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少数民族电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
少数民族电影聚焦于地方特色、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的“陌生化”视觉景观,展现地域风情特色民族文化,演员大部分选用非职业的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剧中人物多使用本民族方言。影片表达了少数民族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迷惘与对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忧思,关注生存环境的改变和对生态破坏的反思,促进和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与发展,是民族地区对外宣传的窗口与名片。
1.少数民族电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消费主义浪潮的席卷下,少数民族电影本就脆弱的生存空间变得愈发狭小,基层工匠人才的匮乏、衍生产业链的缺失、消费市场的排斥等,都是少数民族电影目前面临的发展桎梏。想要构建中国电影真正的体系,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必定不能处于失语状态,因此必须予以痛切思虑,方能使民族文化重现银幕辉煌。
(1)市场发展空间较小
在粉丝经济"唯票房论”的背景下,人口占比的巨大差距使得少数民族电影在受众群体层有着天然劣势;同时受多样化艺术潮流的冲击电影题材呈现边缘化趋势,受众对于少数民族本就复杂特殊的文化符号及民族形象接受度较低,文化差异的影响也致使民族电影走向大众市场的能力有所欠缺。以近几年中国少数民族票房为参考,总票房处于低迷尴尬的境地,除了前期缺少宣发途径,在后期排片上也遭遇巨大坎坷。据统计,2015-2017年间,大陆上映了共计5部少数民族电影,分别为《塔洛》《花腰恋歌》《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桃花梦》,除了卖好叫座的《冈仁波齐》,其他影片票房都惨遭失败。
(2)影视产业工业化仍处于起步阶段
基层工匠人才的匮乏、专业技术工种无人问津、低效的运转状态,都凸显了缺乏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行业规则不成熟的问题,难以支撑标准化工业流水线生产,整体制作水平存在硬伤。在《藏族题材电影在藏族地区传播效果调差研究》中,藏族题材电影存在的问题前几名是“缺少藏族导演”“没有藏族文化”“缺少政策支持”“宣传力度小”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见微知著地延伸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出现的主要问题——人才培养数量的不足。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外影片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挤压甚至延伸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侵略,因此培养少数民族本土创作人才成为当下的当务之急。
2.少数民族电影的美学特征
尽管少数民族电影在书写其影视艺术地位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亟待开拓,但是民族性的影像风骨、深刻的美学探索与意识深度却是一片已经开垦完好的沃土。
(1)注入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少数民族电影在立足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同时在精神内核上还蕴含着本土化色彩,注入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注重建立民族性的影像风骨,画面保留原生态民族风光,对白采用本土方言,音乐也使用原汁原味的本土音乐,展现民族风俗与特色文化。例如回族题材电影《清水里的刀子》,导演涂抹了一幅包含着西海固土地、生活、风俗与宗教的油画;影片《老狗》采用藏语对白的形式,使传统文化的表达更加自然,渲染了民族文化气息,构建出民族文化身份;藏地故乡三部曲中的藏族音乐更是藏族文化的隐形传达。
(2)积极融入深刻的人文价值
少数民族电影加深了美学探索和文化反思,加深作品的特殊文化内涵,隐含着导演对当今社会的反思与审视。例如《气球》展现出了个体觉醒意识被规训和有限度的另一面。一方面,卓嘎的自我觉醒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及丈夫的毒打,另一方面,卓嘎对妹妹感情生活的干预也展现出她观念深处无法摆脱的传统阴影,这是一股隐形的规训力量,一种身处其中而不自知的结构性暴力,影片最后红气球看似轻盈地飞上天空,其轻盈背后又何其沉重。同时在意向的建构上,影片还采用了羊、马等符号,优质的种羊备受重视,无法生育的母羊无情贩卖,隐喻了当下女性的生存现状。

(3)政府的政策支持
国家健全保护电影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与政策支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电影的产出。自2010年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成立以后,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少数民族题材电影。2013年10月,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正式启动,提出旨在为每个少数民族拍摄至少一部电影。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第四十三条明确提出:国家采取措施,扶持农村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开展电影活动。国家鼓励、支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加强电影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译制工作,统筹保障民族地区群众观看电影需求。
3.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策略
虽然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举步维艰,但仍在夹缝中彰显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如何冲破发展桎梏,弥补少数民族电影商业化运行漏洞和与全民族全年龄段消费者接轨,使我们值得深思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增强专业化投入与引导,增强电影营销理念,积极拓展营销手段与渠道,对题材深入挖掘,打造重量级IP,并向产业链后段开发。
其次,提供人才培养和基金扶持等方式,组织多种方式和政策促进和培养适合影视发展的优秀人才,推动制作标准化、产品类型化、管理现代化,注重少数民族工业体系建设和产业升级。
最后,继续保留民族性影像风骨,坚持民族品牌的打造,回归故事本身传递民族精神及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促进少数民族电影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