医生,母亲的期望就强行植入了高远的心中。飞行员的梦想和做医生的期望,在高远内心深处就发生了冲突。被动地接受母亲的期望,努力学习,高远或许也能当上医生。但是飞行员梦想这颗种子会时不时冒出来,干扰他,他会不快乐,迷失了真正的自己,他的潜能也很难发挥出来。

在这颗飞行员种子的干扰下,高远做医生,可能会魂不守舍,经常走神,在医疗实践中可能会犯错误,酿成事故,最后不得不放弃医生职业。
3 如何帮助孩子们发现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
帮助学生们发现最好的自己,方法很多,青云中学的高考志愿目标规划,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发现最好的自己这件事情,只能由学生们自己做,因为即使最深度的沟通,也不能完全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最了解自己的,还是自己。
要发现最好的自己,只能通过引导,让学生们自己思考,自我发现。
4 为什么说无条件的爱,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
说到无条件的爱,很多人可能就认为是对孩子放任自流,无论孩子什么样,都接受,都支持。
并非如此。
无条件的爱,不是放纵,也不是放养,而是要家长放弃自己的主观立场,尽可能不要用自己的个人喜好和主观意志去干扰孩子,而是帮助孩子发现自我,找到自我成长的力量,从而成为最好的自己。

前面我已经说过,孩子们的心灵中,有无数颗各种各样的种子,这些种子中,有些可能是恶的、消极的、退化的。
为什么在青春叛逆期,很多孩子突然变得固执、自大、刚愎自用,甚至放纵、堕落、摆烂,不服管教,什么话也听不进去?
这种青春叛逆现象,从本质上说,就是孩子们心灵中的不良种子开始活动、萌芽、生长,暂时压制了光明的种子。

心灵中的种子,是一种能量,能量是不能压制的,也无法消灭。怎么才能化解、转化这些不良种子呢?
通过自我规划自己,可以发现最有潜力的、积极的种子。
那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化解、转化这些不良的种子呢?
还是要用合理的引导方法,让孩子通过自我思考,自我辩论,达成自我转化。具体如何操作,这个以后再细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