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周天子周赧王真的“债台高筑”了吗?
“债台高筑”是今人对东周王室一大刻板印象:周赧王听信楚考烈王出兵伐秦,找一众富商地主借钱凑军费。结果伐秦没结果,一堆债还不上,债主们在王宫门口讨债,周赧王只好建了座高台避难。
其实,“债台高筑”的原型出现在汉代。
《汉书•诸侯王表•序》:故盛则周、邵相其治,致刑错;衰则五伯扶其弱,与共守。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虖厄区河洛之间,分为二周,有逃责之台,被窃铁之言。然天下谓之共主,强大弗之敢倾。
从这一段中,根本看不出来“逃责台”究竟是什么意思。因此到了唐代,颜师古对此有了进一步的注解:
·颜师古注:“服虔曰:周赧王负责(债);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
至此,“逃责台”有了“逃债”的概念。然而此处也只是提到了周赧王负债,对于“楚王”、“军费”,则是毫不相干。
在年代更早的史记,则提到了周王室的财政情况。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或为东周说韩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国,多名器重宝。王案兵毋出,可以德东周,而西周之宝必可以尽矣。”
周王室多名器重宝,连韩王亦为之心动。
甚至有的诸侯国的卿大夫,会为了周王室的封赏互相争斗。
简王八年,鲁成公来朝,使叔孙侨如先聘且告。见王孙说,与之语。说言于王曰:“鲁叔孙之来也,必有异焉。其享觐之币薄而言谄,殆请之也;若请之,必欲赐也。鲁执政唯强,故不欢焉而后遣之;且其状方上而锐下,宜触冒人。王其勿赐。若贪陵之人来而盈其愿,是不赏善也,且财不给。故圣人之施舍也议之,其喜怒取与亦议之。是以不主宽惠,亦不主猛毅,主德义而已。”王曰:“诺。”使私问诸鲁,请之也。王遂不赐,礼如行人。及鲁侯至,仲孙蔑为介,王孙说与之语,说让。说以语王,王厚贿之。
鲁国的当政者惟有叔孙侨强横,所以尽管鲁成公不乐意也只得派他前来,叔孙侨的礼品丰厚,对周王室一派阿谀奉承之声,令王孙心生反感,看来周王室的封赏对人的诱惑力确实很大。王室的资产如此丰厚,“债台高筑”实在是以讹传讹了。