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有时候你掏心掏肺的善良,可能只是个防御

现象:永远善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但是又一直得不到认可回报,所以哀怨“好人没好报,人善被人欺”
本质:
1.用“善良”防御深度关系
以为掏心掏肝的善良听起来很累,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却是种捷径,能用来回避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执着地以为善良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我都对你这么好了,你为什么还是不喜欢我;我都牺牲这么多了关系为什么还是处不好,一定是好人没好报。就好像我已经刷了一千道题了,为什么成绩还是不好。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懒惰。试图用看似高尚的、容易的、单一的方式来应对复杂多元的问题以为这样就能蒙混过去,如果混不过去那就是“好人没好报”,这样就可以简单粗暴的抱怨指责然后顺理成章地躲起来。这其实是在回避深度关系,但很多时候深度关系是需要智慧来处理的。而智慧太难修炼了,所以就像那句名言说的那样:很多人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2.病理性利他,曲折的自我满足
你潜意识里觉得你自己需要帮助,但你并不承认,于是就只能投射给别人。你就整天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觉得别人才需要帮助。就像你很想吃桌上的香肠,但你认为自己不配也不应该,所以这个貌似贪婪的念头让你感到强烈的内疚和焦虑,于是为了回避焦虑,你宁可只吃窝窝头也要把香肠救济给别人吃,仿佛自己也得到了帮助一样,一种拐弯抹角的自我满足,但同时你心底还是会滋生出一丝恨意“凭什么被满足的永远是别人”,但又因为自己想做好人,别人在回报你时,你又无法坦然接受,于是只能哀怨好人没好报,所以你的善良往往让人无所适从。简单来说就是:你既不想自己满足自己,也不想让别人满足自己,只能强迫性重复那个“善良却哀怨”的人生剧本。
所以,不管是为了逃避深度关系,还是重复某个人生剧本,你都要清楚:善良不该是你与真我之间的挡箭牌,反而只有卸下了这个看似高尚的面具,你才有机会活出真正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