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的学习需要以足够深厚的兴趣做支撑

2023-04-04 00:12 作者:bili_59237782509  | 我要投稿

本文是笔者在经过自学、学校教育、教学及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之后,针对自己学生及周围中医爱好者所拟定的一份中医学习书目,以古代医著为主,少量现当代著作。在进行中医学习的最开始,有必要对一些学习事务加以提示如下:

首先,中医的学习需要以足够深厚的兴趣做支撑,没有兴趣,无法进入中医学习之门,更不必谈深入理解中医概念、掌握中医思维方式。因此,在学习的最初,需要大家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加以梳理和完善,以个人的经验,需要做好以下积累工作:其一,足够的科学素养,包括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至于被一些万能、神化中医的所谓爱好者,以及污蔑、反对中医的所谓反对者所迷惑;

以前我总想,以我的智慧,终究是难登中医殿堂的一个普通家庭主妇而已,只要能够学一点料理感冒的基础方,能够处理安乐的感冒,不要让他们再去可怕的医院,就已经很满足了。当时看到那些阴阳啊,五行啊,金木水火土啊这些玄妙的中医理论,暂时对医感冒没有什么帮助的都看不下去。因为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极大地限制了我的目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仍然是只能零散地看帖子,看一些市面上的养生书,没有办法静下心来系统地学习伤寒和内经。

学习中医有无比较快捷的路径?我想是有的,今天我就与各位谈一下我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现在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可能大部分同志会选择春天,为什么?因为春天万物萌动,生机勃发。如果用早晚来描述春天,有这么几个词:早春二月,阳春三月,晚春四月。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晚春四月去庐山香炉峰大林寺游览,看到山下平原地区接近初夏的桃花已经凋零残败,可大林寺的桃花却正在盛开,好像春天会捉迷藏一样,从山下躲到山上来了。于是诗兴大发,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由此,我想到了关于如何寻找“中医春天”的话题。

一、何处寻找中医的春天

我们知道,历史上名医辈出,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远的不说,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批名医想必大家也是耳熟能详,他们不但为一般百姓治病,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治病,还出国为其他国家的元首治病,如岳美中先生就曾赴印度尼西亚为当时的总统苏加诺治疗肾结石、肾功能衰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被总统夸赞为创造了“社会主义中国中医学的奇迹”。

可以说中医有着辉煌的过去,美好的春天。可曾经美好的春天现在是什么样子呢?看看吧,目前的中医医院从总体上来看生存是艰难的,有些中医大夫不是靠中医本身生存,而主要是开西药、输液等,最后至多再搭配上几付中药汤剂。到底起多大作用,谁也不知道。

2003年《医学与哲学》上有一篇文章,说中医教育没有培养出足够的高质量中医人才。文章作者曾于2000年对河南中医学院1999届中医专业毕业生做过从事专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者占40%;在中医类单位者占20%,在中医临床第一线又能主要运用中医技能诊治病人者只有极少数几个人,占2%。多么令人尴尬的一组数据。曾听朋友说起他们当年在中医学院时1个年级,2个班,100多人,10多年后聚会,干中医者已经是屈指可数了。

然后,开始系统学习JT叔叔的中医资料了,我才知道中医是可以这样入门的:经方派里有一个分支,叫做“方证派”:只要把伤寒论的条文读熟,懂得六经辨证,然后看着什么证状出现,符合哪个处方的主证,就开那个处方下去,就行了。不太需要分析这个病的病机是什么,不太需要确定是身体内部发生了什么问题就可以开方子。方证派学习伤寒论,只要熟读条文就可以处方开得很好。


著名的经方大师胡希恕就是方证派的代表人物。日本人的中医界也是普遍地用这种方法使用伤寒论的处方。有人笑称这是“半部伤寒出名医”。因此,JT叔叔说,伤寒论这本书,是非常适合家庭主妇看的。就好象家里备一本菜谱,要吃哪个菜的时候翻一下而已,并不是一个深奥到常人没办法用的书。我们要料理自己的感冒,要是能做到这样入门,就容易很多了。

其二,一定的西方哲学基础(尤其近代部分),有助于我们摆脱唯科学主义的泥潭;其三,较好的古文基础,是继承中医古代精华内容的必需;其四,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及积累,即所谓的字外功夫。

其次,对于初学者而言,阅读可以夯实基础、熟悉经典、广泛积累古今医家的医疗经验,在学习的最初阶段,是最紧迫且具有性价比的行为,绝对不能草率视之。不过,阅读积累只是中医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它和今后的临床实践、自我反思相结合,才是中医学习的完整过程。书中学到的经验,只有经过自己临床实践,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经验;书中学到的理论,只有经过临床之后的反思,才能真正看待其正确或局限性。

再次,中医的学习过程中,基础和经典始终需要坚守和反复熟悉或研读的部分。开始阅读经典之后,可以对以前的基础知识加以重审反思;步入临床之后,又能对前二者去芜存菁,不断进步。

另外,在书目推荐之外,希望大家能熟悉《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不求对各家学术观点深入了解,而是能对一些人名、书名有熟悉感。由于近几年的学生及师兄弟反馈,大家对于书的版本选择也比较生疏,这在书目推荐时会有所涉及,但主要还是大家在阅读习惯养成之后,自然能得到的能力。


中医的学习需要以足够深厚的兴趣做支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