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艺人自杀引起模仿风气?聊聊媒体的双面刃──「维特效应」与「帕帕基诺效应」

2023-08-20 15:59 作者:LaterLife_自伤干预  | 我要投稿

「我们是自己的魔鬼,将自己逐出天堂。」──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

「如果能生下一大群子女,那该多么有趣,先是小帕帕盖诺,然后是小帕帕盖娜,小帕帕盖诺、小帕帕盖娜。」──莫扎特《魔笛》。

维特效应──自杀新闻仿傚

面对着这些一位接着一位艺人的轻生,韩国社会担心发酵着「维特效应」(베르테르 효과, Werther effect)。

何谓维特效应呢?即是若有知名人士,或者如同本文所提到的演艺人员轻生之际,社会内会有许多热爱他们的民众,抑或一般老百姓,当下想不开,兴起选择「一起走」的模仿自杀的社会现象。

而此效应由来已久,众所皆知,「维特」得名于 1774 年,德国大文豪歌德(1749-1832)所发表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主人公之名。维特爱上一位已有未婚夫,名叫夏洛蒂女子,饱受感情折磨,在这段感情中,维特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浪漫情怀。

例如他,亲吻夏洛蒂在他生日时送他的绸带,与写给他的书信(甚至把沙子都弄到嘴唇上,注 1),甚至她碰过的手枪等等。歌德透过他的笔,把人世间几乎不可能存在的理想恋情,栩栩如生描绘出来,

我印象最为深刻书中的一幕,维特有一天,不能亲自去见夏洛蒂,便差遣了仆人前去问候,然而,等到仆人回到家,跟维特报告夏洛蒂现况时,维特竟然想亲吻这位仆人脑袋,只因为夏洛蒂的目光曾落他眼前仆人身上,于是仆人也成为了夏洛蒂的一部份──「若不是顾忌闲言碎语,我真想把他(仆人)的脑袋捧在手心里,好好吻一下。」(注2)

最终,因夏绿蒂未婚夫出差回来,曲折恋情急转直下,维特眼见爱情无望,选择「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举枪了结自我生命──据传当时欧洲人读了此书后,也有不少人模仿此小说主人公维特「寻短」,迄今近有 2000 多人之多,让「维特效应」不迳风行。

时过两个世纪多,来到 21 世纪,今日维特效应不再是因「书本」传播而产生,反倒是因媒体诞生再度席卷而来。

当今人们所熟知的维特效应之定名者,为美国学者大卫・飞利浦斯(David Phillips)于 1974 年所提出的,他藉由研究 1947-1968 年间,美国与英国报纸报导自杀故事后,所引发出的社会一般人「模仿自杀」数据,得出来的结论,为维特效应模仿自杀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媒体脱不了关系──我们藉由媒体,不论是传统的新闻报纸、电视,甚至现今人们新型态的 IG , SNS, Facebook 等,不出家门一步,可知千里事。

而在现今地球村局面之下,就算是远在千里邻国发生的小事,我们也可「实时」得知,因此若是某国某位知名人士,或演艺人员自杀,藉由媒体传播,当下即可传遍全地球村。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是如何得知上述许多艺人的噩耗?是透过脸书、IG,抑或网络新闻呢?更惊人的是,又是否与当地将近同一时间,「实时」得知呢?

然而,媒体如同双面刃般,对于自杀「不当报导」,如大家义愤填膺的血腥煽动报导外,其实过于浪漫美化「自杀故事情节」,也有可能造成维特效应,因为这些报导都会导致社会内,一些本是内心极度痛苦的人,坚定他们解决「自身」的念头,甚至让他们效仿起自杀者,走上不归路。而此连结,就 David Phillips 看来,贯穿着一种社会认同原理,为内心痛苦万分的人,看到类似他痛苦的名人,也采取了自杀方式消除痛苦,无形之间,他也认同此手段──自杀(注3),兴起一阵模仿名人自杀潮。

维特效应若放回到韩国社会脉络来看,若以 1993 年到 2013 年的男女性年龄层(10 - 69 岁)来分析,此效应大量发生在年轻女性身上,尤其是以 20-39 岁的女性感受最深,最为敏感者为 20-29 岁女性,模仿自杀强度为 2.36 倍;男性也是 20-29 岁男性最容易受影响,为 1.53 倍;而就模仿自杀死亡率最高年龄层,为 20-29 岁女性的 22.7 位。(注4)

如早先研究「维特效应」的三星首尔医院田洪真(전홍진,音译)教授,统计了 2005 年至 2011 年共 7 年间,国内自杀的 13 名艺人与名人,在他们自杀后的一个月内,社会内一般人自杀人数,飙升到约 1.7 万人之高,占总自杀人数 18.1%,且日平均飙涨到 45.5 人,比起名人自杀前一个月的日平均人数 36.2 人,明显上升了 25.9 %。

同时,韩国媒体也提出不少数据,来证明此维特效应的存在。

若以个案为例,如 2005 年 2 月女演员李恩珠(当时 24 岁)轻生前一个月,日平均自杀者数为 22.9 人,但她自杀后,社会内月平均自杀者人数增高到 41.1 人。同时我们若再交叉对比,韩国自杀预防协会的数据来看,在此艺人自杀过后的两个月间,相比去年同两个月份,人数都有所增加,李恩珠自杀过后两个月间,当地自杀人数相比 2004 年同月份的自杀者 2154 人,增加了410人。

