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唐朝书法家颜真卿写了首《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三更就是子时,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这个时间段。五更就是寅时,指凌晨三点到五点。这两句诗有不同的解释,但是让人能接受的说法是:读书一直读到三更时分才休息,或者五更鸡叫时分就起床读书了。这两个时间段,很安静,确实适合读书。也说明古人读书非常勤奋。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囊萤” 讲的是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说的是“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来看书。 “凿壁偷光”指的是匡衡勤奋好学,但是家贫,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借邻居家的烛光来阅读。 “头悬梁”是汉朝著名政治家孙敬的故事。 “锥刺股”乃战国时期苏秦的故事。 以上这些历史名人,都取得了大的成就。“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他们没有小时候的勤奋刻苦,长大了也不可能有所建树。 有人会问:我天分一般,记性也不好,读书会有成就吗? 这里举曾国藩读书遇小偷的例子:一天夜深,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读了很多遍,还是背不下来。这时家里来了一个小偷,藏在屋檐下,希望等他睡了之后弄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而且翻来覆去读同一篇文章。最后小偷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接下来那小偷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曾国藩羞愧难当,从此更加勤奋读书了。这里可见曾国藩资质也不是特别好,从他七次才中秀才也能看出一二来。但是也不影响他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儒家“半个圣人”。 现在教科书上有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说的是另外一个现象。仲永五岁就能作诗,而且作的挺好。但后来其父没有继续培养和教育,二十岁左右时就又变成一般人了。这说明天资再好,不继续学习,也会泯然众人! 人生像一场马拉松,不到最后一公里,我们都不知道谁先冲过终点线。那起跑有多重要呢? 看过比赛的都知道,极少人在枪声一响就全力冲刺的。所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想法是值得商榷的。一考定终身也不是绝对的。这说明勤奋重要,持续学习也同样重要。活到老,学到老。不能止步不前。 另外,当今社会上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导致了有些人怀疑读那么多书有啥用?到头来还是不能跨越阶层,过上理想的生活。 有这种想法是正常现象。因为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式是被媒体放大了,给大众造成错觉。还有就是现在环境不好,并代表将来也不好,所以不要轻易的就说读书无用。《周易》中的“易”,其中一个意思是“变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读书是有用的,不管是在学校里读,还学校外读,都是需要的。我们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其实在古今中外的书中基本能找到答案。我们有了这个阅读能力和阅读数量,就可以获得第一手信息,可以帮助自己更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处在低谷期,更需要多阅读。还有读的书多,择业面也宽点,能上能下,总会有饱饭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