2008 年 10 月 2 日知名女星崔真实(当时 40 岁)自杀,之后一个月内,日平均自杀者数上升到了 58.6 名,相比上个月 32.5 名,增涨了将近两倍,而若是相比去年 10、11 月间自杀者人数 1807 人,也增加了 1274 人,来到 3081 人。

总结而言,模仿名人自杀之维特效应,确实存在于韩国社会内。(注5)

也因此,韩国媒体 SBS 于 2017 年 12 月 19 日报导,指出韩国社会得注意此「维特效应」,因为韩国社会内「维特效应」牺牲者,相较美国而言,为美国的 8 倍之多(注6),不可不谓严肃且深刻之社会议题。

图/Shutterstock

传播同样可以带来「帕帕基诺效应」

然而,媒体报导名人自杀事件,一定就是负面、消费行为的吗?针对维特效应而言,2010 年由汤玛斯‧尼得尔寇特泰尔(Thomas Niederkrotenthaler,注 8)领导的奥地利工作组,经多年研究媒体传播与自杀之间的关系,发表了与之相反的「帕帕基诺效应」(파파게노 효과, Papageno effect)。

研究结果表示,媒体不应该被当代人单方面指责为「只是」维特效应的帮凶,因为媒体也可善尽责任,作为预防自杀行为之利器,例如提供给民众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或发布自杀现况于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内,好向世人提出警告。

有趣的是,「帕帕基诺效应」命名之由来,出自莫扎特(W. A. Mozart,1756-1791年)1791年亲自指挥与首演的歌剧《魔笛》(Die Zauberflöte)人物帕帕基诺(Papageno)。剧内天真快乐的捕鸟人帕帕基诺,因为苦寻恋人(帕帕基娜)不得,曾试图上吊自杀,但根据剧内描述,帕帕基诺也并非真心求死,他曾担心四周没有可以救他的人,曾一度打消自杀念头,

尽管如此,陷入忧郁的他,过不了多久,又动了自杀念头,重新把绳子套回到自己脖子上,好险这时有三位仙童,实时赶到现场,力劝他打消自杀冲动,且在百般波折努力,让帕帕基诺与恋人再度相逢,结束这一场差点成真的悲剧。

就我看来,这命名的场景由来,就好比痛苦的人们,面对报导自杀媒体心境,尽管当下可能被触动轻生念头,但也很有可能,因媒体正面报导,一个转念之间,重拾光明生命。

从帕帕基诺效应,也可以观察到,每当韩国传出名人自杀,当地不论是社会评论家、舆论圈人士,或是政府高层官员,除了客观分析死者死因外,也会有不少媒体出来呼吁大众,请勿模仿名人自杀,也要求媒体应尽量克制、减少美化明星自杀等报导。


怕的就是媒体与人们又重陷维特效应之中,应走向更为积极的帕帕基诺效应,这也难怪当年主导「维特效应」研究的田洪真教授,曾说出:「媒体大量报导名人自杀新闻,也很可能带给人们模仿自杀等效应,媒体同仁也应尽可能地克制,这些刺激性的报导。」想必他也熟知媒体两面刃之效应。

帕帕基诺效应成效如何?根据《中央日报》2019 年 12 月 18 日报导,指出 2013 年 - 2017 年 4 年间,因演艺人员轻生,维特效应所造成的模仿自杀者从原先2013 年 26.6 位(每十万人口),减少到 2017 年的 24.3 位,消幅近 9.5%,成效虽然缓慢,但媒体可发挥的帕帕基诺效应,不容小觑。(注9)


注 1. 18、19世纪吸墨纸诞生前,人们习惯写完信后,洒上许多细沙吸干墨水,而在此处的维特,正因为急于去吻夏洛蒂写给他的信,以致吸了满嘴沙。
注 2. 有关于此处的恋物癖分析,可参阅1977年,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恋人絮语》(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一书,台湾地区中文版由桂冠图书公司引进。
注 3. The Influence of Suggestion on Suicide: Substantive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erther Effect
Operationalising memetics
维特效应:报导自杀事件要小心悲剧再上演
注 4. 유명인 따라 극단선택…20대 여성 다음엔 50대 남성 많다  [출처: 중앙일보] 유명인 따라 극단선택…20대 여성 다음엔 50대 남성 많다
注 5. 其他相关分析,可参阅[건강한 가족] 20대 여성, ‘베르테르 효과’에 가장 민감
详细分析请参阅陈庆德,《他人即地狱》(逗点文创)。
注 6. https://blog.naver.com/sg1373/50159122690
베르테르 효과, 평균 600여명 모방 자살… 최진실 때는 1008명 급증
注 7. '베르테르 효과' 한국인들이 가장 취약, 그 이유를 살펴보니?
注 8. Thomas Niederkrotenthaler
注 9. 유명인 따라 극단선택…20대 여성 다음엔 50대 남성 많다  [출처: 중앙일보] 유명인 따라 극단선택…20대 여성 다음엔 50대 남성 많다



艺人自杀引起模仿风气?聊聊媒体的双面刃──「维特效应」与「帕帕基诺效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